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救声中闪现三种灵魂

标签:
沙井车祸呼救声营救灵魂 |
呼救声中闪现三种灵魂
喻 彬
新年伊始,《合澜海》主编唐成茂兄嘱我为该刊写点文字,《合澜海》是深圳沙井街道办的一份文化刊物,文章总得和沙井相关才是。否则,总觉得辜负了老朋友的期望。我在想写什么好呢?忽然想起20年前某个夜晚,在深圳沙井上南酒店门前的呼救声。
这是一桩远去的往事,我把它记录下来有两个缘由:一是这篇突发事件的报道《呼救声中闪现三种灵魂》,是我最早对新闻文本实验和价值探索的实例。在我的新闻书籍或讲座中,都拿它作为范例;二是,在这场车祸的营救过程中,勇救伤者的曾为民(沙井镇政府司机),因患绝症英年早逝,此文权当是对往生者的纪念。
20年前的那一幕幕,时任《宝安报》记者的黄裕南,都把它拍摄下来。它就像一块烧得通红的烙铁,烙在了我的记忆之中。
前几年,摄影家黄裕南将这张照片发给我,同时沉重地告诉我,曾为民因罹患鼻癌而离开了人世。我震惊之余为这个好人的不幸感到悲痛。
曾为民是土生土长的沙井人,当时还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他给我的印象是,个头不高但身板结实,阳光敦厚,平时话语不多,为人诚恳热情。1995年9月2日晚,他驾车送我和黄裕南去宝安。途径沙井镇上南酒店附近时,忽然听得 “轰”地一声巨响。该酒店大门口,一辆从深圳开往广州方向的香港货柜车与一辆停靠在公路边的大卡车相撞。
曾为民说:“不好了,前面出车祸了!”出于新闻的敏感,黄裕南和我都说过去看看。
曾为民把车驾到车祸现场附近停了下来,这时一大群下夜班的外来务工人员将现场围得水泄不通。我们下了车,排开围观的人群挤进去。香港货柜车的车头已严重损坏变形,车门玻璃碎了一地,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血腥味,驾驶室里的人被变形的车头外壳所挤压,里面传出微弱的呻吟和呼救声。
救人要紧!我们三个合力拉车门,却怎么也拉不开。我就对围观的人说:“兄弟们,一齐动手,赶快把人救出来!”这时上来几位年轻人帮着拉车门,变形的车门依然纹丝不动,里面的呼救声一声比一声弱。
曾为民便从附近的店里找来几根自来水钢管,几个人一起撬车门,喊着号子:“一、二、三……”
我们撬了20多分钟,终于把车门撬开了,驾驶室里只有一位名叫苏远油的司机。曾为民钻进变形的驾驶室,抱着鲜血直流的司机往外移,最后和一个上南村治安岗亭的保安员一道,抬着司机向上南医院奔跑,鲜血染红了曾为民的衣服……
黄裕南将这一幕幕摄进了他的镜头里。
车祸现场距上南医院200米光景,当人们把司机送到上南医院,适逢上南医院正在装修,一名医生和护士出来看了看,遗憾地说:“我们医院正在装修,无法抢救。”
此时,对生命垂危的司机苏远油来说,时间何其重要,赢得了时间,就有可能挽救一个年轻的生命。这时,有五位帮着抢救的沙井青年自告奋勇地说:“我们有车,快抬上车。”说着就把司机抬进了一辆丰田面包车,几分钟之后就赶到了沙井医院。
司机从驾驶室被抬出来时,已是身无分文。一般情况下,不交钱医院不予治疗。值班医生看到奄奄一息的伤者感到十分为难。但在大家的央求下,沙井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陈维强,立即组织医务人员进行抢救。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紧张抢救,司机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
通过这桩交通事故,我真切地看到了三种灵魂闪现在这个灾难现场,以上是第一种灵魂:救死扶伤。
第二种灵魂是袖手旁观。就在两车相撞的刹那间,有几位外来民工正从现场路过,他们是车祸发生时的目击者。他们对记者说,他们亲眼看到这辆香港货柜车那辆停在路边的大卡车尾时,火花闪烁、玻璃碎片飞溅。接着看见一名穿着黑衣服的男子,手伸进驾驶室车窗里拿走了一个黑包。“当时,我们还以为这个人是想进去救人,后来看到他拿了一个包出来,飞快地逃跑,才知道是个趁火打劫的坏人。”农民工这样说。
我说:“你们知道是坏人,有没有想过追上去逮住他?”大家都沉默着,其中一位操湖南口音的民工说:“如果追上去是可以抓住他的,当时我想追,可是我老婆要我少管闲事,要是给坏人捅了一刀,不死也得活受罪。听她这么一说,我就没有追上去。我们出门在外只图个平安。”
我当时采访过一些袖手旁观的人,大都以沉默或茫然地摇头来作回答。其中一位从酒店出来围观的某厂老板说:“这么多人都不管,我干嘛管,谁愿惹这种麻烦。这年头,好人难做。泥菩萨过河,各保自身。”
当时,有不少车辆从车祸现场旁边经过,司机们都减速探出头来好奇地看一眼便兀自远去。
第三种灵魂是趁火打劫。第二天上午,司机苏远油的妻子和家人赶到沙井医院,苏远油刚从昏迷中苏醒过来,他发现自己的腰包不见了,内有大哥大、现金及一些证件。这就与现场目击者反映的情况相吻合——车祸刚发生时,有一名黑衣男子,不顾司机凄惨的呼救声,从碎了玻璃的驾驶室车窗伸手进去,抢走了一个手提包。
在这车祸现场的呼救声中,活跃着三种迥然各异的灵魂:有的挺身而出,救死扶伤;有的麻木不仁,袖手旁观;有的乘人之危,趁火打劫。我感慨万分,写下了报道《呼救声中闪现三种灵魂》刊于《深圳商报》1995年9月4日第9版。
那时候,我就开始对新闻的文本和价值的探索,我认为新闻不仅限于告知世人某个新闻事件,更重要的是透过事件折射出弘扬、励志、批判、审视、鞭挞、醒世等精神元素。
在这篇报道中,我把事故现场活跃的三种精神境界截然不同的人,进行细致的观察,真切地再现。使这么一宗再平凡不过的交通事故,蕴含着不平凡的内涵;淋漓尽致地展现着现场围观者面对灾难的众生相;从三种人格迥异的人身上折射出人性的光芒、丑陋、自私、麻木、贪婪……
通过这件事,让我对沙井有了新的认知——沙井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地方。我从曾为民和另外五位参加营救的沙井青年以及沙井医院陈维强等医务人员身上,我看到了人世间不可或缺的仁爱之心和难能可贵的悲悯情怀。她就像寒夜的篝火、希望的火炬,在沙井这个温暖的地方熊熊燃烧。
谨以此文,对逝者曾为民的善行义举以怀念和祭奠,对不知不觉悄悄流失的美好时光以感慨与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