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需要支持——话说《梅兰芳》

标签:
影评梅兰芳陈凯歌娱乐 |
分类: 电影时光 |
我这篇影评从08年写到09年了都,本来刚看完就想写了(其实在看之前就想写了,汗~)后来因为一直在忙某人的事情,然后又忙工作的事情,刚刚写了一点点又去香港了,回来之后继续接着忙,一忙就忙到09年了,这回总算给它填掉了,感觉已经有点不对,哎,随便了,不写完我心里不舒服啊~~~
======================================================================================
这个标题是我在看《梅兰芳》之前就已经想好的,因为不论这部片子拍的好坏与否,我都觉得应该先给他一个支持的声音,所以无论外界有如何的评价,都不会动摇我去电影院观看的念头。
其实真的看完之后,我突然又想把标题改为“凯歌,不怕……”,汗,不过觉得这标题实在是太像来搞笑的,就此作罢。
先说说为何我想要支持他。其实他并不是我最喜欢的电影导演,但他作为导演一直具有的一种思考,甚至可以说是忧虑,是我欣赏和喜欢的。他的片子总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文化思考,虽然有时候我们会觉得他实在想的太多,但正因为现在的电影能让人思考的越来越少,于是在我看来,这样的导演已经变得难能可贵。虽说从《和你在一起》之后陈凯歌的电影开始转向商业化,其实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但仍然可以在其中看到他的思考,他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更加适应市场的方式来表达他仍然想表达的东西,尽可能地取悦大众并尽可能的表达自己,左右摇摆之间就难免出现了《无极》这种华丽丽的失误。然而如果这样的妥协与坚持,如果一再的被否认和指责,那么我怕以后剩下的就只有妥协没有坚持了,显然这不是我想看到的~~~
再说回《梅兰芳》,起初觉得他为何要选择一个和《霸王别姬》如此相似的题材来拍呢,这样不等于是在重复自己吗?但后来一想才明白,从《霸王别姬》到《梅兰芳》,其实是一个从虚构到真实,从无所拘束的创作到有形有质的表现,如果成功了,这将是一个升华。
但显然,在梅兰芳这样一个举世皆知的文化名人的盛名之下,在有真实历史记载的前提下,在梅家后人尚在一旁“技术指导”的情况下,想要在电影艺术中自由的发挥和创作是多少困难的事情。于是看《梅兰芳》最大的感受,套用剧中的台词就是被上了“纸枷锁”,难免束手束脚。
影片的前半部分确实精彩,可看性极强,几位演员的表现甘畅淋漓,孙红雷是我预期中最期待的一个,剧中果然没有让我失望;老戏骨王学圻的表演惟妙惟肖;但最令我意外的是少年梅兰芳的扮演者余少群,这本来是我比较担心的一个角色,没想到会有惊喜。尤其是他扮相很美,不比《霸王别姬》中哥哥的扮相差,看着很享受。如果这部戏的梅兰芳从小到大都是此人扮演,那应该会更具可看性。
至于影片的后半部分确实有些沉闷,我感觉最大的失败在于过多的渲染了梅兰芳和孟小冬之间的爱情故事,而在梅兰芳真正踏上国际舞台,被世人所接受并且为之欣赏,真正的将中国的国粹推向了全世界这个主题的升华又稍显不够到位。最后在面对日本人的威逼胁迫时又稍显做作,倒也不是撒狗血的做作,就是有种衔接不自然的感觉。
影片从开始到结束就好像一股激流冲闸而出,到了关键部分却突然变成了涓涓细流,直至最后无声隐去,让人提起的精神劲一点点萎靡下来,着实有些遗憾。
个人觉得陈凯歌想表现的面还是太多,导致主题不明显,升华不够到位,但如果作为传记片来说可能就是需要面面俱到一些的,也不需要有特别鲜明的主题吧。如果仅从艺术形式上来说,把影片分割成一个个片段,我觉得会很精彩,尤其是陈凯歌同志对此类电影的认识和把握能力是让人放心的。
然而他在某些程度上来说对于这一块的文化思考和普及是具有贡献意义的,于是话题又回到我一开始说的那部分,他是需要被支持的。因为起码我在看《霸王别姬》之前,对我们的国粹京剧是一无所知的,然后在他的影片中,我不能说是了解了京剧,但起码我开始懂得了欣赏这一门流传至今的艺术文化,并且对其产生了相当浓厚的兴趣,我相信一定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像我一样,那么这就是陈凯歌的功劳。就如同这次的《梅兰芳》问世之后,搜索“梅兰芳”的人数不胜数,我相信大部分年轻人不会对他有多少认知,然而通过电影的传播,可以让一些人重新开始关注甚至喜欢上这些需要传承和珍惜的中国文化与文化名人。
我一直认为电影人是有责任和力量去做这些事情的,在商业和娱乐之外,虽然这条道路很艰难~~~
http://attach.hunantv.com/uploads/images/large/20090122/22111921C24_small.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