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常态课之感受
文/慈树梅
自2013年9月9日至11月8日,历时两个月,由区教育局小学科牵头,联合小学教研室和全区部分小学的教学干部、小中高教师组成的庞大听课组,在不提前通知各校的情况下,深入到全区22所小学的每一所学校听常态课。
期间,我共到12所学校,听了32节课,涵盖一至六各年级语文课。虽然教师素质不是很整齐,但是综合来看,这些课基本合格,有明显优点,也存在些许不足,从而带给我们深深思考。结合我的听课记录及听课后给每位教师的评语,我做了如下罗列:
一、主要优点
1.认真备课,准备充分。
绝大部分教师精神面貌良好,备课认真,教具准备充分,教师们都做好了本课的课件,且大部分课件制作精美,与授课内容的教学重难点贴切。
2.进度正常,符合要求。
本次常态课听课特别强调要按照教学进度上课。我听的32节课中,均按照正常的单元进度授课,除个别教师已将听课的后面一课教授完外,其余的顺序均与教材完全一致。
3.教态亲切,语言清晰。
许多教师教态亲切自然,教学语言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低年级教师亲和度高,让学生感到舒服;中高年级教师的教学语言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利于学生思考。语文教师表达能力强,语言清晰,准确简练,体现学科特点。
4.基本功扎实,素质良好。
有的教师参加过全国、全市课堂教学大赛,素质很好,常态课也表现突出,看出教师平日的功底深厚。从课堂上的板书、朗读、语言等各方面看,大部分教师基本功比较扎实。
5.目标明确,内容适切。
大部分教师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符合学段要求,能根据不同学段的要求设计教学,比如,大部分低年级教师能重视识字写字教学,在低年级段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
6.教学策略,灵活有效。
有些教师注重采取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注重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引导学生读文、思考、理解、积累。注重设计有效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考,教学效果突出。
7.问题入手,启发思考。
有的教师能够从学生的问题入手,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启发学生思考,学习课文,这样的教学,学生参与面高,思维活跃,教学效果突出。
8.遵循规律,理解思考。
大部分教师能够遵循语文学习规律,从整体入手,整体感知,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文本,让学生读书、思考、积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语言。
二、主要问题
1.个别教师不重视字词教学。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一定要夯实这一语文学习的基础。而在听课中发现有的低年级课堂上,教师不注重识字、写字教学,识字教学不能引导学生掌握识字方法;有的教师不注重学生写字姿势、写字习惯的培养;有的教师指导学生写字走过场,不能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而中高年级课堂上,有的教师不重视字词的学习,不能夯实语文学习基础。
2.个别教师教学设计不符合学段要求。
小学低中高各个学段各有教学侧重点,每个学段都要完成每个学段的要求,不能越位,也不能不到位。在课堂观察中发现,个别教师的教学设计不符合学段要求,有的低年级课不重视字词教学,有的中年级课过分强调词语学习,有的高年级课不能关注整篇课文的学习。还有的课,教学设计脱离学生实际,导致学生早已预习会的知识,教师还在追问;而学生不明白的地方,教师不做深入讲解,使课堂效率低下。
3.个别教师不能关注全体学生。
个别教师不能关注到全班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有的低年级课堂上,有些学生不听讲,开小差,甚至讲话,而上课教师只顾着走教案,不能关注到学生的听讲习惯,导致个别学生听课效率低下;也有的教师上课提问只关注举手的或者教师认为能够答上来问题的学生,使得有些学生不能得到很好地锻炼。
4.个别教师不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朗读。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生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学生对文本真正理解了,就能朗读得好。而有些课堂上,教师不重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使得教学效率降低。
5.个别教师不能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有的教师的课堂上缺少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采用的是教师牵引的方法,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6.个别教师教学方法不灵活。
虽然是常态课教学,但是毕竟有人听课,从课堂表现看,绝大部分教师还是做了相当的准备工作,正是因为做了准备,导致有些教师“背教案”,而不是“备教案”,教学方法不灵活,不能顺学而导,而是让教案、课件牵着走,导致不能以生为本,课堂上不是真正为了学生的成长在进行教学。
三、教学建议
分析常态课教学的主要优点及主要缺点,提出几点建议:
1.建议教师要学习新课程理念。
教师要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2.建议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有意义的探索,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创新意识。
3.建议教师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是前提,生成是关键。预设要尽可能符合教材、学生、教师的实际,特别是要了解学生实际,合适的预设的目标是“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的高度,即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但是,预设再精心,也仅仅是预设。生成性教学最能呈现教与学的过程,体现问题解决的过程。
4.建议遵循儿童认知规律进行教学设计。
教师必须熟悉学生、了解学生、掌握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定夺教学活动。教学必须立足学生实际,遵循学生认识、发展规律,找准教学起点,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才能达到利教助学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立足学生实际,掌握了学生认识过程的特殊性、基本规律,才能科学有效地组织教学过程,进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