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发作者张逊的文章:莽山 期盼因文而名

(2016-05-22 12:29:24)
标签:

张逊

莽山

蛇博士

旅游

文化

 作者张逊简介:张逊,湖南宜章人,研究生学历,文学硕士,暨南大学毕业,广东省诗歌散文协会会员,区文联副主席,执教高中英语三年,公派泰国执教一年,现就职肇庆高新区。工作之余,勤于著述,创作一百五十多万文字,发表作品一百多篇,作品多次获奖,在由人民网、新华网等多家媒体举办的“十年发展点滴印记”联合征文比赛收集到两万多作品排名十一,荣获二等奖,中央电视台和上海电视台根据其作品《蕨根糍粑》拍《舌尖上的中国2&#8226,莽山蕨根糍粑》,使蕨根糍粑成为湖南省唯一入选该栏目的地方特产。

                   莽山,期盼因文而名
                                             
张逊

 天空澄净如蓝,皓月当空,繁星满天。银辉把周围照得清晰可见,如黛的森林,参天的古树,且能听见淙淙的流水和间歇的鸟鸣。不知惬意如何量取?

我和国内知名的蛇博士,刚从莽山森林温泉里出来,爬上室内温泉顶楼观景天台,躺在卧榻上闲聊。

http://r.photo.store.qq.com/psb?/c27863f3-791b-4e95-bde4-f939ac4b5a7f/OUFnro9PyXA38tRBoHXBsjLly3dwy.P34od1OA*uGNo!/o/dAwBAAAAAAAA&ek=1&kp=1&pt=0&bo=jAOAAkAGaAQFAAQ!&su=1266588577&sce=0-12-12&rf=2-9期盼因文而名" />

    我和他,一老一少;我是土生土长,他则跟随作为南下干部的父亲来到这里。几十年了,他已经把这里当成了家,成了地地道道的莽山人,一口流利的“我们”(当地的一种语言)说得比我还地道。

我和他结缘,有一个说来简单的故事。当然,我知道他,还是我在读大学的时候,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了他的事迹;后来莽山博物馆一条烙铁头被偷,中央电视台也专题报道了破案的经过。以至于后来我来到外省工作,跟别人一说起烙铁头,他们就提起蛇博士;一说到蛇博士,他们就提起烙铁头。当时我就惊讶,惊讶家乡竟然有这样了不起的人物。所以,对于他,在心里一直觉得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他和他的发现莽山烙铁头俨然成了莽山一张闪亮的名片。

后来,也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事情,我的一篇回忆父亲的文章——《蕨根糍粑》竟然被媒体看上去莽山拍成了《舌尖上的中国·莽山蕨根糍粑》在央视多套播出。因为这个因缘,经过莽山伢子现在在中山教书的赵明玉老师引荐,我们就认识了。我和他,一老一少,当时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第一次见面,我们坐在珠江源头莽河河畔的宵夜档,无话不谈。他把莽山所有的风土人情和盘托出,如数家珍。说起来也惭愧,我作为土生土长的莽山人,很多东西却全然不知。

今晚,在明亮的月光下,在莽山森林温泉的观景台上,我和他,已是第四次见面。我们依然像老朋友那样无话不谈,有他的故事,有莽山的故事,但谈的最多的还是莽山的发展。

于他来说,作为莽山博物馆馆长,当属于在其位谋其政,而对于一个在外地工作的来说,似乎有越俎代庖之嫌,可我依然乐此不疲。原因可归结“为什么我的眼泪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对于莽山,是这里的山山水水把我养大,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一股挥之不去的故乡情结。

他和我都觉得,莽山绝对是一个人间仙境,这毫无夸张。在这里,是天然与人工的巧妙和完美的结合,是上帝之手无比慷慨赐予的杰作。在天然方面,茂密的森林,万涓泉水,春天的花海,冬天的雪景,俊山的奇观,古树的参天与秀丽,广东第一峰湖南第二峰猛坑石山巅俯瞰群山的豪迈,随时可见的奇石瀑布,云海的变幻莫测,自然生物的种类繁多,天然山泉的清甜,空气的清新,山珍的丰富等等,实难尽数;在人造方面,巧夺天工的天栈云梯,设置绝佳的观景平台,还有洗后皮肤光滑的天然高山森林温泉等等。

正因莽山如此美丽绝伦,她就像一个待字闺中的美少女,一旦揭开她那神迷的面纱,就是“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人们都会惊叹于她那旷世难寻之美。

来过莽山的人,无不对她赞不绝口,流连忘返。比如有一个朋友曾跟我去过一次莽山,他第二周又组织朋友过去玩了几天,还说要在今年暑假带着妻儿休假去那住一周。还有一次,我们跟外来的几个朋友在莽山1500多米的一个远房亲戚开的农家庄吃饭,山上采摘的野菜让大家大快朵颐,如饕餮再现。一种用当地泉水酿制的“土炮”入口润滑清爽,且不上头。那晚,六个人十二斤“土炮”竟让大家意犹未尽。想必是这里特别的水让“土炮”如此醇美,成为当地一珍(后来还有很多人央我叫人买了带下来)。喝酒后,大家还去森林温泉里“温泉水滑洗凝脂”,接着还躺在温泉观景台上的卧榻上仰望星空,览碧空如洗,听潺潺流水,吸清新之空气——如今晚的我和蛇博士。 

 http://a2.qpic.cn/psb?/c27863f3-791b-4e95-bde4-f939ac4b5a7f/erwOxI*KSJPruI.xFFEXfzF5LuVK9Ax*pOsNuwCl*Z0!/b/dHEBAAAAAAAA&ek=1&kp=1&pt=0&bo=CALLAQAAAAABAOc!&su=038799185&sce=0-12-12&rf=2-9期盼因文而名" />

蛇博士说,现在的莽山日益为外面的人知道,来这里的人越来越多,各种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善,包括按五星标准建设的酒店,尤其是在周末或者节假日,酒店如果不提前预定就一房难求。但是,这些与莽山实际游览和观赏价值来说,还远远不够,莽山应该让更多人知道,让更多人来这里欣赏她的美。

我点头称许。我说,这可能缺少某种东西。说到这里,我突然不禁想到了最近著名作家梁衡先生写的一篇文章《中华版图柏》,这篇文章在人民日报刊登后,让高寒岭上的一棵树成为了当地著名的风景区,这就成了典型的“一棵树,一篇文,一个景区”。后来,人民日报编辑马涌也写了一篇文章《一棵树,一篇文,一个景区》说明了文与风景的关系,文章与景致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

就像马涌说的那样,有的时候,是因为文章有了景致,如果没有《兰亭集序》,兰亭溪水也许只是竹林中一道漂过酒杯的默默纤流;如果没有《滕王阁序》,滕王阁也难免在千年的烟尘中慢慢湮没。其实岳阳楼、黄鹤楼等等都是如此,先有物而后有了文,再之后,物才成了景致,有了故事,有了魂魄,也有了在历史长河中挺立中流的本钱。

莽山呢,她的美依然客观存在。当然她的名也有了一定的气候,但这远远不够,还缺少一样的东西——这就是文。因为一个地方,美是外在的,还要有灵魂,有精神,有内涵,而一篇广为传播脍炙人口的文章就是一个地方的魂。如岳阳楼有张九龄、杜甫、范仲淹的诗文,黄鹤楼有崔颢的诗歌,滕王阁有王勃的诗序,陕西那个曾经名不见经常的高寒岭一棵柏树因为有了梁衡的散文。

当然,写莽山的诗词歌赋文章不少,但可与上面罗列的那些“文”难以相埒,体量不够,分量不够,重量不够,知名度不够。

如今的莽山期盼因文而名,谁愿任之?谁堪任之?

蛇博士在期待,这个为莽山奉献了一辈子的“外乡人”;我在期待。一个深深爱着这片土地的人;莽山人民在期待,他们希望有人为家乡送魂;来过莽山的人在期待,因为美不能埋没,愿意与更多的人共享;没来过的人也在期待,因为他们正在探寻着美,而莽山正是他们的渴求!

谁愿任之?谁堪任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