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奥运,大忙一阵,后来二老有疾,又忙,博客无暇更新,最大的损失是未能及时将所思所为留下记录。今日仍不得闲,但博客的空白总要添上,日后也可少些缺憾。
前几天晚上,和金志扬一起到北京体育广播作节目,聊的是国家队和俱乐部聘用外籍教练得失。5年前,金指导身患重病而不惧,泰然处之,大手术接大剂量化疗,居然创下奇迹,如今如今红光满面,精神抖擞,思路清晰,记忆准确,全无曾经大病一场的样子,真叫人高兴!
谈话之中,我们不仅在中国足球“请洋”问题上颇多共识,而且话题转至青少年足球这一要害,许多看法也相同。
喊了多年“体教结合”,至今仍是喊得响,做得少。究其根本,我以为体教结合绝对不是方向,只是权宜之计。北京奥运会后,关于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问题引起不少议论,连老外也很关注。举国体制对中国竞技体育创造优异成绩和部分项目保持高水平至关重要,但是,达到一个顶点之后,赢得了调整的机会,也提出了创新的要求,必须与时俱进。
10年前与金指在曼谷亚运会上
任何体制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否则,何必搞体制改革?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举国体制不应当是中国体育的唯一体制,积极探讨竞技训练、竞赛和管理体制的多元化,已经成为绕不过去的课题。
在中国特有的国情下,体育与教育长期处于两张皮的状态,虽然几经协调,还是面和心不和,各行其是,甚至为争夺人才而不顾孩子的成长需求,培养出少数没有文化的体育明星和大量能文不能武的小夫子。显然,这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
所谓体教结合,提法本身就表明没能摆正体育与教育的关系,只有分属于两码事的东西才谈得上“结合”二字。因此,体育回归教育,是体育的需要,也是教育的需要,更是遵循成长规律和育人的正确理念。
没有体育的教育是残缺的,没有教育的体育是野蛮的。实际上,这两种情况一直并存于中国,青少年足球当然也受制于此。金志扬说,日本的学校体育课里就有足球。年维泗说,现在中国有很多学校是不许孩子踢球的。结果,日本足球植根于校园文化,成了亚洲足球大国,同时也是足球强国。中国一面将体教结合挂在嘴上足球,一面将孩子抽选出来埋头培养球星,既不可能做大,也不可能做强。
记得去年看央视“足球之夜”,主持人感慨“不知中国足球何日能够培养出自己的梅西”。其实,体育界是无法解决这一难题的,中国足球不是搞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专业队,就是搞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化,而足球人才成长的土壤在学校,并不在乎哪种经济体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