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50周年社庆特刊 《破禁》之
80年代新闻舆论监督)
在时代的最前沿高歌与冲刺
本报记者 喻 彬
优秀的报纸,必是歌者和斗士的完美结合,侠骨柔肠、剑胆琴心!
永远肩负着人类的良知、公平与正义,在时代的最前沿高歌与冲刺!
20世纪80年代初,因“左”的思想影响,公众对媒体的评价是:“只打苍蝇,不打老虎。”本报自诞生之日起,就以歌者和斗士的姿态,为民呼号、仗义执言,既打苍蝇又打老虎。
1980年本报复刊以来,《立新中路新建大楼分配大有文章》、《这个“球”还要踢多久?这个“脸”还要丢多久?》、《一场“开明车马”敲诈的丑剧》、《个体户方小文深表遗憾》、《切蛋糕之难题》等一大批优秀批评报道,横空出世,震撼神州。在沉喑多年的民众心中引起强烈共鸣!振耳发聩!
或揭露腐败、或鞭挞特权、或抨击时弊……堪称那个时代舆论监督的经典之作。
“立新中路拆迁安置问题”是当时广州市的一大难题,著名作家陈残云说:“立新中的拆迁户能回迁进新楼,我烧鞭炮庆祝!”
《立新中路新建大楼分配大有文章》系列报道,硬是让本报作了一回斗士,令滥用职权让自己的亲戚朋友霸占拆迁户的住房者得以严惩;让蛰居窝棚两年回迁无门的拆迁户住进了新楼。(刊于2007年9月20日羊城晚报)
一组报道抨击腐败激浊扬清改变一群人的困境
一种精神感动百姓仗义执言展示百年大报风骨
揭开立新中分房黑幕为民执言鼓与呼
25年后,《立新中路新建大楼分配大有文章》系列报道的作者罗文锦,再次来到立新中路大楼前,望着那一度牵动过百姓心弦、凝聚着市民苦乐的大楼,已经铅华不再。一切的故事都被岁月湮没殆尽!有谁还记得当年发生的一切?
“记得!记得!”一位陈姓长者端详着记者手中发黄的报纸,眼里闪着幸福而温馨的泪光,“那时,这里的新房都被‘有关系’的人占了;我们拆迁户住着窝棚。你们报纸报道了之后,那些假的拆迁户被撵走了;真的拆迁户全部搬进来了。不知道多开心啊!”
张伯说:“当时搬出去的,还有局长、科长家。一个个都灰溜溜的!”
肖姨说:“我们住在窝棚里,一下雨,满地是水;一刮风,锅里进灰土。好惨啦!”
……
这一切,虽然会被岁月荡涤而渐渐消逝;却牢牢地镌刻在那个时代人们的记忆深处。犹如陈年佳酿,一旦打开那尘封的盖子,醇酽如故、历久弥香。
为民立言,勇揭黑幕树传媒典范
1982年6月初,广州市委一分内部文件送到报社,说的是立新中路旧城改造,大楼建成入住,拆迁户却住在立新中路的窝棚里,立新中路被窝棚盘踞,两年不能通车。公安部门下令限期拆棚、恢复交通。
在此之前,广州市委领导早已觉察问题,请市委顾问组胡楠卿老红军明查暗访,发现新建大楼中假拆迁户占据了真拆迁户的住房。本报吴有恒、许实等几位领导一致认定这是个值得关注的题材,希望挖掘内幕、再现真相,以激浊扬清。
当记者深入调查,现实让人震惊,市住建部门某些官员滥用职权,将自己的亲戚朋友共43户非拆迁户,安排住进了该大楼;使40多户拆迁户却一直住在立新中路、玉带濠、青龙坊等地的临建窝棚里,境遇凄凉。
其中,某省驻穗办事处罗某,原住桂花岗三街,住建办慌报他是立新中路205号的“拆迁户”,在立新中大楼享用新房;百花园某经理,原住聚仁坊,住建办伪造他是文德十巷的“拆迁户”。也住进了立新中大楼的一套新房;在韶关工作的崔某,住建办假编他夫妇俩是沙园西基东的“拆迁户”,分得了两套新房。
……
该组报道的开篇之作《冒牌拆迁户》甫一面世,一石激起千层浪,全国千百万读者都关注着“立新中路大楼分房黑幕”。
记者顺藤摸瓜了解到,广州市住建办第二指挥部拆迁组长龙建文,以权谋私将延安二路青云街16、18、20号原址拆建而成的一栋4层楼房,本用来安置离休老干部崔某一家,却据为己有。
第二指挥部某负责人将聚仁坊4号两个套间分给广东省某局某科长居住;第二指挥部在立新中大楼里借用了7套房办公,其中201房的房主就是该负责人的儿子。住建办安排一套3房一厅的房子给该负责人,他却转手卖给了别人,因为他在西湖路弄到了一套6房一厅,另外还独占几十平方米大天台的豪宅.
……
住建办这一欺下瞒上、损民利己的黑幕一曝光,无异于石破天惊!全国一片哗然!
鸠占凤巢,拆迁户住了两年窝棚难回迁
记者接着将千百万读者关切的目光,带进了拆迁户阴黯潮湿的窝棚里:
年届古稀的谢少芳老太太,浊泪纵横地对记者说:“我在这棚子里住了20个月了,地下潮湿让我得了风湿病,不能走路;住建办老是说没房子了,我不知道还要在这里遭多久的罪啊!”
黄培云是第一批拆迁户,他的第一张“回迁证”是在1980年12月迁回立新中大楼,结果没房;第二张“回迁证”是在1982年2、3月迁回新楼,同样化为泡影。他找到市住建办主管负责人龙某论理,龙说:“你有本事就上法院告我!”
在玉带濠一间只有4平方米的临建窝棚里,居住着吴贤老人一家,他们在这阴黯潮湿、缺水缺电的小棚子里凄苦度日。新楼建成了却一直回迁不进去。
……
记者目睹一双双无助的眼睛,一声声凄苦的呼唤,一桩桩足以引起天怒人怨的严峻实事;面对该事件背后隐藏的利益团体,心里愤愤不平而又惴惴不安。被批评者文过饰非、百般掩盖,甚至造谣中伤。报社领导一再鼓励记者坚持追踪,一定要挖个水落石出,还百姓一个公道!
当时老作家陈残云就说:“立新中的拆迁户能回迁进新楼,我烧鞭炮庆祝!”
那时,记者一家三口居住在光复路一间12平方米的屋子里,门前就是马路,每次采访回来,都搬着板凳坐在马路边写稿,那32篇系列报道,全部是在马路边写出来的。那时候没有电脑,都是用笔写。稿子一写好,就骑着单车送到报社去。
仗义执言,呵护正义百姓永志不忘
《冒牌拆迁户》、《拆迁户的呼声》等32篇报道,和微音撰写的《公理何在,政策何存》等5篇评论,相继见诸报端。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在普遍相信“打苍蝇”的读者心中掀起了轩然大波。
广州市民震怒了!广州市委领导震惊了!终于有一天广州市委领导给报社打电话,说不要再报道了!
市委联合调查组对此事件的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厉查处。
拆迁户都欢欢喜喜地搬进了新楼,大快人心。这组报道集中体现了本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关注民生,体惜民情,敢于与邪恶势力抗争。终于为弱势群体主持了公道,匡扶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那时候,我踩单车上班,从立新路经过,看见街坊排着队抢购我们的报纸,我心里感到无比欣慰。他们买了报纸争相传阅,说:‘今天又有立新中的报道’!”罗文锦带着几分欣慰几分失落地说:“当时,那件事在广州真是沸沸扬扬。唉,现在记得的人就不多了!”
是的,她就像苍穹滑过的一颗流星,尽管消逝于无垠的时空;但是她那炫目的光华,驱散了黑夜的阴翳,给了渴望光明、寻找光明的人们!
这才是永恒的铭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