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隐退文坛20年黄秀萍现身高峰论坛&喻彬在论坛上的即兴发言

(2018-07-22 15:34:49)
标签:

打工文学

劳动者文学

论坛

黄秀萍

喻彬

分类: 喻彬文学作品(小说)

 

  隐退文坛20 黄秀萍现身高峰论坛

 

喻 彬

 

昨日下午(721日),我应邀参加了“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劳动者文学高峰论坛暨全国书博会‘十大文学新书榜’评选启动仪式”。这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东省人民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28届全国书博会的重点项目。论坛是在深圳市宝安区图书馆新馆第二报告厅举行的。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徐贵祥,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叶延滨,《中国作家》主编王山,《人民文学》副编审杨海蒂,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作品》杂志社社长杨克,广东省作协副主席、文学院院长熊育群,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花》杂志社社长、总编辑李寂荡,《诗选刊》杂志社社长、主编简明,《诗歌月刊》杂志社主编李云,河南省出版集团《大河诗刊》杂志社社长、总编辑高旭旺,《广州文艺》杂志社社长、总编辑鲍十,《特区文学》杂志社主编费新乾等数十位国内专家以及杨宏海、丁力、胡野秋等粤港澳地区11座城市的一批知名作家、诗人、评论家、学者出席了论坛。

与会者多数是老面孔,已经隐退文坛20年的黄秀萍,也出现在人们惊奇的目光中。黄秀萍是深圳的第一代打工作家,早期代表作品有小说《绿叶,在风中颤抖》、《可怨的风雨夜》、《云深不知处》等。《可怨的风雨夜》于1992年荣获深圳市首届青年文学奖,多部作品被收入各种“打工文学”作品集。用评论家杨宏海的话说:“黄秀萍小说的艺术含量,在同期打工文学作家中居上乘地位。”


隐退文坛20年黄秀萍现身高峰论坛&喻彬在论坛上的即兴发言

黄秀萍出席“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劳动者文学高峰论坛”     黄秀萍提供


用“昙花一现”来形容黄秀萍早年的文学活动,应该不过分。从此以后,这个打工文学新秀去了那儿呢?辗转闻之,她跟随先生去了苏州。从她那有些讲究的衣着打扮中,我隐隐感觉她与“作家”“文学理想” “艺术情怀”这些词汇几乎无缘了,我判断她一定是进错门了,或者进来找某个作家朋友。她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回来了。”我以为她回深圳原单位上班了,万万没想到,黄秀萍是说她回来重操旧业当作家了。我在想,她是不是在调侃穷作家?即便是真的,那也无非是在她那自由王国境界里的怀旧伤逝、吟风弄月,不可能是为生存而码字卖血。她早期小说里那些对卑微的生命疼痛感的描绘,对底层命运的忧思与挣扎的书写,只能成为往事和记忆。

其实,我这么妄自揣度也是为时过早。她说:“这些年,我一直在修行。”“修行”?让人自然会想起遁入空门、皈依佛陀。我想“修行”这个词应该是她的叙事陷阱,像她这样一个尘缘未了的女子,不可能六根清净、供奉三宝。她说,她一直深入企业体验生活并坚持小说创作。她创作的一部观照改革开放四十年中普通劳动者命运蜕变的长篇小说快要脱稿了,主要讲述几个当年一起在流水线上打拼的男女青年,经过许多磨难与坎坷、离散与欢聚,最终成为企业主人的心路历程。

文艺评论家杨宏海对黄秀萍的新著评价道:“作品将粤港澳大湾区、环长三角城市群放置在宏观视野中,也涉及了热门的人工智能、芯片等工业科技产业等领域,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评论家温木楼说:“黄秀萍能够再次捧出新作,在题材上深入拓展,这无疑更是打工文学的不可或缺。或者,我们正在期待着一种新打工文学形态的形成。”

哦,原来隐退文坛20年,是去“修行”,终于修得“正果”。这让我感慨:命运无常、世事难料。

据悉,黄秀萍这次回归创作,得到了各级作协领导的支持和鼓励,她自己也信心满满,希望能打造一部具有较高思想和艺术水准、真正意义上的“劳动者小说”。同时,邀请我帮她将这部小说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剧本。

我在想,黄秀萍,你这不是在说恭维话吧?没等我往下细想,她将一叠书稿递给我,说这是最新章节。我瞄了一眼,就发现里面的一些商战对话,不是作家坐在家里能写出来的。这就是生活之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

看那架势,黄秀萍已经是厉兵秣马,要大干一场了!

 我在想,黄秀萍的“回归”,或许将会为劳动者文学创作注入一股清风,甚至树起一座新的丰碑。

我们期待着!

 

 





 

劳动者文学也要和影视联姻

——在“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劳动者文学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喻 彬


隐退文坛20年黄秀萍现身高峰论坛&喻彬在论坛上的即兴发言

喻彬在论坛上即兴发言           作家李慧摄影


各位领导、各位作家朋友,下午好!今天能在这个论坛上和大家分享劳动者文学,我感到非常荣幸。

互联网颠覆了许多传统行业,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其中包括阅读方式习惯。青灯黄卷的阅读情怀,在现实生活中已是凤毛麟角,纸质图书越来越鲜人问津了,人们更多的是关注视频,看电影、看电视。我在想,如果将打工文学搬上影视银屏,意义非凡。

我在大学里教电影、电视剧的创作,同时,业余时间也编导影视作品。在我的印象中,打工文学题材的电影、电视剧不多,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有一部电影叫《特区打工妹》,还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叫《外来妹》,当时影响非常大。一晃20多年过去了,似乎再也没有出现打工文学主题的影视作品。我认为写一部好的打工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很有意义。

我有一个小的建议,可以尝试跳出早期打工文学的视角和套路。一提起打工文学,自然会想起80年代林坚的《别的城市》,张伟明的《下一代》,90年代安子的《青春驿站》,黄秀萍的《绿叶,在风中颤抖》,海珠的《703》,进入21世纪之后,王十月的《出租屋里的磨刀声》,戴斌的《深南大道》,郭建勋的《天堂凹》,郑小琼的《流水线》,谢湘南的《零点的搬运工》等等。这些作品里所呈现的打工世界,就像一个铁皮鼓,外面总是有人在拼命地敲,里面的打工者在喧嚣、昏暗、封闭、弥漫着汗臭与荷尔蒙气息的空间里互相挤压、彼此冲突、寻找出路,对生存焦虑、对命运堪忧,为未来挣扎等等。作品大致都离不开这样的内容。

那时,还有一直为打工文学鼓与呼的文艺批评家杨宏海的大量文学评论。这些作品,无疑是那个时代打工文学的标杆之作,甚至是共和国劳动者文学史上可圈可点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我认为劳动者文学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历练和沉淀,随着时代的变迁,平凡劳动者的命运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者文学应该关注经过几十年风雨洗礼的个体命运的蜕变,精神质量的升华。如果是这样,可能会使劳动者文学更有深度和广度。

劳动者文学不能停留于早期打工文学对“血汗工厂”的书写,而应该对新时代劳动者生命价值和精神维度的关注。这种具有质感和温度的写作,如果能够变成影视作品,可能对劳动者文学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今天到会的女作家黄秀萍,90年代写过一些有影响力的作品,此后就消身匿迹了。原来,她沉寂了这么多年写了一部大作品,真正的关注打工世界里的小人物,从当年的打工者变为现在的企业主,面对着网络经济的冲击,如何在市场上杀出重围、如何在商场上游刃有余,写他们的成长史、心灵史,写他们的命运的嬗变,我觉得很有意义。并有意向改编成电视剧。

最后,我要向所有的劳动者、劳动者文学的书写者、劳动者文学的支持和关爱者致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