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5•6”抗洪——与自然抗争的历史画卷

(2010-05-27 09:21:19)
标签:

洪灾

受灾群众

历史画卷

洪魔

铁龙

翁源

杂谈

《我们手拉手》

(羊城晚报出版社出版)

 

画册撰文:喻 彬

 

56”抗洪——与自然抗争的历史画卷

(代序) 

   

    2010年5月6日,是一个令翁源人民遭受灾害终生难忘的日子,一个万众一心战天斗地的日子,一个展示人性之美汇聚八方之爱的感恩的日子。

    这一天,似乎天公将“银河之水”全都引到了翁源,倾盆而下、山洪泛滥、泥沙滚滚,泱泱城乡洪水茫茫,滃江上下顿时滔滔,洪峰过处残垣断壁,满目凄凉。房屋倒了、家园毁了,牲口死了,厚厚的泥沙将农田和庄稼覆盖了,将人们的梦想和希望无情地掩埋了,水利、电力、交通、通讯等设施都被摧毁了,翁源人民的生命财产危在旦夕……

    然而,天灾无情,人间有爱。

    就在这一历史性的危难时刻,中共翁源县委、翁源县政府立即采取紧急应对措施,指挥动员全县干部群众迅速投入抗洪抢险第一线,全面展开抗洪救灾工作。

    各级领导干部和灾区群众一道同呼吸共命运,投身于滚滚洪流之中,救危难、保财产、扶老携幼、生死与共。这是怎样的一种忘我精神啊!

    洪灾发生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冒着狂风暴雨深入灾区视察灾情,嘘寒问暖慰问灾区群众和战斗在抗洪救灾第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政府办公厅以及财政、交通、公路、供电、水利、民政、国土、农业、林业、人保财险公司等省、市部门领导也亲临灾区察看灾情并提供救灾物资和资金支持。中央及地方的新闻媒体记者及时投入抗洪抢险一线进行现场报道。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捐款捐物集腋成裘,帮助灾区群众度过难关。

    在这场历史罕见的大灾大难面前,翁源人民没有妥协、没有动摇,和抗洪抢险战士一道拧成一股绳,硬是将那艘承载着千千万万在翁源父老乡亲的生命之舟,拉上了安全之岸。那是多么惊心动魄,多么可歌可泣、震撼人心啊!

    “5·6”抗洪救灾的胜利就是人与自然抗争的一次伟大的胜利,是党和政府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成功的典范。

《我们手拉手》这本画册,真实地记录了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幕;为我们珍藏了、铭记了一幅幅党政军民齐心协力抗击洪魔的壮丽画卷;展示了我们的党和政府各级领导干部,与人民同生死共患难的公仆品格,凝聚着八方大爱和芸芸赤子的拳拳之心,记载了翁源人民在抗击洪灾的战斗中所表现的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英雄气概。

    目前,灾区人民正在除沙培土、复耕还农、修桥补路、建房砌舍,全力投入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战斗中。翁源人民有信心、有决心将自己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灿烂的明天。

 

 

(画册分六大部分,每部分开篇的导读文字)

 

第一部分:受灾情况 

 

    2010年5月6日,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雨,掠过广东翁源县,农田、庄稼、房屋、道路、桥梁、交通、电力、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都被洪水摧毁、泥沙荡平,一切都被洪魔吞噬。万物萧瑟、满目疮痍、令人痛心。

    全县152个村委, 85600农户,25万人遭受灾害;4296房屋间倒塌, 33710间房屋受浸;22.5万亩农作物付诸东流,4796亩耕地彻底被毁,不能复耕,23100亩水产养殖遭遇冲击;149座桥梁被毁,160公里路基被损,667处公路塌方;130处45千米堤防、150处护岸、1385处灌溉设施被破坏;25700名群众紧急转移,3800被困群众被及时抢救,6人不幸遇难; 6114头牲畜被淹死。直接经济损失7.5亿元。

    洪灾发生后,中央和省、市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立即组织抗洪救灾队伍,投入抗洪第一线。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率领省委办公厅和省水利、民政、国土等相关部门领导深入翁源灾区县察看灾情,慰问受灾群众,指导救灾工作。

    在各级党和政府的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援助下,翁源人民顺利地度过了这道难关,使这场洪灾对灾区群众的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第二部分:抗洪抢险 

 

    尽管,那场数十年罕见的洪灾,给翁源灾区人民带来摧毁性的打击;但洪水无情,人间有爱。广大公安战士、武警官兵和当地群众肩并肩、心连心,同甘苦共患难,在狂风暴雨中挺起了不屈的脊梁,为在洪水飘摇中的灾区同胞撑了起了一艘诺亚方舟。他们或背、或扛、或抬、或扶将那些被洪水围困、濒临危亡的灾区同胞,安全地护送到安置点。险情就是命令,凡是最危险、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抗洪救灾战士就奋战在那里,通宵达旦、风雨无阻地营救和转移受困群众。

    抗洪救灾战士们,在凶猛无情的洪魔面前众志成城、舍生忘死,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水退到哪里,水利、交通、公路、供电、通讯等抢修专业队伍就跟进到哪里,确保第一时间修复被毁的水利、交通、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稳定灾区群众的生活秩序。先后有11.7万人次参与水毁工程抢修塌方路桥、涵洞,修复电力设施,恢复通信的抢险工作。他们用血汗、使命和虔诚为灾区同胞抚平创伤。

    大难中总有一种不灭的精神,在支撑着一切求生的灵魂。

那一组组精彩、生动、感人至深的纪实图片,记录着“5.6”抗洪救灾战斗中,涌现出来的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震撼人心、难以忘怀。

  

第三部分:领导关怀 

 

    “5•6”特大洪灾发生后,中央和省、市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立即组织抗洪救灾队伍,投入抗洪第一线。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率领省委办公厅和省水利、民政、国土等相关部门领导深入翁源灾区县察看灾情,慰问受灾群众,指导救灾工作。

    徐建华、郑振涛等韶关市委、市政府领导,朱余旺、颜亮等翁源县委、县政府领导,坚守抗洪抢险第一线,指挥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汪洋书记一行先后深入灾情最严重的翁城镇富陂村第六村小组、铁龙林场龙化村等重灾区,看望并慰问受灾群众、了解村民房屋倒塌和目前的生活情况。当汪洋书记看到大片农民的房屋倒塌时,要求民政等有关部门,要及时补充救灾物资,确保受灾群众生活得到保障,在灾后重建工作中,要重点倾斜,全倒户建房时要加大扶持力度,每户补助1万元。当了解到村民曾国有因家中全部房屋倒塌,在洪水中抢救出来的所剩不多的家具摆放在空地上时,汪书记关切地询问曾国有全家人目前的生活和食宿问题,了解受灾情况。汪书记鼓励灾民们要树立信心,政府会帮助解决困难。

  汪书记来到另一重灾区铁龙龙化,深入受洪水侵袭过后被的田间,了解农田受灾情况。在这次6特大洪灾中,铁龙林场龙化工区全村2100亩农田,有1900多亩过水,其中1500多亩被沙石、淤泥覆盖,已无法耕种,河道改道或被大量垃圾堵塞;全村90%的群众受灾,有79户农户家中房屋倒塌,其中全倒户17户,目前,受灾群众也已得到妥善安置,生活得到保障。

  察看了大面积农田被沙石、淤泥覆盖等受灾情况后,汪书记要求,在救灾工作中首先要清理疏通河道,预防灾害的加剧;对被覆盖的农田,国土等部门要派出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复垦工作,恢复耕地。当汪书记了解到,灾情发生后,不仅政府部门大力救灾,当地的民营企业、个体老板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提供大量的机械设备,加入救灾抢险工作中时,他对这种无私的精神表示充分的肯定。

  在龙化村委,汪书记见到了老樵坑瑶族村小组的两位村干部,关切地询问了该村小组所有瑶胞们的受灾情况和灾后安置、生活保障等情况,对村干部们在救灾中所做的工作表示感谢。汪书记指出:“关键时候,在突然来的灾害面前,就靠基层组织发挥作用,你们作为最基层的干部,最关键的时候,能站出来,所以才能把灾害减少到最低的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应该是我要感谢你们。但是,在将来救灾过程中,上级的各级组织会给予你们最大的支持和帮助,所以大家把最困难的时候挺过去,这样争取尽快实现灾后恢复。”汪书记温暖的话语让受灾群众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在视察中,汪洋书记高度赞扬该县在抗洪救灾中所做的工作,对县、镇、村基层党组织关键时刻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带领群众奋起救灾给予充分肯定,并代表省委、省政府对他们的工作表示感谢。汪书记要求在救灾工作中,要重点确保村民的生活有保障,塌方情况严重的路段不仅要有警示标志,还要派出专人看守;恢复重建时要做好规划,按新农村的标准进行建设。同时,他还关切地提醒救援人员和指挥救灾的各级领导干部,救灾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大家要注意休息,注意安全,继续努力,发扬好的作风,尽快实现灾后恢复。 

 

第四部分:媒体关注 

 

     “5•6”特大洪灾发生后,中央和省、市新闻媒体对翁源县的灾情进行了自始至终的关注和追踪报道,新华通讯社、中新社、中央电视台、《羊城晚报》、《南方日报》、广东电视台、南方电视台、《韶关日报》等国内媒体纷纷派出记者组,深入抗洪救灾第一线进行采访,发表了大量真实、有份量和影响力的报道。

新华通讯社记者撰写《粤韶关洪水30万人受灾》、《暴雨接连侵袭我国南方地区各地战暴雨保民生》;《羊城晚报》记者采写的《特大洪灾掠过翁源奋力自救》、《广东韶关发生洪灾近30万人受灾6人失踪》、《韶关翁源四万多学生昨天已全面复学》等报道都及时准确地报道了翁源县严重的洪灾情况。

    人民网、中新社、新浪网、网易网、搜狐网、腾迅网等国内知名网站纷纷报道和转载有关翁源受灾的报道。洪灾发生后,《羊城晚报》、《南方日报》、《韶关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记者先后冒着狂风暴雨、日夜兼程赶到翁城镇富陂村等重灾区进行现场采访,一组组报道频频见诸各大新闻媒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纷纷慷慨解囊,为灾区群众捐款捐物。帮助灾区同胞早日走出困境、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据统计,到5月12日止,国家、省市有27家新闻媒体对这次洪灾进行现场采访报道,共发稿(含电视新闻片)416条。一篇篇报道、一张张图片蕴含着新闻战士的心血、智慧和大爱。

    万众一心抗洪灾,新闻媒体鼓与呼。我们的记者肩负着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心中装着翁源人民的安危。和灾区同胞一起、和抗洪救灾战士一道,冒风雨战洪魔,彰显赤子之心和仁爱之光。  

 

第五部分:八方援助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人性之光。中央及省、市各大新闻媒体,对“5•6”特大洪灾的及时报道,使社会各界纷纷为灾区群众伸出援助之手。

老天无情人有情,各界群众献爱心。

    乐昌市委、市政府得知翁源发生特大洪灾后,专门派人把10万元人民币和10吨大米送往翁源,资助灾区群众渡过难关。

    韶关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工会副主席刘新强,带着全公司17000多名员工的深情厚意,把10万元捐款送到翁源。

    住商肥料中国企业集团华南部的负责人,带着集团员工的爱心和100包价值2万多元的农用肥料,送到翁源中坝村的受灾群众手上。

    广东万豪教育集团董事长胡春万先生千里驱车来到翁源新江镇,将30483元捐款亲自送到新江镇政府支援灾区。

    韶关市人大代表、私营企业主梁增仁得知铁龙至龙化公路、龙化至冷水径公路因山体滑坡被阻后,马上调来一台铲车,夜以继日地铲土排阻,为抗洪救灾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翁源县人大代表、私营业主陈新佩看到山洪暴发,当机立断组织龙化工区细陈村村民及电站的职工,快速转移到安全地段。洪灾发生后,他还无偿提供一台大型挖掘机给铁龙林场用于清理淤泥,恢复交通。

    东莞的一位王女士带着粮食和棉被来到翁源陈陂安置点,给受灾群众送来了人间的温暖。

   ……

    到5月14日止,翁源共收到救灾捐款 239万元,当然,这个数字与洪灾造成的损失相比还相距甚远。但是,那些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大米、棉被、帐篷、衣服、被单、毛毯、草席、生活用水等不可或缺的生活物质,都闪现着温暖而殷实的光芒。

    人间自有真情在,点点滴滴总关情。集腋成裘、滴水成渊。那一双双温暖的爱心之手,为灾区同胞撑起了一方晴空,伴随他们走过眼前那段泥泞之路,迎接灾后重建的幸福生活。

 

附:广东省翁源县慈善会和红翁源县十字会接受捐款账号

    捐款户名:广东省翁源县慈善会

    捐款账号:31722506012

    开户行:翁源县农村信用社联社营业部

    联系电话:0751—2873655

    翁源县红十字会(专账)

    户名:广东省翁源县财政局

    开户银行:翁源县农村信用社联社营业部

    捐款账号:26809862012

    联系电话:0751—2869332

                                                 广东省翁源县慈善会

                                               广东省翁源县红十字会

                                                 二○一○年五月十日

 

 

第六部分:重建家园 

 

    洪水退去,满目凄凉。坚强不屈的翁源人民擦干泪水,吹响了生产自救、灾后重建的号角。在断壁残垣的村庄、沙石满布的田园,挥动铲锄重建家园。

  雨过天晴,灾区同胞在经历了短暂的痛苦和绝望之后,重新振作精神,清理田里的沙石,去瓦砾堆里捡回还能用的衣物……家没了,田毁了,庄稼完了,但日子还要过下去!

锄头、铲子撞击着石头“当当”之声不绝于耳,凄凉而悲壮。有些田地清光了石头还可以复耕翻种,可有些良田连泥土都给冲走了,清光了沙石也复耕不了。面对那乱石嶙峋的土地,生于斯、长于斯,祖祖辈辈在这块亘古不变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们,心中涌满酸楚和失落。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命脉,土地毁了、屋子倒了,但灾区人民的生活勇气和信心尚在;庄稼没了、牲口死了,在艰难中求生存、在灾难后重发展的坚强意志还在。

  翁源县县委书记朱余旺表示:“这场特大洪灾是翁源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灾难发生后,我们创造了短时间成功转移2.5万多人无一例伤亡的奇迹,夺取了抗洪抢险的阶段性胜利,受到了省委汪洋书记的充分肯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而今,灾后复产,重建家园的第二场大战也已全面打响,我们将倾全县之力,确保‘全倒户’国庆之前搬进新家。”

  灾民新村的规划也已基本敲定。按照初步规划,灾民新村设计每户占地80—120平方米,按照新农村和改善人居环境标准建设。对建新房的“全倒户”,政府每户补助1万元,今年国庆前建好的,县里再奖3000元。

    翁源县政府还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分别在龙仙镇中坝村、江尾镇联明村、翁城镇富陂村等建立13个水稻复产示范点和小棚蔬菜改种示范点,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到村、到户、到田,指导和帮助群众对被浸被毁农作物采取措施,调整种植结构,及时改种补种,确保大灾之年不减收。目前,该县已完成粮食作物复产面积6.794万亩,经济作物复产面积9.563万亩,畜牧水产复产面积2760亩。

 

 

后记

 

    翁源“5•6”特大洪灾,是一个灾难的记忆,也是一个爱心行动的见证,一个人性光辉的标识,一个人与自然抗争的成功范例!翁源人民将永志不忘。

    羊城晚报出版社一共收到396张图片,每一张图片都真实地记录着这场特大洪灾惊心动魄的瞬间,人们在自救与互救中闪现的人性之美,抗洪抢险战士在救困扶弱中彰显的仁爱之光,各级领导对灾区人民的关爱。尽管许多图片都出自普通百姓之手,源自简陋的相机镜头。然而,真实感人、震撼人心。由于篇幅所限,编者只能忍痛割爱,惜别部分图片。

    《我们手拉手》是一组组流动的前赴后继的浮雕,一首首震颤心灵催人奋进的凯歌,一串串战天斗地明鉴大爱的足迹。她昭示着大难降临之际,中央和省、市各级党政领导对灾区人民的关爱怀与抗洪抢险救灾济困战斗的胜利。铭记着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率领省委办公厅和省水利、民政、国土等相关部门领导深入翁源灾区察看灾情,慰问受灾群众,指导救灾工作,与灾区群众同甘共苦的难忘的时光。定格着抗洪抢险战士们众志成城、舍生忘死,抢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每一个闪光的瞬间。

    《我们手拉手》分受灾情况;抗洪抢险;领导关怀;媒体关注;八方援助;重建家园六大部分。共辑入了139幅图片,由《羊城晚报》、《新快报》及《南方日报》、《韶关日报》等兄弟媒体以及相关单位和个人提供的图片组成。本书除前言外,相关文字由喻彬执笔撰写。

    在此,谨向广东省委、省政府,韶关市委、市政府以及曾经大力支持、关心和协助编辑出版《我们手拉手》的省、市各级部门、各级领导、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人士作一汇报,并致以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编者

                                                                                     2010年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