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体育 |
分类: 体育杂记 |

(一)
办手续,谁都愿意顺顺当当,简捷、利索。 10月1日上午,我到上海体育场外由一座展厅改造成的特奥会新闻中心办理注册,被拦在安检口。
问:怎么才能进入新闻中心?
工作人员:领了采访证才能进去。
问:到哪里领取采访证?
工作人员:在新闻中心里面。
问:我就是来领证的。第一次进入新闻中心,不可能持证。无法进去注册,怎么可能拿到采访证?
工作人员:这不归我们管。
问:那么归谁管?
工作人员:不知道。
在国内采访国际比赛,这种情形已经遇到过多次了。今年年初在长春采访亚冬会时,新闻中心没有证件不得进入,而制证地点却在新闻中心内。在国外,通常的做法是注册中心另设于赛事活动区域之外,有时干脆设在飞机场,使参与者先取得标志身份和畅行的证件。到咱们这儿,就这么点小事儿,怎么总也理不顺呢?
(二)
制度存在缺陷,是制定者的问题。工作人员只能照规定办事。
第二天傍晚,我和同事来到上海体育场参加特奥会开幕式。行至第一道限制线,向志愿者打听记者入场通道在哪里,回答是“不知道,你可以问保安”。
继续向里走,向保安打听,回答是“不知道,你可以问警察”。
再向里走,向警察打听,回答是“不知道,你可以问志愿者”。
此路不通,已经到了看台跟前,但必须原路退回,重新沿着马路,绕着体育场兜圈子。
或许是看到我们挂着胸卡,迎面过来几个老外,向我们打听从哪个门进去有电梯,他们正用轮椅推着一名伙伴。附近有几名穿着橙色标志服的志愿者,我们转告了老外的需求,以为志愿者可以帮忙,得到的答复却是“不知道,我们只管语言服务,问别人吧”。
我一直想不明白,工作人员所做的一切应该是为参加活动的内外宾客、运动员、观众、记者提供服务,为什么说“不知道”比说“抱歉”还要响亮?
开幕式结束后,一群扛着摄影器材的记者来到一处铁栅栏前面,没有任何标识,但几个小时前他们就是从这里进场的,并被告知这是记者出入通道,退场时也要走这里。
警察拦住记者,称没有接到上级的放行令,只能等待。对急着要发稿的记者来说,等待就是“等死”;对奉命执行的警察来说,等待就是工作。记者不难理解警察的职责,而警察全然不在乎记者的任务。
我对带队的警官说:“能不能跟上级联系一下,反映这里的情况?起码告诉大家要等多长时间。这里还有好几位外国记者,这样等下去,怕是不好吧?”警官摇着对讲机说:“外国记者又怎么样!”便不再理人。
这是一条专去新闻中心的通道,与观众和贵宾退场路径都不相通,记者由此出入,不会妨碍他人或被他人妨碍,何况进场时也没听说开幕式结束后要禁行一段时间呀!
观众是大型活动中的主角,记者是向大众传递信息的媒介,他们不是道具,不能用得着时呼来唤去,用过之后随便往哪儿一扔了事。要不,北京奥组委怎么会提出“善待媒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