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心性之学(大安法师讲述)
(2012-06-18 18:50:56)
标签:
大安法师讲述儒家的心性之学十六字心诀至诚心文化 |
分类: 国学 |
儒家文化继承远古先王之道统,要讲好儒家规范性层面的东西,还得要了解儒家的心性之学。讲授者除《弟子规》之外,还要了解《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些比较形而上的内容,知道“道”是什么。
简单地说,道是仁,仁是果核,是心。心的体性是形而上的,不可把捉,然亘古亘今永恒存在。可从不同界面诠释为或“诚”,或“明德”,或“至善”,或“中”。五常、八德和礼乐精神即是从此演化出来。儒家有传承先王之道的十六字心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意谓人的欲心危险,而道心潜于意识深层,甚为微密。修心养性功夫从精一处下手,便可把捉这中庸之道。握持中道便可治国平天下,垂衣裳而天下治。
儒家的这种形而上之道可谓博大精微。要体证之,得从平实处入手。在《大学》里说“明德”本具,要明明德当从格物入手。宋明理学家,特别是朱熹对“格物”的理解有偏差,认为格物是格尽天下万事万物之理,把人引导到向外去格了,引导到一种知识体系了。实则格是格物欲,格除与天理不相应的物欲而存天理之性。这样就能显发本有的良知、智慧。意念真诚,心地正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些是内圣的功夫,而后修身,这里就谈到规范的问题了。儒家的道德规范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身修好了就可以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为官治国之道就先要做前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四项工作。为什么会有贪官,就是没有格物,物欲太强。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少欲之人良知少失,多欲之人良知少存。孟子提倡的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是做人的根本。如果四心被物欲汩没,那就“与禽兽几希”,人和动物就没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