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我原先对《阿凡达》的期待只是因为想要看看詹姆斯卡梅隆能否超越自己。一部《泰坦尼克》成为十二年来全球票房至今都无人能够超越的奇迹,我还能记得当初看这部片子时的喜爱,那是我第一次因为一部电影而去买电影周边产品,于是可想而知,我对卡梅隆十二年后的回归之作抱有多大的期待,但这种期待与现在狂吹热捧的3D IMAX 毫无关系~~~
等到新片上映,一场《阿凡达》集体狂热症的爆发实在也是令我意想不到,就好像等待果实成熟的农夫,眼看着就可以摘果子了,突然被一群人疯抢一空,果子没了~~~
好吧,不管大家是抱着何种心态去看这部片子的,我也只能在人潮中挤一回热闹了~~
==========================================
人拍的就是商业片,何须你来装逼
首先我们必须要承认《阿凡达》是一部标准的商业片。咱中国人爱装深沉,啥东西都要整出个思想内涵,啥情节都要讲究个跌宕起伏,对于《阿凡达》这种几句话就能概括其情节的片子当然是大大滴不以为然,对其最多的评价就是视觉效果震撼,剧情老套,没有思想性~~~敢情所有国人都只是冲着那3D效果而去的?换句话说,如果除去3D IMAX的效果,这部片子就不精彩了?
我想即使没有3D元素,这也无疑是一部相当成功的商业电影。好看、易懂、卖钱,老少咸宜,perfect!
电影的类型各种各样,有的以剧情取胜,有的靠剪辑,有的玩逻辑……试想把《阿凡达》剪辑成《记忆碎片》,剧情搞成“科恩兄弟”风格,再来个《肖申克的救赎》的思想升华,你还能看的下去吗?
人类的自我膨胀和环境问题
近期的科幻片都有一个趋势,就是人类逐渐成为强势群体,外星人变成弱势群体,这要是搁以前,人类基本上都只有挨打的份,而现在轮到我们去欺负人家了~~
这不由的让人想到《第九区》,当我们足够强大,或者面对一群相对弱势的群体时,我们就不那么热爱“和平”了,或者说在利益之下,我们都有“理由”驱赶对方,并自认为可以给他们更好的“文明”。《第九区》是我09年最喜欢的电影,这么巧合的,《阿凡达》也探讨了同样的问题,两部片子同样都影射了种族问题,虽然我认为在构思和拍摄手法上,《第九区》很有新意,但是《阿凡达》则更直接的从视觉上展现出来,让人有种不可回避的沉痛感。尤其是在看到如此美丽的潘多拉被无情破坏时,那种把美好在眼前撕碎的感觉很难受。
说道影射,这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我不想深入太多,但纳美人的造型和生活方式实在和非洲部落太像了,我觉得这也是导演对于人类最原始的生存方式的致敬。在人类与纳美人对战的戏中,我又总是不由自主的想到当年美国的飞机大炮对我们的小米步枪……暂时的先进不代表就可以取代别人的文明,自我膨胀的后果就是自食其果。
首当其冲的就是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想人与自然相辅相成的最高境界应该就是潘多拉星球的样子。地球已经被自以为是的人类破坏的千苍百孔了,再不及时补救,2012就不再只是一个遥远的预言,而此时卡梅隆创造了潘多拉这个梦想中的家园,也是一种呼喊,希望能唤醒大家的环境保护意识。
《阿凡达》是否超越了《泰坦尼克》
詹姆斯·卡梅隆作为我第一个喜欢的国外导演,对于他是否能够超越自己,我是抱有很大期待的。虽说《阿凡达》在很多方面都已成为了一部跨世之作,也足够让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从我个人情感上来说,它还是没有超越《泰坦尼克》。技术上的超越我暂且忽略不计,因为技术永远是被超越的,十几年过去了,超越是应该的。也不论剧情或构思,在两部同样都具有观赏性,震撼力和娱乐价值的片子之下,《阿凡达》似乎少了一两个如同《泰坦尼克》里面,“I am flying”这样隽永的画面,成为下一个十年里都让人念念不忘的经典。
在《泰坦尼克》里,人类在面临灾难时表现出来的不同的人性的反光,那种时刻是比灾难本身更华丽的篇章。《阿凡达》似乎就少一层这样的东西,当然这回受难者是外星人,在影片中还处在一个需要人类去带领抵抗的阶段,要去模拟他们的人性比较困难。(外插花一句题外话,我觉得老外跟外星人的脑子都比较简单,在这种明显差距强大的对抗中,需要的是战术而不是硬拼,咱中国人两千多年的仗打下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列子多了去了,像纳美人这种盲目迎战还能得胜真是只有电影拍拍而已。)
这样一来就造成一个结果,难道地球人就不会反攻吗?明显你比我弱很多,却莫名的虎落平阳被犬欺,按照人类贪婪的本性,又有足够的实力把你灭了,怎么可能被欺负了而不报复回来呢?于是《阿凡达》续集就可以拍了~~~最好卡梅隆的续集不是这样开始的,但愿不会让我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