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梦魇缘何漫长
(2010-07-07 18:00:43)
标签:
阿毛井田中日战争故事结构琼琼 |
分类: 喻彬文学作品(评论) |
战争梦魇缘何漫长
——读喻彬的中篇小说《黄花殇》
(刊于2010年6月下半月《当代小说》)
甘 浩(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日战争题材,是中国现代文艺的一个传统题材,小说、诗歌、戏剧、电影、电视等等艺术门类,都涉足了这个题材领域,也创作出一批人们耳熟能详的优秀艺术作品。同时,太多人浸淫这种题材,也为后来者创新超越带来莫大的困难。有如一块已经垦熟的土地,后来者要想在这块土地上有所新发现,必然要付出更大的心力与汗水。另一方面,汗牛充栋般的同类题材,也使读者或观众产生审美疲倦,再加上这种题材很容易沾染种种意识形态色彩,使厌烦政治说教的当下读者或观众避而远之。所以,当笔者翻开喻彬的中篇小说《黄花殇》(发于2007小说阅读网, 2010年第3期《花城》以《红木匣》为题再次刊出)的时候,确实刮目相看。
说它是一篇好小说,首先它是一篇好读的小说。它有一个流畅婉转的好故事,这是保证它是一篇好读的小说的基础。不少人一直在抱怨当下民众,醉心于浅薄的大众艺术,而抛弃了千百年来滋养人类精神生活的小说。殊不知是小说家把文学作为演示智力的教场,用诘屈聱牙的文字、形式或意蕴,刻意把小说打扮成高雅的贵族姑娘。而作为小说基本质素的故事,恰恰被小说家们从姑娘的化妆包里拿掉了。喻彬成功的起源,是他在《黄花殇》中讲了一个曲折哀婉的故事。国痛家恨,爱欲情仇,群体个人,苦难亲情,历史人性,一篇悲情小说需要的各种元素,都被搜罗进这篇不足4万字的中篇小说中,读起来让人目不暇接。随着故事的进展,读者一步一步被小说的故事和情绪牵引到一个无边的苦海中,承受着情感和精神的煎熬,为阿毛,为琼婆等人的悲惨命运,发出一声声无可奈何的叹息。这个故事之外,是细致绵密的文字,它们把这个悲情故事缠绕上必不可少外衣,使它呈现出来,并且直抵读者的内心,这构成了这篇小说好读的特性的另一个层面。
当然,好的小说还要有好的结构,好的意蕴和思想。尤其对于中日战争题材的小说来说,后来者要想在这块熟地上超越前人,种出奇花异果,还必须有超越前人的历史洞察力和文学笔力。
《黄花殇》就显示了这种洞察力和笔力。小说的结构颇具匠心。从表面看,它是一个新旧对比的结构。小说采用了倒时序的方式,先今后“古”,对过去的重述,似是现在故事的注脚。这种叙事的好处显而易见——便于控制叙事的节奏——这对一个小说创作者来说,是极有智慧的。除了这个显性的故事结构之外,还有一个隐形结构。这个结构是按照故事的自然时序安排的台阶型的跳跃式结构。故事的正式开始,应该从棺材铺宁老爷娶第三 房姨太太阿春算起。在这段故事中,本篇的一个重要人物阿杰出场了。阿杰的家庭悲剧,有着不为人知的神秘。然而,在不经意中,作者点出似乎是日伪势力勾结海盗所为。这透露出作者隐隐要把故事拉出家族隐秘历史叙事的意愿。
这种意愿很快显示出来,小说故事迅速转移到宁老爷的死。正是在埋葬宁老爷的路上,日本侵略军登陆,小说主人公宁琼琼的灭顶之灾也随之而来。在原有的结构中,故事只是在一个阴湿、狭窄、封闭的南方小镇进行,由于日本兵的入侵,这个本来逼仄的空间陡然撑开,故事的性质完全被拉到一个民族矛盾的路径上来,在这个过程中故事结构不知不觉上了一个台阶。
在这个台阶上,故事并没有停留太久,作者很快安排了宁琼琼和井田龟次郎这一对生死冤家聚首。宁琼琼被掳掠到日本军营,她的遭遇很容易让我们想起现代文学中另一个著名的女性形象贞贞,但是,贞贞的性格是倔强刚烈,在敌窟中的表现是忍辱负重,而宁琼琼形象则朝着一个完成相反的走向发展,这在中日战争题材的小说中,还没有这样的文学主人公形象。而井田龟次郎这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也展示了其极其隐晦的柔情。两个有不共戴天之仇的男女奇怪的扭合在一起,当我们看到宁琼琼疯狂地寻找井田的头颅,抱着井田的尸身痛哭时,不能不感叹在不可捉摸的人性力量面前,民族之间的国仇家恨也喟然无力。故事结构到此又跃上了一层台阶。
这个台阶是小说结构的顶峰。在这个顶峰上,有一个阔大的平台。在其上,战争庞大的身躯能够被摊晒开来,供我们认识战争的本质。这时候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阿毛走上了前台。在阿毛出现之前,故事的节奏如骤雨般快捷,常常让人喘不过起来。到了阿毛的故事,节奏却出奇地慢下来。作者细细梳理了他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他和他的母亲一样是中日战争的受害者,不过二者之间又有很大的不同。琼婆的苦难有很多自己无法主宰的因素。但是,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她也有亲身制造了苦难的行为,甚至在这个苦难中她还有所收获。然而,阿毛完完整整是一个战争灾难的承受者。我们这些后来者在此点上与他很近。某种程度上说,体切他的情绪和感受,能够让我们了解战争与阿毛悲剧命运的关联。
在这个人物身上,作家让我们看到了战争在人类身体和心理遗留的深重创伤。关于阿毛的故事,上半部是通过他的命运遭际向我们展示战争挤压变形的人性,诸如驻队干部老刘、民兵连长阿强疯狂迫害琼婆母子这样的战争受害者。在以战争仇恨织成的幽暗的生存环境中,日本血统成为阿毛人生灾难的根源,使他的心灵和肉体都倍受创伤。当一遍又一遍地念叨:“老子把你祖子的雕像炸了”的时候,他是在对这种绵延不绝的战争噩梦的抗争。
但是那座雕像还在!喻彬的智慧,是通过一个匪夷所思的故事,唤起我们的怜悯与恐惧,警惕战争,捍卫生命。有此功用,可谓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