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原行思(配原创油画《行思禅师》)

(2014-07-10 16:31:03)
标签:

净居寺

青原山

六祖

行思

禅宗

分类: 喻彬文学作品(随笔)

 

青原行思

刊于2015年2月15日 《井冈山报》文艺副刊
来源:http://www.jgsdaily.com/system/2015/02/15/013629514.shtml

 

 

 

中国佛教禅宗史上,青原行思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去年夏天,作为原乡之子,我第一次登上青原山拜谒七祖塔。这座安睡着一代宗师的思想和灵魂的古塔,经过1340年的风雨磨砺,那些铭记着汉唐遗风的青石梁柱,和那修茸一新的砖块,形成鲜明的岁月反差,它是历代法难浩劫留下的伤疤。

清晨的阳光从参天树冠的枝叶间筛下来,那一道道温暖的光束,在净居寺的瓦楞上、墙壁上、石板路上、溪流水面上投下斑斑驳驳的光影。晨风拂过,树叶婆娑、光影随即恍惚,满世界浮泛着金子般的光晕。再加上那古刹的檐牙、回旋的晨钟、佛堂的烛光、山麓的岚气等等这些亘古如一的景致,都呈现出一种洞府仙境的气场。

也难怪历代名儒雅士,纷纷登临览胜,即兴挥毫。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墨迹“祖关”嵌于山门之楣;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三登青原山,题写的“青原山”匾额赫然在目;北宋文豪黄庭坚作诗文刻碑八块,镶于大殿之壁;杜甫、苏东坡等文学巨匠都为青原山题诗作文,挥洒丹青。

七祖塔旁有一泓清泉,泠泠而流。石板上放着一只碗,我舀来饮之,甘冽沁心。相传行思入山时,以锡杖拄地而成泉,名曰卓锡泉,终年不涸不溢,兀自流淌。从大唐流到今天,永不停歇。有如法雨甘露,以真善美滋育着一代又一代众生的心灵。

山以寺名、寺因人名。青原山、净居寺皆因行思等先哲圣贤而名闻千秋。

在行思来此柱锡前,青原山就有了寺庙,为唐代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所建,因傍依安隐山,命名为安隐寺。北宋时宋徽宗赐名“净居寺”。

青原行思(配原创油画《行思禅师》)

          青原行思禅师圣像(喻彬油画 60cm x 50cm)

中国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首座弟子行思,缘何看中这片弘法宝地呢?

相传,行思自幼天资聪颖,智慧超群,料事如神,有未卜先知之能,乡人皆称其为“刘半仙“。至今,行思的故乡吉安市安福县平都镇严田乡刘村,仍流传着许多刘半仙的传奇故事。

唐代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的某一日,行思来到安隐峰下,见山环水绕,风水非凡,气象绝佳,认定此乃佛家修行圣境。期望他日修行圆满,回到此地开堂弘法。于是,随手拔起一棵荆树苗插在地上,心中默念:“此地若为灵地,树当活。”

次年,行思慕名来到南华寺投师六祖慧能门下修行,当时,六祖门下高徒济济,行思终日沉思不语。忽一日,行思问六祖:“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六祖答:“汝曾作什么来?”行思说:“圣谛亦不为。”六祖问:“落何阶级?”思答:“圣谛且不为,何阶级之有。”

师徒对话中的“阶级”,是指对佛理禅意领悟见解的深浅而形成的高低不等的阶位。从分别知见而言,圣谛高于俗谛的位次;但是,从佛教空性的角度来说,所有高低、优劣的分别都是妄想,并非真实。只有证得般若智慧,泯灭了有无、凡圣、真俗、生死涅槃、烦恼菩提等两极分别,才能契入实相,获得大解脱。

因此,六祖发现行思的思想和见地非同凡响,深得顿悟禅法的要旨,堪为传灯之人。于是十分器重并收为上座弟子。

行思跟随六祖修行15年,得到六祖顿悟禅法的心传之后,回到青原山。当年他亲手栽的那棵小荆树,已是数丈之高。行思见自己的预言实现了而欣喜不已,便在安隐寺扩建道场,广聚僧徒,开法化众,弘扬顿悟禅法。四方僧俗闻风而来,应者云集,香火鼎盛,声名远播,成为我国江南佛教圣地和南方佛教禅宗的传播中心。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诗:“活火参禅笋,清泉透佛茶,夜影灯前客,江西七祖家。”形象地描绘了净居寺的盛况。

行思弘法生涯正处于大唐开元盛世,他用毕生的精力继承并弘扬六祖慧能大师的禅宗思想。顿悟禅法最大的革命,就是让佛教禅宗在普罗大众中传扬,使佛教从过去少数人的学问修行转变成多数人的道德修行,使佛教由学者化变为平民化。这于国于民都功德无量。

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十二月十三日,行思禅师跏趺坐化。唐僖宗谥为“弦济禅师”,塔曰归真。后世尊称行思为禅宗“七祖”。

行思弘法28载,开创了禅宗青原派系。为达摩祖师“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之预言,奠定了曹洞、云门、法眼三叶的基础。

禅宗中的“一花” 指初祖达摩将“如来禅”传入中国;“五叶”指禅宗六祖慧能门下的“沩仰、临济、云门、曹洞、法眼”五个宗派。

行思的禅宗青原派扛鼎人是希迁,其创立的石头宗,与洪州宗并称为唐代佛教禅宗两大派系。曹洞、云门、法眼三宗皆源自石头希迁门下。

行思弟子众多,但其法脉主要由石头希迁传承下来,并传播广远。其禅学思想在海内外影响深远,所谓 “习禅者不知石头,皆为旁门”。

  希迁,俗姓陈,端州高要(今广东肇庆高要市)人,希迁13岁拜谒六祖慧能,通过交谈,六祖发现希迁禀赋灵异、悟性极高,将是传灯之人。于是收其为沙弥,可是,次年六祖慧能大师圆寂。

六祖坐化前,希迁问六祖:尊师百年之后,我将跟着谁呢?六祖说:“寻思去。”

后来,希迁来到净居寺,参礼青原行思。行思是希迁的同门师兄,遵照师父的嘱咐收留了希迁。两人经过简短对话,希迁的思辨敏捷,睿智深邃,令行思暗自赞叹:“众角虽多,一麟足矣”。大意是:牛角、羊角等各种动物的角虽多,能得到麒麟的一角就够了。有了希迁这位弟子,便后继有人。

事实果如其愿,希迁为弘扬禅宗青原派贡献卓著,其《参同契》、《草庵歌》被誉为“洞宗之源”,广为流传,至今仍为日本曹洞宗晨课必诵的经典。

希迁禅师传法弟子有两支,一支是药山惟俨、云岩昙晟、洞山良价、曹山本寂、云居道膺、疏山匡仁等,他们法嗣将曹洞宗传入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香火繁盛;另一支是天皇道悟、龙潭崇信、德山宣鉴、雪峰义存、云门文偃、地藏桂琛、清凉文益,他们的门人开创了云门宗和法眼宗。

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中,临济、曹洞两家传承尤为鼎盛,佛幛法幡遍及海内外,是华民族悠久灿烂的佛禅文化中璀璨的明珠。

马克思、恩格斯、尼采、爱迪生、牛顿等对佛教思想给予高度的评价。马克思曾言:“辩证法在佛教中已达到很精细的程度。”恩格斯说:“辩证法最初来源于佛教。”爱因思坦称:“佛教是与科学共依存的宗教。”罗素说:“佛是一切美德的化身 。”

乔布斯19岁远赴印度探寻佛理禅道,多年来一直打坐修佛,独创了源于中国禅宗的“苹果禅”。禅给予乔布斯以洞见本质的能力,认识宇宙生命真谛和美的方法。

禅宗的智慧竟是如此奥妙与伟大。

佛教禅宗的传承,在六祖以前皆以衣钵相传。南朝梁武帝时期,天竺(印度)大乘佛教第28代传人菩提达摩乘船渡海,进入震旦(中国)传教,在印度洋和南海上漂泊了三年之后抵达广州,后辗转到京都建康朝见梁武帝。尽管梁武帝笃诚礼佛,两人却话不投机,达摩“一苇渡江”北上,到达北魏都城洛阳,后住锡嵩山少林寺,在石洞里面壁九年,参禅苦修。创立了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十六字宗旨。

初祖达摩将衣钵传给二祖慧可,此后,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直传到六祖慧能相继传承佛陀衣钵。六祖慧能之后,衣钵不再续传了。慧能大师之所以“不传衣,只传法”,一是避免因衣钵引来的纷争;二是实践达摩祖师的偈诗“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以“法”印证,不传衣钵;三是衣钵只传一人,即只有一人得法。而以法相传,得法不限一人,有无数人得以传法印心。

青原山和净居寺有过辉煌的历史,在此主持和过往的名僧大德有:四祖道信、六祖慧能、青原行思、南岳怀让、菏泽神会、鉴真和尚、石头希迁等。他们都是中国佛教史上的泰山北斗。

净居寺天王殿前的两棵古柏,为行思禅师亲手栽种,经历1300多年的风霜雨雪,依然矗立于天地之间,静观世事嬗变。

纵观历史长河,江山更迭、天朝频易、沧海桑田,唯有宗教的生命力是那么强大与永恒。因为,她教化世道人心向善尚德、离苦得乐、众生共荣,而与日月同辉。

登上山顶向南眺望,遥想行思禅师当年投师曹溪褴褛筚路的情景,在那岁月的烟云深处、绵延的山丘与村落之间,依稀可见一条凄清的古道上,布衣草履的行思在猎猎西风中跋涉,若隐若现……

那孑然远去的幻影,令我感慨:圣哲行思,注定是孤独的,他心怀普度众生之志,在思想的荒原求索生命的真谛,自度度人、普度众生于苦海。其悲悯情怀菩提之心,令世人敬仰,百世流芳。

 

 

 

 

 

青原行思(配原创油画《行思禅师》)
青原山门


青原行思(配原创油画《行思禅师》)

净居寺


青原行思(配原创油画《行思禅师》)
大雄宝殿


青原行思(配原创油画《行思禅师》)
修茸一新的千年古刹——净居寺


青原行思(配原创油画《行思禅师》)

临溪苦读的沙弥

 

青原行思(配原创油画《行思禅师》)

2013年5月27日谒净居寺


青原行思(配原创油画《行思禅师》)
卓锡泉


青原行思(配原创油画《行思禅师》)
七祖塔正门


青原行思(配原创油画《行思禅师》)
七祖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