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王家卫拍电影不用剧本?

(2007-05-29 17:38:05)
标签:

王家卫

重新森林

分类: 电影时光
嘿嘿,其实是刚才在天涯看到一篇访谈,觉得很好,忍不住要转过来保存~~~
人家的题目本来是叫“为什么‘重庆森林’要叫‘重庆森林’?”
那就先转重庆森林是啥~~
 
  重庆大厦,香港楼宇林立,有如森林,电影描绘生活在森林里鱼龙混杂的人迷幻的梦……
  于是又去搜索了一下资料,首页里不少网站引用同一资料:说王家卫当时曾经住在这里,说是重庆宾馆。
  再继续搜索,就发现该不是宾馆,而是低廉公寓。
  “饭后在SOHO附近散步,一定要试试中环至半山的户外电梯。王家卫的影迷肯定会记得《重庆森林》里梁朝伟的住所,就是位于电梯旁的一栋中式唐楼内,那里其实是摄影师杜可风的家。”
  “重庆大厦,是王家卫拍电影《重庆森林》的地方。以前,我看《重庆森林》的时候,一直不明白王家卫为什么把一个在香港发生的故事跟“重庆”挂上钩。
  现在我知道了,看看重庆大厦这楼,高的破的是有点像森林的感觉。在这大厦门前,每晚聚集着好些黑人和印度人,看到他们,不知道为什么总有一种不安全感袭上心头,我拍他们的照片的时候,也是吓得躲得远远拍的,生怕他们跑上来揍我,呵呵,还是我胆小。据说这重庆大厦就是供给这些人住的,按床位算,价格很便宜。还有一点有趣的是,这座破旧的大厦是耸立在繁华地带的,显得特别个色。”
 
然后重点来了,哈哈哈,我觉得王家卫真不错,他说的就是我想的,而且他根本没有刻意要故弄玄虚,只不过是媒体一直在把他神魔化,其实他私下倒是很直白的。我很赞同他的做法,除了他说的怕被人抄袭,临时因为场景更换或气候原因而时常要改动剧本,其实我自己觉得还有一个蛮重要的因素,如果我是导演的话,我可能也不会给演员看完整的剧本。(还好我没有做导演,不然我一定很专治)
哈哈,借我岔开话题说一下,我一直觉得演员可以对角色有自己的理解,但绝对不要试图对整个故事加以指点,演员本来就是一幅画里的一个局部,局部扣的太细了,整体就走样了,或者就偏题了,或者就主次不清了,或者就混乱了~~一个好的导演绝对是有自己的个人风格的,这种风格可以说是很主观很个人的东西,就像一副好的画,有时候只有作者本人才知道他自己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或者说作者本人想要传达给你,或者想要让你猜测的是什么,而不是外人来给我定义一个什么。所以导演不给演员看整个剧本,只让他了解他自己所要演绎的那部分,只要在那部分里面你发挥到我所想要的极致,那就相当的好了~~当然前提是这个导演要有能力把握全局,自己非常清楚自己要做出什么东西的情况下……
汗,不扯了,我这是强盗思想,墨镜王要不爽了,“你谁啊?谁说我是这么想来着?打着我的标题挂羊头卖狗肉啊~~~”
 
=================================
  转载:
  记者:为什么一定要以重庆大厦为拍摄背景?
  
    王家卫:因为我是在重庆大厦那个区(尖沙咀)长大的,对我来说从小对重庆大厦就很好奇。它曾经是很好的公寓,有很多明星住那里,香港最好的夜总会就在它的地库。但后来慢慢变成游客、印度人租住的地方,有很多赌档、妓女,我的父亲就告诉我绝对不许去,所以我一直对这个地方很有兴趣。在《重庆森林》之前,没有电影取景拍过里面,我拍电影的时候就选了重庆大厦去偷拍。
  
    我们第一次进去,那个保安拿棍子就打杜可风,杜可风扛着机器就一路挡一路拍,到后来就变成我们跟保安对打。对方就打电话报警,我们就上车离开,警察离开1小时之后回来继续偷拍。所以那个时候有这样的一部戏在拍,我们还找了林青霞来演,她居然也肯答应,真的是很敬业的演员。
  
    那个时候我们还让林青霞沿着弥敦道跑,让几十个印度人追。正常情况下是应该穿球鞋拍这场戏,但我跟她说“不行,这样体型就不对了”,因为穿高跟鞋走起来就很好看。她们这一代演员真的是非常敬业,那场她也答应我,就穿着高跟鞋沿着弥敦道一路跑下去。
  
    记者:据说《堕落天使》其实是《重庆森林》的第三个故事,因为前面的篇幅已经足够了,所以又拍了第二部就成为《堕落天使》。
  
    王家卫:对,这是事实。本来《重庆森林》是有三个故事的,但是第二个故事越拍到后来越好玩,我们就一直拍下去了,第三个故事就成为《堕落天使》。其实很简单,《重庆森林》是白天,《堕落天使》是夜里。一开始我们摄影师也是设定了两个,杜可风拍白天,刘伟强拍晚上。但是后来安排档期就全乱了,杜可风当时还在拍《风月》,他一有时间就下来拍,刘伟强也在当导演,一有时间就拍。
  
    那时没有什么压力,每天都很开心。拍《重庆森林》的时候,我每天坐在尖沙咀附近的咖啡馆里写剧本,然后一路用电话跟他们联系,今天需要什么道具,大概什么机位,然后等我下午6点钟走到现场,他们都已经准备好了。
  
    记者:你是编剧出身,但是当导演之后反而不看重剧本,采用“飞纸簿”的方法拍摄,用胶片当稿纸,这是为什么?
  
    王家卫:很多人的讲法都很神,就说你王家卫完全不需要剧本,到现场嘴巴讲讲就可以。但实情是我不是没有剧本,只是不给完整的剧本。因为香港那个时候很流行抄,我又拍得那么慢。如果剧本拿出来,我还没拍完王晶就拍了四部了。你一定不能有完整剧本,只能把当天拍的告诉他。
  
    再者香港当时对演员的训练就是那样,每个人都同时在拍5部电影,你给他剧本是没用的,他们根本不会看也记不住。他们的工作方式就是大概知道在演什么,你每天到现场讲给他听。那导演怎么样去统计演员每天的进度呢,这就要看各人的功夫了。
  
    还有种情况是,当你开始独立制作电影时,每天要去看景,今天这个景突然下雨不能拍了,这个演员今天不能来了,立刻就要改剧本。
  
    到最后我就发现剧本只是针对投资人的准备功夫,它对电影不会有很大帮助。有些戏我跟演员讲,比我给他剧本更有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