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无常,法亦无定。心法万差,其本在此。信此则遍信,华严所以说十信。疑此则遍疑,智者所以说十疑。出疑入信,一入永入。不离于此,得究竟处。净土者,究竟处也。此处有说法之主,名无量寿。此佛说法,未尝间断。疑障其耳,则聋而不闻。疑障其心,则昧而不觉。不闻不觉,安住恶习。赞叹不念,随喜粗心。妄指莲胞,以为虚诞。终不自念此分段身,从何而得?自何而来?胎狱秽浊,真实安在?信凭业识,自隔真际。于一幻境,非彼执此。生生不灵,永绝圣路。
以如是故,释迦如来起大慈愍,于秽浊中,发大音声,赞彼净土上妙之乐。于生死中,为大船师,载以法船,令趋彼岸。昼夜度生,无有休息。然而弥陀之岸,本无彼此。释迦之船,实非往来。譬如一灯,分照八镜,镜有东西,光影无二。弥陀说法,遍光影中。而释迦方便,独指西镜。故已到彼岸者,乃可以忘彼此。未入法界者,何自而泯东西。于此法中,若未究竟,勿滞方隅,勿分彼此。但当正念谛信而已。经二圣之意,而智者之所以信也。
信者万善之母,疑者众恶之根。能顺其母,能锄其根。则向之所谓障缘众生,聋可复闻,昧可复觉。未出生死,得出生死。未生净土,得生净土。顺释迦之诲,往面弥陀。随弥陀之愿,来助释迦。在此而遍历十方,即西而普入诸镜。自二圣建立以来,如是之人,如河沙数。云何不信?云何而疑?能自信已,又作方便,令诸未信无不信者。此则智者之所以为悲也。
明智大师,中立学智者之道,不顺其文,而顺其悲。所以又印此论,冠以次公之序。予乃申广其说,以助其传。元祐八年七月十一日,左宣义郎前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厅公事陈瓘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