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好友刘鸿伟老师,一个“奔7”的老人,日前来信,希望就发展少儿足球的看法再做交流。十多年来,我们在不很经常的面晤和书信往来中,彼此毫无保留地谈过这件大事。他把这当作大事,因为曾经为此做过太大的付出和牺牲,我很钦佩,也很同情他的不顺。那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哀,而是整个中国足球的不幸。中国足协当中也曾有人因同感而为他的主张奔走,但无所成。
近日,有消息称亚足联出台亚冠联赛俱乐部许可证制度,要求参赛俱乐部必须有4支法律上完全属于自己的梯队,从U10到U21。大龄的且不论,这U10年龄段的设置正是刘老师所想所盼,区别只在于要不要把这么小的孩子跟俱乐部直接挂钩。http://s7/middle/4c5fb26et83951f222c26&690
现今社会,人们做事都受利益驱动,经济因素只是诸多利益当中的一部分,绝非全部,还有别的什么利益。如果不是这样认识问题,热爱足球的人们就与一般仅以扫赌打黑为快者没有区别了。毕竟,黑色的东西见不得人,也不只是存在于足坛。而足球在扫赌打黑后还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振兴足球的目标远不是公安部门所能承担的,抓出些许蛀虫,肌体一定能健康成长吗?未必。到那时,人们又该呼唤什么力量来介入呢?
以下是刘老师信中所附短文,写于一年之前,不知网友和球迷看过作何感想。意见无论赞同与否,相信刘老师都会看到。
凝眸娃娃足球
刘鸿伟
2008年秋冬以来,如何振兴中国足球的大辩论,让人们遥遥听到了中国足球春天的脚步声,其中尤以足协旧臣郎效农先生的声音最令人振奋。我试着用他的观点、乃至写法,说说娃娃足球,希望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决策层的关注。
一、关于“大力抓好青少年”说
舆论已经极统一:大力抓好青少年。但我还是以为用“认真‘从娃娃抓起’”来规范语言为好。
可能有些人的观念里青少年就是娃娃。但,有些人就不明白了——从娃娃抓起,就是从小学抓起,而且是要从小学低年级抓起,而不是从13岁、15岁、18岁的少年抓起,更不是从19岁、20岁的青年抓起。
刚入小学的孩子,从保育阶段进入身体快速发育期,最需要阳光的照耀和空气的洗涤,且相对中、高年级的孩子最有时间,在他们中间开展足球游戏,学训矛盾最小。
有经验的儿童足球教练员都知道,在一二年级的时候,能够很清晰很准确的发现有足球天赋的孩子。针对这很少的孩子(大概在1、2%左右),进行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的早期定向培养(培养方式本文不议)即可以减少有足球天赋的孩子流落它乡、又可以诱导无足球天赋的孩子不要定向歧途。
足球天才必须在小学低年级发现,因为足球运动员的培养周期不会少于10年,极优秀的孩子也不能少于8年。从7、8岁的孩子抓起是足球运动员成长的必然需求。
“从娃娃抓起”——不只是领袖的号召,而且是深入专业的指导。千万不要以为抓梯队就是抓娃娃;一定要认真弄明白7、8岁是娃娃,要认真从娃娃抓起!
二、关于“足球大环境影响从娃娃抓起”说
家长们看到足球环境不尽人意,让孩子远离足球是有的。但,也有为孩子健康、为孩子学会和人群相处、乃至让孩子以足球为生的家长,引导孩子参加足球培训的。“足球大环境影响从娃娃抓起”不是客观真理。娃娃们能有什么“足球大环境”的抽象思维吗?没有。他们与生俱来的是游戏的天性;倘若不束缚,他们就会释放!真正消灭娃娃足球的是我们整个民族智育第一的观念和相应的制度。
能够领导我们抵御智育第一的只有教委。中国的中小学校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校长喜欢什么,学校就具有什么特长。这显然是不正常的,但它能够说明问题——影响娃娃足球的是教育大环境。
三、关于“比赛是足球运动的指挥棒”说
这应该是一个正确的命题。
但是,对娃娃来说,这个比赛,只限于训练时的分队游戏,班与班、校与校的友谊比赛,千万不要搞锦标赛,因为没必要。娃娃就是玩,是天性,快乐了,就会不惧寒暑,忘记晨夕。多年来的锦标赛名声都不好——学校的名誉、教练员的荣辱——难免滋生以大打小、粗暴漫骂,摧残娃娃身体,毒化娃娃心灵。
娃娃们天性和大人们的功利,完全不同、不能协调!
四、关于体育局重拾足球业务
体育局把自己扫地出门的足球重新拾起来——为什么?因为足球水平太差,和51块金牌不协调,感到有责任;人们应当欢迎体育总局的态度。
既然是为提高竞技水平,就要找到差在何处。国安足球俱乐部副董事长张路先生有一段极简练的话:“不是没有渠道,不是没有足校,但是它萎缩了,原因是源泉枯竭了!”显然,这是中国足球运动的真实概括。因此,体育局应该在这点上发力:专心致志地抓娃娃——做最需要的事,最没有名利的事,做利万物而不争的事。
体育局抓娃娃,一定要向学校称臣。娃娃、球场、教育和教练,四大娃娃足球的要素中,前三点都在学校,惟教练员是体育局的优势(但目前也有改观),因此体育局一定要能走进学校,在学校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有一句很不着边际的话:把青少年的足球培训权收回到体育局手中。
理工大学有一支学生球队打进了中甲,明眼人都知道,这是教委的动作,从中小学选拔后备力量,已经是他们的即定方针——体育局要收他们的训练权吗?
前不久,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国家教委体卫艺术司、体育总局群体司等三部委实施“校园足球发展计划”,宣布赞助发展足球运动的城市和学校——体育局要收他们的训练权吗?
谁搞娃娃足球?郎效农说“多元化”,极实际。
五、关于职业俱乐部的娃娃足球
对职业足球俱乐部来说,必须坚定从娃娃抓起的指导思想,并且有切实的措施。中国体操、游泳、跳水队的成绩,已经证明这是目前我国发展竞技体育行之有效的办法。足球运动运动员的成长周期长,更需要从娃娃起,需要有着严格的、科学的训练,否则冲出亚洲就是一句空话。
所谓的举国体制年代,体委垄断娃娃足球。最下力的就是搞“三集中”——集中食宿、集中训练、集中学习——它支撑了当时中国的足球运动。
一个空白的运动项目,只要你搞了,就有成绩;一个刚刚起步的项目,只要你搞着,就必定进步着;由体校出来的队员支撑了上个世纪90年代的甲A,给中国球迷带来欢乐;细数当前中国足坛上活跃的精英,哪一位不是当年体校的产品!是的,我们是有成绩的:在物质极端贫乏的年代,体委是有成绩的,我们不该忘记过去。
但是,三集中走向了它的反面:为了政绩的需要,体校把各个学校较突出的孩子调到一个学校,说是“党的事业的需要”——于是这个假冒的基层学校打遍友邻学校无敌手……只此一举,整个一个地区的足球运动就消亡了!
同样是“党的需要”,体校首先开创了年龄修改的先河;上行下效,以大打小,风靡中国,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操作“三集中”的人们,如愿以尝的提了干、入了党(那时候很少奖金刺激);如果只是窃窃暗喜,也就算了。可惜,他们竟以为他们是行家,是创造了中国足球辉煌的人;今天还怀念它。最让人神伤的是那些可怜的孩子——他们从此浸染了不说假话办不成事的观念。他们真觉得自己是天才了。他们一下脚就把对手灌上10个、20个球,直到长大了,他们依旧霸气十足。到了世界赛场上,他们的爷们劲、男子汉劲统统化为撒野!
永远不要忘记这个教训:竞技足球是需要规模的!
这个规模是多大?从国外优秀球队的资料和我们自己的实践说明:在16所小学、4所中学建立训练基地,会支撑一支优秀球队的人才需求。需要一些经费,但不会多,大概不足一名外籍教练年薪金的一半或三分之一,关键是遵循学校的素质教育,学校是会欢迎的。
体育回到教育中去,为竞技水平的娃娃足球形成适度规模——只有这样,才能培养有德行、有文化的球员,才能发现和培养有天赋的后备人才,才可以免除“一将成名万骨枯”的悲剧,才能够彻底铲除“以大打小”的毒瘤,才可以最大限度的纠正少儿足坛的不正之风(如索贿受贿、体罚和变相体罚等),才能保持系统而稳定的训练状态,才能够形成俱乐部统一的技术风格。一句话,惟有这样,俱乐部的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中国的足球竞技水平才会稳步提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