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球何忧

(2009-05-06 20:24:41)
标签:

体育/乒乓球

分类: 体育杂记

  因为在一个项目上占有绝对优势而发愁,这种事情只在中国才有。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国球、国技,并不以打遍天下无敌手为发展目标,惟独中国人把乒乓球看得极重,如果不能包揽奖杯,就会发誓,不夺回来誓不罢休。其实,夺回来也不罢休,还要一届一届地保存在自己手里。对国手们来说,这很累,却又乐在其中,乐此不疲。于是,局外的球迷着急了,再这样下去,谁还陪咱们玩?很多人担心中国队实力强大得寂寞求败,赢了不是新闻。

  

    竞技体育大约有几种情势:第一种是一支独秀,所有对手都不足以构成威胁,如乒乓球;第二种是自身实力不济,根本无力在顶级大赛中竞争,如足球;第三种是处于中间状态的,同等水平的强手成群,实力半斤八两,此类项目太多,举不胜举。从社会心理上说,中国人最喜欢出现后一种情况,而且运气常在我方,只要最终的胜者是中国队,赢得越险越有的可炒,越可以在精神层面做文章。

 

  现实情况是乒乓球已经不以中国人主观意志为转移地成为一强独大的项目,世界打中国,还是中国胜。横滨世乒赛上,中国队的确无意在混双项目上派出最强阵容,以圈外人闻所未闻的一群小将出马,而且赛前不组织专门的混双训练,男女队分在两地集训,临时组对时还逆规律而行,放着一左一右不用,让两个左撇子搭档。结果,还是占满了领奖台。走出“赢不了”的困境,没用多长时间;陷入“输不了”的苦恼,倒是要做长期准备。怪圈都是自己画出来的。
  

    国球要持续发展,有两项任务值得探讨和尝试。
  

    第一,体制改革。
 

    举国体制使中国竞技体育在必要条件上有了充分保证。在项目水平落后的时代,体制的优越性凸显,从1959年容国团首夺世界冠军以来的半个世纪,乒乓球在体制保障下从弱到强,走到了极致。现在的整体水平不在需要条件的保障,长到该“断奶”,自己可以也有必要吸收多种营养了。即使国家不再用皇粮供养,也不至于一下子饿瘦。世界乒乓球运动少有专业化体制,中国也到了逐步接轨的时候。这要比国际乒联一系列限制中国强势的改革举措更有效,有助于调动各国发展乒乓球运动的积极性。
  

    在举国体制的照顾下,随便一所业余体校都会开设乒乓球班,从小培养旨在长大为国争光的孩子,可谓从娃娃抓起。今后,这个项目的政治功能可以淡化,民生功能加强,真正成为以增强体质为主要目的的运动。十几年前体育体制改革以足球为突破口,理由是本来就一无所有,不怕失掉什么,那么,现在改革的深化应当从乒乓球入手,理由同样是不怕失掉什么,优势已经足够了。

   

    第二,观念变革。
   

    如果仅作为竞技运动,乒乓球只能是个别精英在争胜。如果看得更开,乒乓球还是好玩也好看的。外国看乒乓球大赛的观众并不少,因为他们自己的选手打不出中国人那么精彩的对抗。中国人之间进行的世界大赛决战为外国观众带来了很高的观赏价值,让他们开眼,那一刻,早就忘记了胜负和锦标的归属。倒是中国人自己觉得没有对手,像是进行国内比赛。

   

    乒乓球是不是国球,不都取决于世界大赛成绩多几块还是少几块金牌,还要看有多少人喜爱并参与其间。只要很多中国人仍然选择乒乓球作为健身娱乐的方式,就还是国球。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把最受大众欢迎的项目视为国粹,哪怕根本进不去奥运会赛场,也不能说不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有机成分。中国是曾经成功举办过奥运会的国家,切身接受过奥林匹克教育,应当有与时俱进的体育观。

    如此,或许能够对国球的前景乃至世界乒乓球运动的未来少一些担忧,多一些乐观,免得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