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寻梦一痴夫
——《红楼探微》代序
如
冰
《红楼梦》乃中国文学瑰宝,世界艺苑奇葩,其伟大与不朽毋容置疑,可谓前无古人,后恐无来者。誉其为浩浩之海洋,瑰丽之宝藏,神奇之迷宫。皆有过之而无不及。譬如:曹翁笔下之大观园紫气氤氲、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犹迷似幻,使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寻寻觅觅、盘桓其中、流连忘返;一拨又一拨的专家学究争论不休,延续至今达两个多世纪。
探究《红楼梦》者忙碌之影,映于历史屏风之上晃晃悠悠、前赴后继。
乾隆年间评点派之脂砚斋,承袭金圣叹朱批墨点《石头记》(《红楼梦》)首披曹翁身世与著述,点评思想及艺术。从此《石头记》得《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名;清末民初索隐派之周春、蔡元培,穷索“真内涵”、“真故事”、“真来源”。提出“明珠家事说”、“清世祖与董鄂妃故事说”;题咏派叶崇伦、唤明,着眼“繁华”、“香艳”,感慨“荣华易逝,人生如梦”、“无可奈何花落去”之宿命;“鉴赏派”王国维,以哲学与美学之观审视《红楼梦》,首倡“辩妄求真”之精神;考证派胡适,着力于“著者”、“本子”之考证,对以蔡元培为代表之索隐派理论予以否认;家世派周汝昌,师承胡适,独树一帜。其重点考证曹翁身世与家世及大量清宫档案,认定《红楼梦》属自传体小说。提出“曹学”、“脂学”、“版本学”和“探佚学”是红学中“四大支柱”……
新旧红学、诸多派系,众家争鸣、各执一词、纠结缠绕、不可开交。尽管先哲前贤们穷尽毕生之才学光阴,于红楼迷宫不舍探寻、孜孜以求,如蜜蜂采撷百花之精华呈现于世。可是,仍有后世人感慨:数百载红学之研究,缺乏思想灵魂,主体精神及文化哲学。如此责备前贤未免“站着说话不腰疼。”
芸芸“红楼”寻梦者中,许映明先生是最令吾感慨、钦敬的一位,其以数载光阴研习《石头记》、诵读《红楼梦》,吟诗作词,藉一剪梅、蝶恋花、九张机、鹧鸪天、采桑子、浣溪沙、深院月……演绎“石头”之通灵,再现“红楼”之奇瑰。
“红楼”巨著,版本无数,“脂本”、“程本”、
“宁本”、“郑本”、“甲戌本”、“已卯本”、“庚辰本”……唯独不见诗词本。许映明生性好学、勤于补缺。谁言“红楼”无“诗词本”?且睹《红楼探微》!
雪芹玉笔雄今古,惊叹人间积墨痴。
二百年来争探研,八十细语泪频滴。
群科集聚言无假,万物归空话有缉。
十载成书谁解梦,三生犹幸伴芳姬。
许映明于《开卷篇》之七律中,精到勾画了《红楼梦》之概貌。其音韵平仄、词性对仗皆工整不苟,内容深入浅出,雅俗共赏。身为一草根“红迷”的许先生,竟凸显如此国学底蕴,令余钦佩之至。其崇尚大气、追求完美。付梓前携书稿专程赴深圳拜访大书画家方斌先生,求其赐墨题写书名,以冀《红楼探微》锦上添花。
方斌挥毫将上述七律以小楷书之,并书以:“红楼诗话,古今通灵”、“红楼探微”馈赠许先生。其捧之甚喜。
许映明命途坎坷,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出生于广东揭阳,弱冠之年即逐大流上山下乡,扎根于粤北英德茶场,锦绣之梦随汗水渗入茶树根基,红了茶花、绿了茗叶。岁月倥偬,十二载年华如白驹过隙。而立未立返回羊城。为养家糊口,当工人从最低的命运之梯,循级而上,以勤劳、虔诚、奉献、包容等人格之光,照亮前程。终为社稷接纳吃上皇粮。如今退休,赋闲在家、吟诗赋词,乐也融融。
《红楼探微》付梓在即,遵许先生嘱为之作序,鄙人才学疏浅,唯恐难以遂愿。唯望许先生及读者诸君海涵并教正耳。
2011年5月23日于羊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