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体育 |
分类: 体育杂记 |
好多时候,要么是一点事情都没有,要么,一旦有事,到处都像是得了传染病,同一时期出现同一类事,扎堆子,媒体则争相渲染,大有所见略同之意。
一年前,曾因一支俄罗斯的少年足球队访华比赛大胜中国孩子,引出了中国青少年体质不如俄罗斯的结论。凭一次比赛的结果做结论,就是对项目本身的判断也难以准确,扩大到断定整个青少年体质的对比,更没道理。试想,如果中国派出一支体校级别的乒乓球队去俄罗斯走一遭,肯定会大胜而归,难道能够得出俄罗斯青少年体质不如中国孩子的结论吗?何况,那场足球赛后,没听说俄方有何得意,人家恐怕根本没拿这样的胜利当回事,更没有联想到中俄孩子们体质状况对比这样的大题目。
如今,因为华中科技大学校运会取消长跑项目,又生出同样的论调。如果大学校运会保留了长跑,也有学生确能完成比赛,是否可以说明青少年体质没有下降?我以为得不出这样的结论。
继而,广州马拉松赛大学生陈杰猝死,一些媒体的聚焦也有可商榷之处。有报道称,陈杰跑到5公里处已经感觉不适,但仍执意跑完10公里赛程,躺倒在地,被送往医院抢救,不治身亡。如报道属实,有了这个过程,显然不能算是猝然死亡,用“猝死”一说无非是为增加渲染力。
总之,一窝蜂也是国情特色。但凡能跟青少年体质下降沾边的事,都在热炒之列。加强马拉松比赛的医务救助,成了热点。
长跑猝死引发对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关注,多少有借题发挥之嫌。事实上,在发生长跑猝死和校运会取消长跑之前,青少年体质下降早已非常严重。直接原因,当然与缺乏锻炼有很大关系,包括缺乏正确的方法,缺乏必要的时间,缺乏科学的指导。归于一点,就是缺乏良好的体育教育。人,需要了解自身,特别是了解生命和肌体运动,这是一门必不可少的知识。总说凡事预则立,体育运动同样要有起码的生理卫生常识,作为选择锻炼项目和制定锻炼标准的基础。否则,盲目和误区会导致事与愿违,绝不是为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购买保险所能解决的,生命的损失更不是可以通过索赔复生的。
体育属于大文化范畴,青少年体育属于大教育范畴。很少有人关心孩子们参加锻炼之前应当做的必要准备,却有很多人在孩子出事之后表示关注,这一个还没解决,下一个又潜在着。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不改变,只要不在升学考试之内的科目和课程,就不会被学校、老师和家长当作孩子成长中的大事来抓,不考的就可以不教不学,这也是为什么有人呼吁高考加试体育的原因之一。分是学生的命根,考是老师的法宝,中国式教育的传统根深蒂固。生理卫生早在几十年前就列入教学大纲,科学锻炼的知识也早就是体育教学中的内容,有几所学校几个教师认真执行过?了解自己的身体,懂得锻炼的目的,掌握科学的方法,这样的体育教育可受益终身,为什么长期缺位?教育失职!何况教育行政部门里,体育与卫生一直是同一个下设部门,名为体卫司、体卫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