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文学与影视联姻
——在“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劳动者文学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喻 彬

各位领导、各位文友,下午好!今天能在这个论坛上和大家分享劳动者文学,我感到非常荣幸。
互联网颠覆了许多传统行业,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其中包括阅读方式和习惯。青灯黄卷的阅读情怀,在现实生活中已是凤毛麟角,纸质图书越来越鲜人问津了,人们更多的是关注视频,看电影、看电视。我在想,如果将打工文学搬上影视银屏,意义非凡。
我在大学里教电影、电视剧的创作,同时,业余时间也编导影视作品。在我的印象中,打工文学题材的电影、电视剧不多,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有一部电影叫《特区打工妹》,还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叫《外来妹》,当时影响非常大。一晃20多年过去了,似乎再也没有出现打工文学主题的影视作品。我认为写一部好的打工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很有意义。
我有一个小的建议,可以尝试跳出早期打工文学的视角和套路。一提起打工文学,自然会想起80年代林坚的《别的城市》,张伟明的《下一代》,90年代安子的《青春驿站》,黄秀萍的《绿叶,在风中颤抖》,海珠的《703》,进入21世纪之后,王十月的《出租屋里的磨刀声》,戴斌的《深南大道》,郭建勋的《天堂凹》,郑小琼的《流水线》,谢湘南的《零点的搬运工》等等。这些作品里所呈现的打工世界,就像一个铁皮鼓,外面总是有人在拼命地敲,里面的打工者在喧嚣、昏暗、封闭、弥漫着汗臭与荷尔蒙气息的空间里互相挤压、彼此冲突、寻找出路,对生存焦虑、对命运堪忧,为未来挣扎等等。作品大致都离不开这样的内容。
那时,还有一直为打工文学鼓与呼的文艺批评家杨宏海的大量文学评论。这些作品,无疑是那个时代打工文学的标杆之作,甚至是共和国劳动者文学史上可圈可点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我认为劳动者文学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历练和沉淀,随着时代的变迁,平凡劳动者的命运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者文学应该关注经过几十年风雨洗礼的个体命运的蜕变,精神质量的升华。如果是这样,可能会使劳动者文学更有深度和广度。
劳动者文学不能停留于早期打工文学对“血汗工厂”的书写,而应该对新时代劳动者生命价值和精神维度的关注。这种具有质感和温度的写作,如果能够变成影视作品,可能对劳动者文学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今天到会的女作家黄秀萍,90年代写过一些有影响力的作品,此后就消声匿迹了。原来,她沉寂了这么多年写了一部大作品,真正的关注打工世界里的小人物,从当年的打工者变为现在的企业主,面对着网络经济的冲击,如何在市场上杀出重围、如何在商场上游刃有余,写他们的成长史、心灵史,写他们的命运的嬗变,我觉得很有意义。并有意向改编成电视剧。
最后,我要向所有的劳动者、劳动者文学的书写者、劳动者文学的支持和关爱者致敬。
2018年7月21日于深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