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座山的坚守》之《风华不再大东山》(系列图片)

(2014-07-25 16:45:31)
标签:

大东山

吉水

云隐寺

般若庵

赣江

分类: 喻彬文学作品(随笔)
        一座大“”,它的海拔可以丈量,其精神高度是无量的,其内涵广度也是无垠的。江西日报文艺副刊《井冈山》,就是这样。
        祝贺《井冈山》2000期精品集《一座山的坚守》出版问世!

《一座山的坚守》之《风华不再大东山》(系列图片)

《一座山的坚守》之《风华不再大东山》(系列图片)

《一座山的坚守》之《风华不再大东山》(系列图片)


风华不再大东山 

 

  《一座山的坚守》之《风华不再大东山》(系列图片)

     (刊于2014年10月17日《江西日报》“井冈山”文艺副刊)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人类的文明最初发轫于江河,“傍水而居”这个词,就为人类的文明史找到了源头。

尼罗河滋养了古埃及文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孕育了古巴比伦文明,长江、黄河浇灌了灿烂的华夏文明,赣江哺育了辉耀史册的赣鄱文明。

我的故乡江西吉水,古称吉阳。位于赣江之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就在这片膏腴之地胼手胝足、繁衍生息。

古人假舟楫而行天下。在那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赣江已是八省通衢的要道。赣江这脉水系,有如母亲的乳汁喂养了我故乡一代又一代人子,也培育了陶渊明、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文天祥、杨万里等先贤圣哲。

缘于赣江水道,王勃、李白、白居易、杜牧、苏东坡等文学大家,泛舟而来,在吉水码头靠岸登临东山,极目远眺赣江之水,在葱茏的赣鄱大地流淌,和合日月精华润泽苍生万物。即兴挥毫,留下无数名篇佳构。

循着古人的墨迹,我来到了东山。

过去我一直弄不明白,这东山为何叫大东山。

“这里有东山、东华山、天钟山、莲花山、太平山、白云山等好多山,都连在一块,我们就把这一大片山叫做大东山。”看山的老人是这样解释的。

岩前寺

我问老人:“白云寺在什么地方?”

老人茫然地摇了摇头“不知道,听说过”,老人眯缝着眼向东边望了望,秋日的阳光照在他那黧黑的脸上,呈现出泥塑般的质感。老人沉吟了片刻说:“白云山倒是有。”

“岩前寺呢?”

老人说:“有,我带你去,就在前面。”

我跟随老人在树丛里穿梭,走着走着我心里犯嘀咕,怎么一直没见寺庙呢?我们来到一片古木参天的林子里,枯叶下散落着一些不知名的果实,毕竟是金秋,空气中流淌着浓浓的野果糅杂着地气的醇香。老人指了指那些长满杂草的残垣断壁,“这就是岩前寺,几百世就倒了。”老人说的“几百世”是吉水的方言,就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意思。

我蹲下来扳起一块砖头,用石子刮去砖头上厚厚的青苔,发现砖头上没有任何文字和图案,只是砖角处一个椭圆的洞。老人说,那是当年工匠的大拇指的印迹。这块砖头在煅烧前尚是泥坯时,有一个角泥土不饱满,工匠便用大拇指按压下去,使砖头棱角分明。难怪这块残砖上的洞是那么浑圆规则。

“手指印还留到现在,人几百世就死了。”老人这句话是在伤感人生苦短、光阴倥偬。

我心中油然生出莫名的感慨,透过岁月的幔帐,依稀看见时光的深处,一群光着胳膊的泥水工匠,在一砖一瓦地修建这座岩前寺;看到香火缭绕的佛堂里,善男信女们五体投地、顶礼膜拜;听到众僧朗朗的诵经声,还有禅院的晨钟暮鼓在山谷中隐隐回荡……

南冈寺

“大伯,南冈寺在什么地方?”

“南冈寺?”老人疑惑地看着我,“你这是从古书里看到的吧?”

“现在没有吗?”

“现在没有了。”老人向南边指了指,“要就是在那一块。”

我要求老人带我去看看,老人说:“没啥看的,这里好歹还有几块砖头;那里什么都没有了。”老人顿了顿,又自言自语地说:“前些年,也有几个城里来的专家,也要找南冈寺,结果连瓦片都没找到一块。”

老人的话,我深信不疑,他在大东山的一个林场里干了一辈子的护林员。听他那口气,这大东山里的一桥一路、一石一木都像对自己的十根手指一样,再熟悉不过了。

这座曾经有许多文人骚客赞叹不已的南冈寺,现在片瓦无存了!真是沧海桑田!我忽然想起了迅速消亡的楼兰古城。

南冈寺最初名叫孝义寺,为唐穆宗宝历年间性空和尚所创建。倚着天钟山腰而筑,三面悬崖、奇险陡峻。性空法师赋诗《南冈孝义山寺》:“一茅深锁万松幽,云自飞兮水自流。拾得枯柴炊野菜,大千捏聚一浮沤。”

北宋诗人黄庭坚曾在此小住几日,并题诗《寄南冈寺惟信大师》。

然而释性空笔下的“一茅深锁万松幽” ,山谷道人诗中的:“草深丈许落花红”的情景都哪儿去了?

时光荏苒、生命流转,一切光景都伴随着流年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龙济寺

登上大东山的最高峰,老人驻足仰头望了望高高的电视塔,“以前,龙济寺就在这座塔旁边。”

龙济寺,这座曾经有过众多高僧大德打坐修行,无数文人雅士请香拜佛的庙堂,现在变成了一座冰冷的铁塔!

在距电视塔不远处,依然可以找到一些经过岁月风化的断砖和石块。这座凝聚着“五方龙神普济众生”传说的古庙,荡然无存了。

遥想大宋时期,龙济寺佛幡猎猎、烛光炯炯。日台雕着五龙呈祥,月亭镶有王勃、李白、白居易等墨宝碑刻。

宋绍圣元年夏日,东坡居士被贬到惠阳,舟行赣江途经吉水码头,他领着患难与共的姬妾王朝云,上东山龙济寺借宿,是夜挥毫为龙济寺撰联:“天上楼台山上寺,云边钟鼓月边僧。”

方丈将此联镌刻于寺门两旁,经过宋元风雨、明清霜雪,历久弥新。

难以想象,年近花甲的苏老夫子竟是如此达观,在其官场失意、贬谪到南蛮的途中。仍不辞劳顿、冒着蚊虫叮咬,诗兴大发、吟联泼墨,物我相忘。这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啊!

在通往龙济寺的路上,有一座望江楼,供朝圣者在途中小憩,楼门两旁镌刻着对联:“日望赣江千舟帆,夜观庐陵万盏灯。”相传这是明代第一才子解缙,在其10岁那年的除夕题写的。

然而,这一切都化为岁月的的尘埃,灰飞烟灭。历史和现实真是沧海桑田。

东华观

在黄庭坚的诗句“谁道江南景不佳,缩天移地在东华”的引领下,我来到了大东山东南部的东华观。这是一座新建的道观,由当地的信众捐资在原址上建起来的。里面没有占卜算卦的道士;更没有解缙诗“寄馆茶烟凝座紫,仙房丹火隔窗红”的盛景。

站在东华观前向东眺望,在绵延的山岭与丘陵之间,有一弯江水,在秋光里泛着粼粼的白光,那是恩江。它发源于雩山北麓、流经欧阳修的故乡永丰,还有我的故乡丁江,在大东山脚下拐了几道弯再汇入赣江。

望着那片故土,尽管天日朗朗,我总会不自觉地想起那暮色苍茫、炊烟袅袅的故乡下村。断黑时分的乡村特别静谧,偶尔会爆出一两声牛哞、犬吠,还有母亲呼唤放牛娃回家吃饭或者喊魂的声音。这个时刻,走进村里,那各家各户灶屋里飘出的炊香,伴着庄稼果实的芬芳,在空气中隐隐飘散,让人舌底生津……

此时此刻,我强烈地思念起我的故乡了!尽管,故乡给予我的记忆是贫乏与寥落;但这里民风淳朴,友爱互助。这里的水土、五谷、人情和风物,滋育了我的精神品格。

真常观

我们来到大东山真常观的遗址,这里有一块烙着一双脚印的大石。看山老人说那是仙人留下的足迹。多少年来,这仙人迹就像一则常读常新的成人童话,在世代传颂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于是就有诸多版本流传于世。比较主流的说法是西晋某年夏天,庐陵久旱未雨、饿殍纵横、哀鸿遍野。有心怀大慈悲者设坛求雨,泣血祈祷,最终感动了天神,豪雨猛倾。此公便在东山建了真常观,并在此修道成仙。在一个紫霞氤氲的早晨,他站在一块石头上,张开双臂、仰望苍穹,双脚一蹬,一声长啸便羽化升天。从此,这块石头上便留下了这双仙人的脚印,它就像两块精神蛋糕,喂饱了我的祖祖辈辈乡人那贫瘠的梦想。

大东山是集佛、道、儒于一身的江南文化名山,素有“大江东南三灵山——庐山、东山、武功山”之美誉。

虔诚的先民,在那亘古不变的峰峦、林涛与云海之间,建造过龙济寺、南冈寺、安乐寺、同庆寺、岩前寺、白云寺、般若庵、南泥庵、极乐庵、水浒庵、白云庵、铁皮庵、玉皇殿等20多座寺庵;还有东华观、真常观、集墟观、百公庙等10多座道观。但是,历经千百年法难、兵燹之灾,至今所剩无几。

云隐寺

“般若庵,是被烧掉的。”老人说:“那年,吉水中学的人,进山烧炭,住在庵里,一把大火,烧了个精光。”

现在的云隐寺就是在般若庵的废墟上扩建起来的。

云隐寺是般若庵最初的名字,三国时期,慧光和尚拄锡东山、结庐为寺,名曰云隐寺。当时香火鼎盛,僧众逾千。

隋末唐初,佛教禅宗四祖道信,率弟子来到吉水。正赶上盗贼猖獗、围城不解,百姓惶惶不可终日。四祖道信教大家念经“摩诃般若波罗蜜”,贼匪望着城墙外面好像有神兵天降而大为震慑,便放弃攻城逃之夭夭,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从此,四祖道信便在云隐寺弘法化众。

到了唐代,天竺高僧般若禅师在此弘法,便更名为般若庵。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扶桑未遂,从广州上岸沿着梅岭古道返回扬州,曾挂锡般若庵,并在此开堂讲经多日。使般若庵门庭若市、香火日盛。

南北宋时,云隐寺依然法幢摇曳、佛塔林立。宋徽宗将其敕封为“般若古寺”; 1352年,般若古寺因元末农民起义的战火蔓延而被毁。

直到明初,云隐寺重建,改名为般若庵。心怀治国平天下之志的地理学家罗洪先,曾在般若庵苦读修身,最终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后衣锦还乡,故地重游,欣然赋诗:“一宿东山下,山高云雾深。何时重策杖,月下听猿啼。”

我在想,金榜题名、洞房花烛、菱花红颜、才盖群雄、仕途青云、光宗耀祖,人世间的美事全砸在罗洪先身上,令天下男人艳羡眼热。这位先贤,何曾料到,这座古刹经历1800多年的世事沧桑之后,会毁于一炬!就像未料自己春风得意时,昏庸无度的世宗皇帝,不满其联名上疏而将其革职还乡,最终皈依佛道、晚景黯然!

这就印证了佛家之言:因缘和合皆无常。

面对修茸一新、气象巍峨的云隐寺,使我对“否极泰来”这个词有了新的理解。

多年以后,当我们远离爱恋、欲望与生命,都成为古人的时候。这云隐寺、大东山和赣江,这承载着太多太多人文历史资源的故园山水,将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一座山的坚守》之《风华不再大东山》(系列图片)

喻彬油画 《沉重的翅膀》(作于2001年冬天)

  

  

“华城门”杯“读江西”文化散文征文揭晓

 

来源:江西日报2015-03-14 18:12:27

http://www.prizecn.com/2015/mingdan_0314/7874.html

     

由本报副刊部、华城门实业集团共同举办的华城门杯读江西文化散文征文近日揭晓。评出一等奖1件、二等奖2件、三等奖3件。

历时半年的读江西征文活动,得到全国各地作者的积极响应。这些涵盖江西名人、名山、名楼、古镇、古村、古寺等的文化散文精品,既有理性的凝重又具有诗意的激情,更散发出现代的气息,让读者读出了赣鄱韵味、读出了江西精神,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刊发的30篇佳作,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了江西,向外界更好地宣传了江西。

  

获奖作品如下:

 

一等奖:《陈三立与陈寅恪的庐山缘》(作者:陈祖芬)

 

二等奖:《文天祥:水酿精魂正气歌》(作者:萧韶光)

 《欧阳修:一辑醉意写春秋》(作者:郭远辉)

 

三等奖:《风华不再大东山》(作者:喻 彬)

        《八大山人:孤独者的光芒》(作者:程 维)

 《王安石:为有梅花暗香来》(作者:毛祖棠)

 

 

 

 

 

  

 

 

  《一座山的坚守》之《风华不再大东山》(系列图片)
 从左至右:歌唱家陈芸、散文家曾学诚、吉水县政协主席江路根、书法家方斌、喻彬、吉水县卫生局局长王冬根

 

《一座山的坚守》之《风华不再大东山》(系列图片)

《一座山的坚守》之《风华不再大东山》(系列图片)

《一座山的坚守》之《风华不再大东山》(系列图片)

《一座山的坚守》之《风华不再大东山》(系列图片)

《一座山的坚守》之《风华不再大东山》(系列图片)


《一座山的坚守》之《风华不再大东山》(系列图片)

《一座山的坚守》之《风华不再大东山》(系列图片)

《一座山的坚守》之《风华不再大东山》(系列图片)

《一座山的坚守》之《风华不再大东山》(系列图片)

《一座山的坚守》之《风华不再大东山》(系列图片)

《一座山的坚守》之《风华不再大东山》(系列图片)

《一座山的坚守》之《风华不再大东山》(系列图片)

《一座山的坚守》之《风华不再大东山》(系列图片)
大东山之一

  《一座山的坚守》之《风华不再大东山》(系列图片)
大东山之二


 

《一座山的坚守》之《风华不再大东山》(系列图片)
云隐寺大雄宝殿


《一座山的坚守》之《风华不再大东山》(系列图片)

《一座山的坚守》之《风华不再大东山》(系列图片)

《一座山的坚守》之《风华不再大东山》(系列图片)

大东山的断石对联:“天地对悬南北影,云霞不断古今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