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漫游记之高棉的微笑

标签:
吴哥窟巴戎寺高棉的微笑 |
分类: 人在旅途 |
小吴哥未绽放的日出
到吴哥窟一定不能错过的就是小吴哥的日出,但是我们去的是雨季,在游玩吴哥窟的三天里前两天都有下雨,所以第三天能看到日出的希望也不大了,但是今天又是游玩这里的最后一天,即使是没有抱着希望,我们也只能最后赌一把了。
前一天晚上司机大叔会和我们约好时间,他们比较知道在什么季节需要几点去比较合适,我们大概四五点钟的时候出了酒店,这个时候外面还是一片漆黑,坐着突突车在漆黑的夜里前行,即使没有看到日出,这种体验也值得尝试一把!
到了吴哥窟的时候其实还是伸手不见五指的,但是能感觉到身边的游客其实挺多的,大家都朝着小吴哥走去。在空旷漆黑的古城里面,方圆百里没有一盏路灯,只有游客们手里星星点点的手机屏幕光,这种体验实在是很特别!
游客们都集中在正对着小吴哥五座塔前面的水池边坐等,不早点去的话连落脚的地都会没有。在黑暗中所有人都等待着太阳从五座塔的背后升起。

天色渐渐亮了一点,可以看到游客的人数比想象中的还要多!
在进入小吴哥前的长长的引道两旁是非常开阔的一片草丛,清晨能看到有马匹在这里悠闲的吃草,于是我立刻想把自己和它来张合影,我找了个地方实施自拍,这个难度有点大,来回跑了好几次,后来有好心的游客看到还主动来帮我拍照。不过还是要提醒大家一句,如果你是穿着鲜艳衣服的,最好还是离马远一点,因为它会突然朝你跑过来~~
在小吴哥看完日出,我们继续今天的行程,今天是走小圈,首先来到吴哥通王城。吴哥通王城又叫大吴哥,始建于9
世纪,占地近9
平方公里,是国王阇耶拔摩七世所建的国都,也是吴哥文明光辉时代结束前的最后国都。据元朝使节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所形容,十三世纪末年的大吴哥城到处繁华热闹,建筑物金碧辉煌,较当时中国元朝的城市也毫不逊色。

大吴哥城内散布多处吴哥遗迹,较著名的有巴戎寺(Bayon)、巴芳寺(Baphuon)、空中宫殿(Phimeanakas)、战象平台(Terrace of the Elephants)和癞王平台(Terrace of the Leper King)等。
巴戎寺 Bayon
也称:巴壤寺、巴云寺、拜容寺、大金塔等
始建者:苏利耶拔摩一世(Suryavarman)1002-1050年
重建者:闍耶跋摩七世(Jayaviravarman VII)1181-1220年
建造时间:12世纪末
信奉宗教:佛教
建筑风格:巴戎寺
巴戎寺位于吴哥王城的中央,原叫「耶输特拉芝里」,意为「耶输跋摩山」,象征宇宙的中心。后称「巴戎干丹」,也有「中心」之意。庙宇建筑结构复杂,历经多次重修改建,事实上由两座造型不同的寺庙叠建在一起。


走在巴戎寺里,你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高棉的微笑,那种感觉是无论走到哪里都在佛陀的微笑里,而那个微笑又不是特别明显,有时候你会觉得是一种慈悲,有时候又会觉得是一种悲悯,佛像在高处俯视苍生,这是一种神明的关注,可以让有信仰的人得到安慰。
值得一提的是寺庙之墙壁上仍保存着丰富且生动之雕刻,举凡古代战争记述、寻常百姓之生活百态、洞里萨湖之湖畔风光等皆充分透露着当时之情景,绝对是不可不看的珍贵史迹。那一幅幅活灵活现的壁画彷佛诉说着一段段遥远的故事。



阇耶跋摩七世是一位亲历过战争,见过人间疾苦的国王,也许正应为如此他才改信了大乘佛教,把目光更多的关注在老百姓身上,因此在巴戎寺我们看到的下面一层的壁画上面都是人间的战争的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而所有的佛像都是在上面俯瞰苍生的角度,并且面带慈悲的微笑。
我们到了上面的佛塔就可以很近的看到各种高高低低,远近不同的佛陀的微笑,就好像佛经里讲的十方诸佛以建筑的方式呈现在你眼前!
而在这里最有意思的设计是,虽然你走在外面能随处都看见佛陀的微笑,但是如果你走在里面,透过每一扇门的门框依然都能看见佛陀的微笑!这些门的位置仿佛都经过设计一般正好像一个画框一样框住了佛像,可以让修行者在打坐或者冥想时,一抬眼就看到佛的微笑~~

佛像脸带安详的微笑,据说是建造巴戎寺的神王阇耶跋摩七世的面容,之所以他的微笑会成为蜚声世界的“高棉的微笑”,是因为他的笑容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光线的时候看会呈现出不一样的视觉感受。由于光线照射的角度和他眼睑的雕刻方法,会让人觉得他的眼睛有时候是低垂的,有时候又是睁开的,这也契合了修行者“上求菩提,下渡众生”,在睁眼和闭眼之间完成了自我修行和看见人间疾苦的修行。

可以看到我上面拍的那张是眼睛低垂,面带微笑的样子,而我下面那张看上去又是睁开眼睛,面点悲悯的样子,这就是“高棉的微笑”神秘之处。而他的微笑既带给世人关爱,同时又悲悯世间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