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屏南地处闽东北的西面,鹫峰山脉与洞宫山脉的中间,整体地势呈西北向东南方向倾斜。屏南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份,境内溪涧纵横,水源丰富,形成体系的溪流有西东流向的叉溪和棠口溪,北南流向的柏源溪和长桥溪。
一、叉溪
叉溪发源于政和县境内的观音山南麓,观音山海拔1307米,位于政和县镇前镇与杨源乡交界的黄坛村附近,故这最上源水段始称黄坛溪。
黄坛溪一路朝南流到杨源村,由于有屏南岭下的葛畲溪水汇入,形成水量的杨源溪流速平缓,杨源村人在村中溪流豢养鲤鱼,形成独特的鲤鱼文化。杨源村水尾有廊桥横跨溪流两岸,名曰英节桥,颇有历史年代。目前杨源村的鲤鱼溪和廊桥已经是游客所关注的景点。
杨源溪下流有村庄名为翠溪,故从杨源村至翠溪村水段又名翠溪。翠溪流入屏南境内的潭头村即与叉溪源头的另一支流当溪交汇。
当溪发源于政和县镇前大房村,之前有人认为当溪是叉溪的最源头,但是从当溪的长度及流量来看,都远不及翠溪,故目前都认为翠溪是叉溪即霍童溪的最源头,也就是说观音山是闽东和闽北的分水岭。

白水洋上人欢乐
在屏南境内,叉溪实际上是一条屏南与周宁的界河,除了最上游的白水洋水域长约三四公里的两岸都属屏南管辖以外,其他水域都属屏南与周宁共管。因为屏南早先开发白水洋与鸳鸯溪景区,屏南在叉溪的旅游开发上享有优先权。
叉溪在白水洋段又称仙耙溪,在宜洋段由于是国家鸳鸯和猕猴自然保护区,又称鸳鸯溪。白水洋上有新建的木拱廊桥双龙桥横卧水上,鸳鸯溪有石拱廊桥仙人桥高架两岸(仙人桥原先是石拱桥,2006年屏南在桥上加设木廊瓦顶,改为石拱廊桥)。叉溪在郑家山村附近有连接屏南与周宁两县的石拱桥友谊桥,友谊桥又名叉溪桥,由屏南周宁两县共建于1969年8月,是屏南鸳鸯猕猴自然保护区下游的界桥。

俯瞰鸳鸯溪
叉溪从寿山东盘村附近流出屏南,流入周宁县的后垄村,又流至宁德洪口乡花兰村与霍童溪的另外一大支流金造溪交汇。
二、金造溪
金造溪的上游棠口溪发源于鹫峰山脉东麓海拔1627米的东峰尖北坡,向北流经富竹村,故源头水段称为富竹溪,富竹村水尾有古代木平樑廊桥富竹桥。富竹溪流至岔路口附近有龙潭溪、峰顶溪、东坑洋溪等小溪流汇入,水量增加,并折向东南方向流到岭下村,始称岭下溪,岭下溪水头与水尾各有广福桥与广利桥两座木拱廊桥。广福桥位于岭下村北,建于元代元统年间。广利桥位于岭下村南,建于宋代。两桥相距不到一公里,是中国木拱廊桥家族中为数不多的姐妹桥之一。
岭下溪在溪尾附近有横坑溪、山头溪和梅溪汇入,在大河村附近有前溪汇入,水量又有增加,在长栏桥附近与南下的双溪交汇。
双溪顾名思义是由两条溪流组成,东西流向的满里溪发源于水竹洋村附近山间,北南流向的乾源溪发源于石牛头村附近山间,两溪在双溪村西交汇,双溪村由此得名。双溪交汇后折向西南流到普边,故双溪又有人称普边溪。今日普边以被甜泉水库淹没,因甜泉水库离鸳鸯溪近,也有人在水库发现鸳鸯的身影,故又名鸳鸯湖是也。

鸳鸯湖晨曦
普边溪流至长栏桥与岭下溪交汇后,一路南流到贵溪村,贵溪村原为龟溪村,解放后改为贵溪村,故这段溪流名为龟溪。龟溪较少有支流汇入,只有在坮头村附近有龙源溪与吴墩溪流入。
龟溪向南流至棠口村的岩头店与西北方向流来的白溪交汇,水量大增,正式称棠口溪。
白溪是棠口溪最大的支流,上游由坑口溪、乌栏里溪、七重漈溪三条溪流组成。
坑口溪发源于海拔1528米的鸡鸣山北麓,流经爱岭村(当地俗称“鱫子厂”,“鱫子”是螃蟹的一种,“厂”是形容村庄极小,往往只有一两座房子)和林公庙(林公庙在当地也叫“坑口溪”)后,流入西村的坑口溪洋,在浅墘村附近与七重漈溪交汇。
七重漈溪发源于棠口乡与屏城乡交界的高山“假椅子”东坡,从山顶水流一泄而下,形成气势磅礴风景独特的七层瀑布,七重漈由此得名。
乌栏里溪发源于棠口乡与岭下乡搭界的恩树岔附近,流经西村界内的原始森林乌栏里,从胡芒墘村附近的水尾殿与坑口溪交汇,始称白溪。
白溪流域故称“白溪门”,据说古代白溪门有三十六个村庄,时至今日可以算得到的村庄只有爱岭、西村、浅墘、胡芒墘、乌石、仕洋、前村、安它坂、孔源、上厝(上假洋)、下厝(下桥头)、罗纱洋、下洋尾、新亭等十几个村庄了。

远眺千乘桥
白溪汇入棠口溪后继续向东南流去,棠口村东有建于南宋理宗年间的木拱廊桥千乘桥,是屏南境内的第二长木拱廊桥,造形别致典雅,雄伟壮观,是游客到屏南的必到之处。
棠口溪在凤林村附近有溪角溪汇入,溪角溪发源于漈头村附近的苦竹子,流经行厝岭、中源里、溪角、凤墩、凤林等村庄。棠口溪在石佳园附近有安溪汇入,在白洋村附近有山棠溪汇入,被称为江南第一险桥的白洋桥就凌架于溪流两岸的悬崖峭壁之上。白洋桥又名百祥桥,建于宋代,桥身离水面高达二十二米,犹如长虹凌空,非常壮观,可惜此桥在2006年6月27日毁于火患,当地正准备重新修建。
棠口溪在寿山乡的单条桥地域汇入金造溪,从源头到单条桥,棠口溪全长64公里,流域面积245平方公里。
金造溪的最源头是甘棠乡新田村附近的天湖顶,天湖顶海拔1417米,是一处高山湿地,湿地分泌出来的水源自南而北流经莲地村、上山登、下山登,在下山口村与另一支流甘棠溪交汇。下山登村水尾有建于清同治年间的木平樑廊桥登云桥。
甘棠溪发源于天湖顶西侧的南山顶,流经三斗溪、甘棠、浙洋、彩虹等地到下山口,浙洋村附近有古代木平樑廊桥太保桥。甘棠溪接着继续向北流经坂兜,在巴地附近有漈下溪汇入,漈下村水头有建于清雍正年间的木平樑廊桥江墩桥,漈下村中有建于清康熙年间的漈下花桥,是漈下八景之一。巴地村水尾有建于明朝正德年间木平樑廊桥巴地桥。甘棠溪从巴地附近折向东流经小梨洋,始称小梨洋溪。小梨洋溪流经溪边村、下马溪后,在原金造桥村附近有后龙溪汇入。
后龙溪的上游长汾溪发源于海拔1528米的鸡鸣山南麓,流经长汾村而得名。长汾溪从屏南县城中心流过,改革开发之前长汾溪深受屏南造纸厂的污水污染,如今又遭到榕屏化工厂的污染,不知何时才能摆脱?
长汾溪流经溪坪到溪源厂附近有凤溪汇入,上凤溪村水尾有古代木木平樑廊桥凤溪桥。流经后龙村始称后龙溪。后龙村水尾有建于清初的木拱廊桥龙津桥,至今保护完好。
后龙溪流至原漈下仔村到金造桥,始称金造溪。金造溪在从熙岭乡流来的溪里溪汇入,溪里村水尾溪上有木拱廊桥溪里桥,保护良好。溪里溪的支流前塘溪上有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的木拱廊桥清晏桥,至今维护完好。
金造溪在长潭墘村附近有龙漈溪汇入。

幽静的龙漈溪
龙漈溪发源于海拔1049米的龙岗寨北麓,流经漈头村中长约二公里的水域中养有万余尾大小各异的鲤鱼,据说当地人在明末清初就开始在溪里养鱼,比杨源和浦源的鲤鱼溪的历史都要长。漈头村被评为宁德十美村庄,最大的看点就是村中的这条鲤鱼溪。

龙漈溪中抢食的鲤鱼
漈头村南有屏南境内第三长的木拱廊桥金造桥,金造桥原来在金造桥村水尾,2005年因建设金造桥电站水库,原来的漈下仔村和金造桥村都被淹没,金造桥被原样搬迁于此,屏宁二级公路上清晰可见,现在已成为游客观光的热点。
金造溪在上培村建有上培电站,在李大坪村建有李大坪电站,在白玉村附近有支流白玉溪汇入。白玉溪上游梅溪发源于寿山、棠口与双溪三个乡镇交界的上七房村附近的深山老林,流经下七房、垓窑、通山等地,下七房村水尾有古代木平樑廊桥堂后桥。在官山村附近有寿山溪汇入,始称白玉溪,再流经横垄村到白玉村。

风景旖旎的金造溪
金造溪在白玉下游有著名的险桥木拱廊桥龙井桥,该桥建于宋朝,地势险峻,溪流湍急,是东南地区古代的交通要道。桥面至水面高度达二十米(2000年因下游园坪电站建水库,水面升高,目前桥面至水面高度仅为6.2米),当年桥下波涛汹涌,如龙喷雾,龙井桥因而得名。
金造溪在园平村附近流出屏南,进入宁德洪口乡,在金山村附近有另一支发源于屏南的支流黛溪汇入。
黛溪上游发源于海拔1287米的黄必峰北麓,流至虎边岭附近有墘头溪汇入,墘头村中有古代木平樑廊桥九公桥,墘头溪另一支流四平溪上源有壮观秀丽的龙潭,又名虎朝潭,据说是东海官井洋龙王惠泽龙演化成龙的地方,农历六月初一和十五前来朝拜的人络绎不绝。黛溪在后坡附近有忠洋溪汇入,忠洋村水尾有古代木平樑廊桥中洋花桥。
黛溪流经樟源、长宦、黛溪、后樟、泮地、淦山等地,在樟源村水尾有木拱廊桥樟口桥,在泮地村与康里村之间有建于清康熙年间的木拱廊桥惠风桥,两岸地势陡峭,十分壮观。在石堂口附近有北墘溪与玉洋溪汇入,北墘村水尾有建于明朝的木平樑廊桥郑公桥。
金造溪在洪口乡花兰村附近与后垄溪交汇后,始称霍童溪。霍童溪水量大增,溪面宽大,浩浩荡荡经过洪口、霍童、九都,最后在八都注入东海的三都澳。
三、柏源溪
柏源溪的上游路下溪发源于鹫峰山脉中断发竹坑村附近的杉树岔,一路向南流至路下村,始称路下溪。路下溪在路下村附近有凤林溪汇入,凤林村水尾有建于清初的木平樑廊桥蟠龙桥。五溪村附近有支流五溪汇入,在门里村附近有中秋溪汇入,流至柏源村始称柏源溪。

流淌的柏源溪
柏源溪流经张地村至岑洋村有上墘溪汇入,上墘溪发源于仙山牧场的主峰九仙山,九仙山海拔1538米,山上生长大片黄山松,姿态万千,风格各异,山间杂草平铺,清泉奔流,是旅游避暑的圣地。
柏源溪在流经岑洋村附近,在绵延近一公里的河流中有奇特的冰臼群,现在已成为当地人准备开发的旅游景点。
柏源溪在高溪村附近有后墘溪汇入,后墘溪发源于路下乡安井附近山间,后墘村水尾有古代木平樑廊桥后墘桥。柏源溪接着流经前里坪、下炉、后墘、上牛山、下牛山、半圳、新乡等村庄。
柏源溪向南流出屏南,流经古田平湖镇,在新舫村与达才溪交汇。
四、长桥溪
长桥溪上游大碑溪发源于屏城乡溪里村附近的山上,流经溪里、大碑头、西洋、石垱墓等村庄,在龙虎岔附近有上楼溪汇入,上楼村边有古代木平樑廊桥上楼桥。大碑溪流经村头村附近有陆地溪汇入,陆地村水尾有木拱廊桥迎风桥与木平梁廊桥莲台宝塔桥。大碑溪流至前汾溪村有里汾溪流入,里汾溪村附近有古代木平樑廊桥岩里桥。大碑溪再向南流经远坵、里高溪、官洋、新桥到长桥镇,是为长桥溪。长桥溪在官洋村附近有周佳山溪汇入,周佳山村水尾有建于清代的木平樑廊桥周佳山桥。长桥溪上有建于北宋元祐年间的木拱廊桥万安桥,桥长99米,是我国现存最长的木拱廊桥,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画的万安桥畔
长桥溪在坑墘村附近流出屏南界,进入古田县的唐宦村,又流经端上、达才到新舫村,故在古田界内又称为达才溪。
达才溪与柏源溪交汇后注入古田水库,而后经古田溪汇入闽江。
综上所述,屏南的河流主要是由西东流向的霍童溪水系与北南流向的古田溪水系组成。屏南河流虽然水量不大,无以成为船渡之用,但是屏南河流的落差极大,水能蕴藏量也极大,且大都没有受到人为的水体污染。所以,研究屏南的河流特点,对于了解屏南的民居特点、民风习俗、旅游资源、水电开发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2008.11.21于福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