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wang_dazhao
wang_dazhao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591
  • 关注人气:5,38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特奥会场外碰钉子

(2007-10-07 03:15:15)
标签:

体育

分类: 体育杂记
特奥会场外碰钉子   对很多人来说,特殊奥运会还是个陌生的概念。那么多智障人士聚集在一个国际大都市参加比赛,上海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平心而论,挺麻烦的。不过,在特奥会的组织工作中,只有一部分是直接针对特奥运动员的特殊管理和服务的,还有很多事情属于大型活动惯例。衡量特奥会东道主组织能力,不完全看对参赛的智障人士照顾得如何,还要看运动会的常规安排是否合格到位。

  (一)

办手续,谁都愿意顺顺当当,简捷、利索。 101日上午,我到上海体育场外由一座展厅改造成的特奥会新闻中心办理注册,被拦在安检口。

问:怎么才能进入新闻中心?

工作人员:领了采访证才能进去。

问:到哪里领取采访证?

工作人员:在新闻中心里面。

问:我就是来领证的。第一次进入新闻中心,不可能持证。无法进去注册,怎么可能拿到采访证?

工作人员:这不归我们管。

问:那么归谁管?

工作人员:不知道。

在国内采访国际比赛,这种情形已经遇到过多次了。今年年初在长春采访亚冬会时,新闻中心没有证件不得进入,而制证地点却在新闻中心内。在国外,通常的做法是注册中心另设于赛事活动区域之外,有时干脆设在飞机场,使参与者先取得标志身份和畅行的证件。到咱们这儿,就这么点小事儿,怎么总也理不顺呢?

(二)

制度存在缺陷,是制定者的问题。工作人员只能照规定办事。

第二天傍晚,我和同事来到上海体育场参加特奥会开幕式。行至第一道限制线,向志愿者打听记者入场通道在哪里,回答是“不知道,你可以问保安”。

继续向里走,向保安打听,回答是“不知道,你可以问警察”。

再向里走,向警察打听,回答是“不知道,你可以问志愿者”。

此路不通,已经到了看台跟前,但必须原路退回,重新沿着马路,绕着体育场兜圈子。

或许是看到我们挂着胸卡,迎面过来几个老外,向我们打听从哪个门进去有电梯,他们正用轮椅推着一名伙伴。附近有几名穿着橙色标志服的志愿者,我们转告了老外的需求,以为志愿者可以帮忙,得到的答复却是“不知道,我们只管语言服务,问别人吧”。

我一直想不明白,工作人员所做的一切应该是为参加活动的内外宾客、运动员、观众、记者提供服务,为什么说“不知道”比说“抱歉”还要响亮?

(三) 

开幕式结束后,一群扛着摄影器材的记者来到一处铁栅栏前面,没有任何标识,但几个小时前他们就是从这里进场的,并被告知这是记者出入通道,退场时也要走这里。

警察拦住记者,称没有接到上级的放行令,只能等待。对急着要发稿的记者来说,等待就是“等死”;对奉命执行的警察来说,等待就是工作。记者不难理解警察的职责,而警察全然不在乎记者的任务。

我对带队的警官说:“能不能跟上级联系一下,反映这里的情况?起码告诉大家要等多长时间。这里还有好几位外国记者,这样等下去,怕是不好吧?”警官摇着对讲机说:“外国记者又怎么样!”便不再理人。特奥会场外碰钉子

这是一条专去新闻中心的通道,与观众和贵宾退场路径都不相通,记者由此出入,不会妨碍他人或被他人妨碍,何况进场时也没听说开幕式结束后要禁行一段时间呀!

观众是大型活动中的主角,记者是向大众传递信息的媒介,他们不是道具,不能用得着时呼来唤去,用过之后随便往哪儿一扔了事。要不,北京奥组委怎么会提出“善待媒体”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