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3/middle/4c5e76cdx8e108e51120c&690
上世纪70年代的大溪村景
http://s13/middle/4c5e76cdx8e108f81bd8c&690
今日大溪景观
每当与永定的亲戚朋友闲聊时,他们总是自豪地认为永定是一个天灵地杰、名人辈出的风水宝地,“一镇三院士”、“四代五翰林”及“兄弟翰林”便是最好的证明。
“一镇三院士”是指永定县坎市镇的卢氏家族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出了古生物学家卢衍豪、化学家卢佩章及原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祖籍地在坎市)。“四代五翰林”说的是在清朝康熙至光绪年间,坎市一廖姓土楼人家,在四代中居然出了两个进士、七个举人和五个翰林。“兄弟翰林”是说永定大溪巫屋在清朝嘉庆年间出过了哥哥巫宜福和弟弟巫宜禊两位翰林。
遁着朋友的话题,收集了“兄弟翰林”资料如下,以示敬慕。
巫宜福(1772—1844),字学谦,号竹城、又号鞠坡,福建永定大溪乡人。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中得二甲进士,入选为翰林院编修,在院内国史馆任纂修。永定县明清两朝殿试二甲得授翰林院编修的仅有三人,巫宜福即为其一。巫宜福在翰林苑供职一年有余,当朝吏部侍郎桂某和郎中狐某经常向其敲诈勒索,巫宜福每每予以拒绝,同时愤其而作《感事》诗一首,中云:“梅瘦自怜冰玉洁,道高何惧鬼(谐“桂”)狐狂!”一年之后,该诗句为桂、狐获悉,桂狐皆大怒,即以巫宜福和他的胞弟巫宜禊(也是翰林,时任户部主事)不宜同朝为官,应一人事君,一人回乡事亲,方可“忠孝两全”为由,奏请将巫宜福遣退回乡。巫宜福从此绝意仕途,道光五年(1824年)弃官回乡,隐居大溪,漫游全省各地。
道光十年(1830年),当地知县方履钱创议重修《永定县志》。敬仰巫宜福之文名,特聘为总编纂。不到一年时间,巫宜福就将旧志修订完成,删削了旧志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冗长部分,同时增加了明代赋役资料“以验时政”,又将人物传记重新分类并予增补。后人对其修订评议为“深合史例,具征远识”,与王见川编撰的乾隆《永定县志》同为《永定县志》中的上乘之作。
巫宜福家居不喜交结权贵,寄情山水诗文,常与乡友共谈乡野趣事。其文章博雅,邑中碑铭序记联语多出其手。著有《木屑编》行世,民国《永定县志》还存着他写的传记四篇,《无可恃斋偶笔》四则。百余年间是永定士林宗仰,父老喜爱的“翰林公”,至今民间还流传着不少关于他的美谈。
至今尚为流传的《大溪八景》诗即为巫宜福所作,诗曰:
鲤跃仙池一问之,名泉天漏是何时?
南山丝雨千层浪,北瀑飞声万马嘶。
东岑松涛山上海,西霖胜景孟中诗,
齐岽朝霞梅夜月,教人怎不动乡思。
诗之一出,引发了永定县其他各地“八景”步韵和诗,有“高头八景”、“凤城八景”等,可见其文采之佳及影响力之深。巫宜福还写过以地名为素材的“路程”诗,如“薞竹当风白叶吹入平水;湖坑崩坎乱石滚出大溪。”诗中“薞竹”、“当风”、“白叶”“平水”、“湖坑”、“崩坎”、“乱石”、“大溪”均为永定旧时地名,将八个地名戏谑性地串成诗句,读来朗朗上口,逸趣横生,意味深长,至今还在永定民间广为流传。
巫宜禊(1790—?),字学修、兰亭,号雨池,福建永定大溪乡人。巫宜福胞弟。清嘉庆二十二年丁丑科(1817)吴其浚榜中第一百五十四名,殿试二甲,选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礼部主事。历任浙江御史、山西道御史、上海兵备道等多职,任上海兵备道期间(1840年前后),曾大力招募水勇协助林则徐抵御外侵。覃恩加四级,晋授中宪大夫。配胡氏封恭人。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十月,任苏松太道。次年五月,英军占据宝山吴淞,进逼上海,遂自上海县城,道府逃松江。不久,英军占据上海县城,并向中方提出中方赔付赎城费的英方退城条件。六月,英军乘船进驶黄浦江,受英方之邀,与上海知县秋家丞登船会谈。英方责以复收商税,并提出催交赎城之银、不许禁济、不许禁渔进关、不许堵塞河道、速买食物等五项无理要求,未允。旋,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九月同英方全权代表璞鼎查等商谈赎回上海县城之费、上海开埠通商等题。随后离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