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长江路小学学生在做课间操
既然教育对振兴足球有那么大的作用,为什么很多学校客观上还为开展青少年足球设置种种障碍呢?说到底,利益使然。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读书与玩耍泾谓分明,只有前者才算学习,后者只算调皮,何言成才?
在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之后,教育事业的目标也随之变化。普教追求升学率,高教追求就业率。看似为了维护人才市场供求关系平衡,教育要服从于经济建设人才需求,其实,高等教育已经出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的趋向,更何况中小学原本就是强调基础知识的。体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又是孩子身心发育的重要年龄段,怎么能用没完没了的文化课作业,把孩子们“捆”在教室里,“拴”在作业本上呢?
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动好玩,圆圆的皮球是陪伴童年的重要玩具。中国女足由盛而衰,最羡慕美国有几百万女孩子踢足球,可是这些女孩子当中,没有多少是为了有朝一日进入美国国家队才踢球的,甚至绝大多数女孩子非常清楚自己根本进不了国家队,不可能将来登上世界杯和奥运会赛场。不过,正因为有了这么多女孩子喜欢足球运动,美国的洛杉矶玫瑰碗才创下了世界杯女足决赛观众达到9万多人的纪录,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为国争光,是美国女足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所以,美国女足从来没有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危机,并在北京奥运会上蝉联金牌。
再看英国,青少年参加足球活动,其中成才率(进入英超、英甲等职业联赛)不过3%。曼联足校培养出贝克汉姆,但学员也不是个个成星。英国足总要做好的事情并非是这3%,而是其余的97%。换句话说,支撑英国足球发展的是那97%,只要他们在读书学习时能够自由自在地以踢球为乐,将来都是英国足球的忠实球迷,有了这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何愁那3%!
现时的中国,很多事情都受利益驱动。教育也有着很强的功利性,升学率成了办学的根本,成王败寇。除非哪个学生注定会成为名人或明星,不升学也可以另辟蹊径为校争光,否则就必须按部就班,沿着升学的轨迹往前走。至于踢不踢球,要不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并不具有硬指标,宁可让孩子四体不勤,也不能考试不及格。孩子还是小学生的时候,我曾左右手倒换着为他提书包。尽管老师多次说过家长不要为孩子提书包,但那份量有多重,只有孩子和家长知道。如此沉重的课业负担,岂是一句“减负”所能改变的,又怎么可能有时间踢球呢?
操场不让踢球,胡同也不安全,场地固然是个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桎梏,唯恐踢球影响文化学习,却不担心过重的课业会影响孩子成长。如果多数学校不能充分满足孩子们的体育需求,中国足球的未来就无法乐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