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头上放着马克坚送给我的《夹心饼干》。端详着扉页上老马留下的字迹,真不相信他永别中国足球,匆匆而去。王奇说“王俊生只给汪大昭的书写过‘序’”,其实,马克这本书也是俊生作序,而且更早。书的封底有一行小字“责任编辑张小鸰”,小鸰早已先于老马5年走去。呜呼,中国足球不见起色,却连连折损为足球呕心沥血的英才,天有不公!
1983年初,我第一次去昆明,坐24路公共汽车,辗转于乡间小路,来到海埂基地,全国足球甲级队在此接受例行的冬训。在西楼205集训办公室,我与马克第一次接触。他的样子跟我1961年在工体看球时那个站在球门前的马克坚没有明显不同,只是客客气气说话的态度是我以前没法了解的。我说明来意,希望组织一个小范围的座谈会,马克爽快地应下。
当时,我住在市内的昆明饭店,参加教育部召开的年度全国高招工作会议,恰逢春城少见的降雪天气。两天后,1月19日傍晚,经马克安排,我来到海埂基地西楼104会议室,与甲级队主教练座谈。到会的有北京队曾雪麟、八一队张世训、上海队方纫秋、天津队严德俊等,话题是足球发展大计,气氛非常好,谈得很深。散会后,老马找来一辆吉普车,送我回城。初次深入足球圈,收获多多,至今难以忘怀,全是老马帮的忙。虽然此前没少看球,也参加过足协的一些会议,但从球迷到记者的角色转变中,老马是我的引路人。
第二年冬训,又一次来到海埂。马克把我叫到屋里,办公室像库房一样堆满了纸箱子,里面装着出产火车牌足球的上海球厂送来的夹克衫,所有参加集训的人都有一件。老马帮我选好号码,还让我当场试过大小。我很喜欢那件蓝色的上衣,穿了很多年,每次见到马克,他都会说一句“怎么还穿着呐”。那些年,老马的每个冬天都是在海埂度过的。
也是在冬训的接触中,马克多次强调中国足球不能总是用专业队跟人家职业队比赛,迟早要实施职业化改革。
老马好脾气,开会发言从来不用大嗓门,有理不在声高。老马家的面条好吃,那是一次从秦皇岛中国足校回来,和王俊生一起到老马家里蹭饭后留下的印象。他跟新闻界从不交恶,嘻嘻哈哈之间,倒是有了更多的朋友,也获得了记者们的尊敬,连小鸰都喜欢称他“马大爹”。
按年岁,职业化启动没几年,老马就该彻底解甲归田,可是,1999年霍顿兵败之后,老马又参与了聘请米卢来华执教的过程。2004年初冬,中国足协在香河基地召开深化改革研讨会。12月21日下午,全体与会人员集中在演播厅,各小组汇报本组讨论情况。老马代表元老组发言。他说,中超只是改革的一部分,赛风败坏,打架斗殴,指责裁判,影响极坏。如果其他比赛都拿中超作为坏榜样,中国足球就会出现大倒退。足协在处理时应当慎重,可是决不能手软。中国足球运动是一项事业,不是做生意,亏了就收摊,不负责任。
针对大连实德徐明等以投资人名义与足协交涉,马克旗帜鲜明地指出,“投资人”的提法不科学。中国的足球俱乐部应当是非营利性有限责任公司,足球市场必须有政府支持,比赛动用的场地、安保等都是政府的嘛。
印象中,这是最后一次跟老马一起参加足协的会议。他曾经长期担任国字号球队的领队,特别是跟外籍教练相处,有一套办法。老马在中国足球改革的设计和实施中做了很多工作,许多文件和规章都出自老马之笔,可惜未及总结交代,便被病魔牵走,令人心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