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约翰尼·德普蒂姆·伯顿影评理发师陶德娱乐 |
分类: 电影时光 |
蒂姆·伯顿+约翰尼·德普的黄金组合
我第一次看到Tim Burton和Johnny Depp合作的电影就是《剪刀手爱德华》,也分别是我第一次看的Tim Burton的电影和Johnny Depp的电影,从此这两人的电影都会成为我最为关注的目标,并且每当这两人组合在一起时都会产生经典之作,从《剪刀手爱德华》起,接下来的《断头谷》、《僵尸新娘》、《查理的巧克力工厂》从未让人失望过,直到现在的《理发师陶德》依然延续了这对黄金组合的经典神话。
从剪刀手到剃刀手
而我最喜欢的“剪刀手”多年之后又执起了剃刀,着实让人兴奋。《理发师陶德》从一开始的片头起就让我血脉膨胀,久违了的哥特式风格,流水线的人肉馅饼生产线让我想起了《剪刀手爱德华》的片头也是一组“爱德华”诞生时的生产线镜头,阴冷深沉的色调不知为何就让我激动的不行。但是《理发师》从色彩到画面都比《剪刀手》做的更好,黑白灰的冷色调中出现了点点殷红,连血的鲜艳都被处理成了冷色调,我从第一眼就被画面的视觉效果冲击到了,太喜欢这种风格了。
虽然片头有些相似,但是接下来就完全不同了,Depp就是有本事把每个角色的微妙差异拉开,即使演的都是些那么奇怪的角色,却还是能演出那么多不同的奇怪和变态来。而Tim选择了这个关于有些变态,有些黑暗,有些暴力,有些讽刺的故事,我觉得实在实太适合他的风格了。
如果说剪刀手的悲哀在于他不属于人类,无法融入那个叫他向往的世界,无法用双手拥抱自己的爱人,一切小心翼翼的呵护都会变成破坏;那么陶德的悲哀则更叫人郁闷,因为这一次不是因为自身是个异类而无法融入那个人类世界,而是同为人类却身处在一个“人吃人”的时代,就像歌词中唱的“在人类中,只有两种男人,一种是老实地待在合适他的地方的人,一种是想踩着别人的脸往上爬的人”。
前者是恨不得能砍掉自己的剪刀手,成为人类拥有正常的双手,能够拥抱任何他想关爱的人;后者则是当复仇的焰火燃烧了一切,只有重新拿起剃刀才能感觉到自己的手臂又完整了,他要让自己成为魔鬼,摧毁一切,因为所有人都该死。
从现实意义和人性的探讨上来说,《理发师陶德》比起《剪刀手爱德华》在主题上得到了一次升华。(突然发现,这两个片子的名字都取的好像,称谓+名字,汗~)
浪漫黑调,优雅杀人
因为影片是部歌舞片,所以在情节的叙事和人物的深入刻画上都不能做到完美,当然这些也不是重点。和很多人一样,我也不喜欢看歌舞片,但因为对黄金组合的充分信任,所以看之前倒也没有什么心理障碍,出乎意料的是,以前看歌舞片的时候我都希望演员们快点唱完念几句正常点的台词,但是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却很享受演员们的对唱,该片的音乐让我这个不太懂音乐的人觉得特别好听,这大概也要归功于精致的画面,漂亮的色调和诡异妖艳的装容,这些已经让占据了我大部分的注意力了。
http://img1.mtime.com/pi/d/2007/49/200712812636.84760798.jpg
和一般歌舞片不同,该片是我唯一看到不是为歌舞而歌舞的歌舞片(这话绕的--)
就像《红磨坊》、《如果爱》、《音乐之声》这类的歌舞片,故事发生的背景本来就是围绕着歌舞本身展开的,这样拍摄起来就方便许多,也不会觉得突兀怪异。而《理发师陶德》的故事本身与歌舞毫无关系,要通篇都又唱又跳下来而不显得不伦不类是件比较困难的事情,这就充分考验了演员的演技和导演的把握能力了。
http://img1.mtime.com/pi/d/2007/49/2007128121148.41764096.jpg
许多人会将本片冠上血腥,惊悚,变态杀人等形容词,但是在我看来,该片沿袭了Tim的一贯风格,有一种骨子里无可救药的浪漫在里面。
这种浪漫首先是体现在色调上的,虽然从头到尾都是暗黑冷调,但是画面的处理上一点都不显得脏乱难看,反而是一种接近低调的华丽。整个伦敦似乎始终笼罩在阴云之中,唯有出现在陶德回忆中的伦敦才会散发出金色的光芒,那个时候他有美丽的妻子,可爱的女儿。仅从色彩对比就能反映出人物的内心。
而最被关注的血腥杀人场面完全不像想象中的那样血肉横飞,甚至杀人只是从影片的后半段才刚刚开始的。
第一次杀人的陶德是有杀人动机的,因为那个人认出了他的身份。从那以后的陶德就开始控制不住自己,复仇的欲望燃烧了一切,之后所有杀人的举动都是无意识的。而影片并没有把这些杀人的镜头描绘的很具体,每个人的死仅仅只有几秒钟,剃刀轻轻一扬,鲜血喷射在陶德的歌声中,我一点都没有感觉到惊悚和不适,就像他唱的“我能保证最近距离地给你刮脸,你甚至没有感觉。”
影片最浪漫莫过于结尾,也正是很多人认为最变态的地方。(多嘴提醒一下,我是厚道人,接下来我要剧透了,还没有看过片子的人千万别往下看,为了你好,真的)
·
·
·
影片的结尾处理的非常紧凑,陶德连续杀了法官,乞丐疯婆,还差点杀了自己的女儿,情节发展到这里已经让人有点吃惊了,接下来他又杀了这些日子以来和他朝夕相伴的洛薇特夫人,以推入火炉这种激烈的方式,最后抱起那个乞丐疯婆,原来他发现自己误杀了自己的妻子,看到这里我震惊了!
让我们再回头从杀了法官开始看,这几分钟内的人物关系等于是,陶德的女儿亲眼目睹陶德杀了自己的养父,然后又杀了自己的母亲(变态的是他女儿不知道陶德是他父亲,也不知道他父亲杀的是他母亲,而陶德也没认出自己的妻子),然后陶德又差点杀了自己的女儿(我估计他是做好准备大家一起去死的,因为大仇已报),而洛薇特夫人的尖叫救了他女儿一命,但讽刺的是,陶德认出了那个乞丐疯婆就是自己的妻子,意识到洛薇特夫人欺骗了他,所以悲伤之余,在他和洛薇特夫人的共舞中把她送入了火炉。
这个结局太让人唏嘘了,而且统统都爆发在最后一瞬间又嘎然而止,让我有种看不够的感觉。也许这就是导演的高明之处?!
关于人肉馅饼
听说关于理发师杀人这个传说在历史上是有真人真事的,可见这也反应了当时伦敦的一个社会状态,影片里洛薇特夫人的点心店一直门庭冷落,但自从做了人肉馅饼之后居然生意红火,影片更讽刺的贴出了告示:洛薇特夫人馅饼举世闻名。这让我想起了鲁迅的《狂人日记》,这是个人吃人的世界,只有吃着同类的肉才可以让她们快乐,人肉馅饼在影片中也是一种隐喻的手法。
写的我累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