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新闻出版经常
错用的词语
喻 彬
(刊于2011年第5/6期《岭南新闻探索》)
希特勒的宣传部长戈贝尔曾言:“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成为真理。”我国新闻出版界对某些汉语词语、成语的错误使用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比如:灯火阑珊,误解为“灯火辉煌”;差强人意,误解为“不尽人意”;七月流火,误解为“天气炎热”;三甲,误解为“前三名”;胴体,误解为“女性的裸体”等等。
为什么会经常出现这些错误使用的词语和成语呢?一是,长期以来人们对某些词语和成语望文生义、不求甚解,三番五次地在新闻出版物和网站等大众媒体错误传播,以讹传讹;二是,广大读者对错用词语的纠错意识淡薄,大众传媒对纠错工作力度不够。于是,任由人们高频率地错误使用,以至于,一些错误使用的词语或成语,被人们习惯性地接受并认可。久而久之,被错用的词语和成语的词义就被异化了。
当下许多报刊、电视、图书出版、广播、网络等,常常错误地使用一些汉语词语或成语,有些产生歧义,令人啼笑皆非。笔者将自己多年来的文字编撰工作中,常常遇到的一些容易产生歧义同时经常被新闻出版物错用的词语,撷集成篇,缀以陋见,与读者诸君切磋。
差强人意,常常被误解为“不尽人意”。其中“差”字,被错误地理解为“不好”、“差劲”。
“差强人意”出自《后汉书·吴汉传》:“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的差强人意,原指还算振奋人心的意思,现在表示大体上还能让人满意。“差”,尚可;勉强过得去。“强”,振奋。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的差强人意是指,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差:稍微)。
词典里并没有没有“不尽人意”的义项。
屡试不爽,常常被人误解为“屡次试验都不成功”。其中“爽”
字,被误解为“爽快”、“成功”。
“屡试不爽”出自《聊斋志异·冷生》:“言未已,驴已蹶然伏道上,屡试不爽。”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屡试不爽的解释是,多次验证都准确无误(爽:差错)。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的屡试不爽是指,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词典里并没有“屡次试验都不成功”的义项。
灯火阑珊,常常被人误解为“灯火辉煌”、“灯火通明”。
“灯火阑珊”出自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的阑珊是指,衰减,将尽。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的阑珊解释为,将尽,衰落。
词典里“阑珊”都没有灯火“辉煌” 、“通明”的义项。
不刊之论的“刊”,误解为“刊登”。
“不刊之论”出自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议论》:“故中兴难于创业,是谓不刊之说。”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不刊之论的解释是,不可改动的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刊:消除,修改)。形容言论精当,无懈可击。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的不刊之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刊:古代指消除刻错了的字,不刊是说不可更改)。
由此可见,词典里“不刊之论”并没有 “刊登”的义项。
昨日黄花,是一个典型而又普遍错用的乱造的词语,应为“明日黄花”。
“明日黄花”出自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明日黄花的解释是,苏轼的诗《九日次韵王巩》,指过了重阳节的菊花,即将枯萎,没什么观赏价值了。后用“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或失去现实意义的事物。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对明日黄花的解释是,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原指重阳节过后,菊花即将枯萎,再没有什么好玩赏的了。后来用“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而现实生活里,新闻出版物、网络等媒体,频频出现“昨日黄花”。“明日黄花”这个词,生生被“昨日黄花”这个滥造的词语“鸠占凤巢”了。
未亡人,不分性别地被滥用。
“未亡人”出自《左传·成公九年》:“ 穆姜 出于房,再拜曰:‘大夫勤辱,不忘先君以及嗣君,施及未亡人。先君犹有望也!’”
杜预注:“妇人夫死,自称未亡人。”此处的“未亡人”系寡妇的自称。
清·蒲松龄 《聊斋志异·雷曹》:“
乐云鹤夏平子 ,二人少同里,长同斋,相交莫逆……﹝夏
﹞遗襁褓子及未亡人,乐以时恤诸其家。”此处的“未亡人”指寡妇。
《辞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对未亡人的解释都是“旧时寡妇自称”。
从字面上解释
“未亡人”,即未死亡的人,活着的人。一些不求甚解者,常常不分性别地错误地使用“未亡人”一词。本来只有寡妇才能称为“未亡人”,可是将鳏夫也冠以“未亡人”。
最典型的是伍佰的一首名叫《爱情未亡人》的歌曲:“……爱情未亡人,游走是为了流浪;爱情未亡人,四方我都在逃亡;情未亡人,停下来不可回头;爱情未亡人,迷失就是我方向……”
堂堂一个个男子汉也自称是“未亡人”,而且是“爱情未亡人”,实在可笑。
长袖善舞之“舞”,容易被误解为“跳舞”、“舞蹈” 之意。
“长袖善舞”出自《韩非子·五蠹》:“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此言多资之易为工也。”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的长袖善舞,穿着长袖衣服容易舞得好看。比喻条件好,事情就容易成功;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对长袖善舞的解释是,比喻做事条件好、有凭借,就容易成功。后来多用来形容有财势、有手腕的人善于钻营取巧。并无“跳舞”、“舞蹈”
之义项。
善莫大焉,常常被误解为 “最好不过的事”。
“善莫大焉”,出自《左传·宣公二年》“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这句话来源于一个历史故事。春秋时,晋灵公荒淫无道,滥杀无辜,臣下士季对他进谏。灵公当即表示:“我知过了,一定要改”士季很高兴地对他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遗憾的是,晋灵公言而无信,残暴依旧,最后终被臣下刺杀。
善莫大焉原意是,犯了错误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指犯了错误后只要能够认识并改正错误,就能从中获得利益。
通常人们在使用善莫大焉一词时,忽略了其包含“知错能改”的涵义。
不耻下问,有些人因未能掌握“下” 字的真正含义,常常错用该词。诸如:“多向老师请教,不耻下问”
等。
“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不耻下问的解释是,不认为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耻辱。形容虚心好学。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的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地、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显然,“多向老师请教,不耻下问”用词不当。学生成绩再好,向老师请教也不能称“不耻下问”。
七月流火,被错误地用来形容“天气炎热”。
“七月流火”源自《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原意是,农历七月是秋季开始的第一个月,也是天气转凉的时节,天刚断黑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自西天落下去。九月来临的时候,接近冬天了,要添加棉衣御寒。
“七月流火”长期以来被广泛地误解、误用为“天气炎热”,以至于新闻出版物等媒体频频出现,导致这一古语的本义长期被异化。
不足为训之“训”,常常被误解为“教训”之意。
“不足为训”出自明·胡应麟《诗薮续编》卷一:“君诗如风螭巨鲸,步骤虽奇,不足为训。”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对不足为训的解释都是,不能作为典范和法则。
可见不足为训,并无“教训”的义项。
三甲,常常被误解为“前三名”。
“三甲”源自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科举始于隋唐,自宋太平兴国八年始,进士殿试后分一甲、二甲、三甲三个等级,合称为三甲。《辞源》有“三甲”条目,引用《宋史·选举制》指出“三甲”的由来:“太平兴国八年,进士诸科,始试律义……进士始分三甲。”
以清代科举为例,分四级:童试包括县、府、院试,考中者为生员,通称秀才;乡试是省级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是全国性考试,考中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在会试后举行,由皇帝在宫中主持,也叫廷试。贡士均可参加,以成绩高低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只取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若干名,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若干名。
“三甲”人数各个朝代不尽相同,以清光绪癸卯科为例,共录取进士360人:一甲3人,二甲183人,三甲174人。
所以,前三名只是一甲,而非“三甲 ”,“三甲”是殿试中榜进士中的末等即三等。
而现在比赛特别是体育比赛的报道,“三甲”这个词被错误使用的频率极高,殊不知,“三甲”真正含义恰恰不是前三名,而指是榜进士中的末等。意思截然相反。
胴体,常被人们错误地用来形容“女人的裸体”。
《辞源》对胴体解释为“屠体,家畜屠宰后的躯干部分”。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胴体解释为,1牲畜等屠宰后的躯干部分;2指认不着衣装的躯体。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的胴体,1指躯干,特指牲畜屠宰后,除去头、尾、四肢、内脏等剩下的部分;2、指人的躯体。
长期以来,人们对胴体一词的含义渐趋狎亵。完全违背了“胴体”一词的本意,将其用来形容“女性的裸体”,纵观所有词典,胴体一词根本没有“女性裸体”
的义项。从词源学的角度来说,用“胴体”来形容女性身体,具有一定的侮辱意味。可是人们一直在固执地错用着。主要原因是,错用者并未弄清“胴体”一词的真正含义,以至于以讹传讹、贻笑大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