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njoyceo.com/bbs/images/upfile/2007/12/20071210171040.jpg
屏南县地处福建省的东北部山区,历史文化在这方土地上有着极为丰富的积淀,境内风景名胜和人文景观众多,尤其是数量颇多的木拱廊桥,更是堪称中国一绝。
屏南县属于山区丘陵地带,境内山高林密,溪涧纵横,古代交通极为不便。来自中原地区的屏南先民中的桥梁工匠,根据屏南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当地森林资源丰富的特点,充分发挥出他们的聪明才智,选择经得起风雨侵蚀的杉木作为建筑材料,在屏南境内修建了50多座样式各异的木拱廊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古代屏南的交通状况,成为古代屏南与外界联络的重要纽带。
屏南的木拱廊桥属于折线型木拱廊桥,又称为叠梁式风雨桥,在屏南一般被俗称为“厝桥”,就是有屋顶的桥梁之意。一般是用两组共61根圆杉木作为纵梁,与10根横串梁木交叉构架成八字形拱架,然后在拱架上横铺上厚厚的杉木板,再在杉木板上盖以4柱9檩穿斗式构架的桥屋。整座桥梁不费寸钉片铁,只凭椽靠着椽、桁嵌着桁,衔接上甚是严密,结构上甚是稳固,桥底形拱而桥面平坦,其建筑工艺独具匠心,可谓是巧夺天工,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桥梁工匠的聪明才知和高超技艺,这种如桥似屋的独特建筑,形状酷似北宋张择端的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但是与汴水虹桥相对比,屏南木拱廊桥的建筑风格已由其原来的捆绑结构发展成了较为先进的榫卯结构,而且还增加了可以避风遮雨的桥屋。桥屋正中是一条长廊式的直线通道,两边是供人休息的长木凳。桥屋的梁上记载了桥梁的建造年月、捐款人、桥梁筹建者和建桥工匠的姓名,有的还书写着对仗工整、字体秀美、富有诗情画意的对联或者诗词。这种木拱廊桥既是交通要道,又是旅客乘凉歇息、躲避风雨和观光游览的胜境。既有使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更有历史考证价值,它必将成为我国古桥文化的瑰宝而载入史册。
据《中国古代桥梁技术史》(1986年版),全国木拱桥11座,其中屏南县3座,这一记载属不完全的统计。后经专业人士的深入实地调查,全国现存的木拱廊桥多达100多座,主要分布在福建东北部和浙江西南部地区。
屏南的木拱廊桥最早的始建于宋代,其余分别始建于元代、明代、和清代,现存的木拱桥都经过历代多次重建或重修,才能得以保存到今天。根据旧县志和有关村史、桥碑的记载,始建于宋代的有万安桥、千乘桥、龙井桥、百祥桥、广利桥;始建于元代的有广福桥;始建于明清的有龙津桥、金造桥、清晏桥、惠风桥、溪里桥、樟口桥、迎风桥,合计13座,树林上在全国仅次于寿宁县的19座排列第二。
http://s.sinaimg.cn/middle/4c5e76cd440e77a2533b8&000
1、万安桥:
万安桥又称长桥、彩虹桥,龙江公济桥。该桥梁位于长桥镇长桥村,是我国现存最长的木拱廊桥,1988年10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始建于宋朝,明末“戊子(1648,南明永历二年)盗毁,仅存一板”。清朝乾隆七年(1742年)重新修建。清朝乾隆三十三年(1766年)又遭盗焚,当地村民只好架木代渡。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复建桥屋34开间136柱,民国初遭烧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再度重建,桥身向右岸延伸为38开间156柱,桥西北有重檐桥亭。建桥木匠主绳为长桥村人黄生富、黄象颜;石匠为本县曲尺尾村邱允请、靖溪村林庆祥。1952年,桥西北端被大水冲毁12开间,1954年,屏南县人民政府出资重建。现在桥长98.2米,宽4.7米,离水高度8.5米,五墩六孔,桥墩为船舟形状,最长拱跨为15.3米,最小拱跨10.6米。桥台、桥墩均用块石砌筑,桥屋37开间,共152柱,九檩穿斗式构架,上覆双坡顶,桥面以厚杉木板铺设。桥中原设神龛,祀观音。解放后,为防火而拆除。桥西北端有石阶36级,桥东南端有石阶10级。通望该桥形似长虹卧波,宏伟壮观,清代长桥村贡生江起蛟有诗云:
千寻缟带跨沧州,阳羡桥应莫比幽。
月照虹弯飞古渡,水摇万鳌漾神州。
汉家墨迹留中砥.秦洞桃花接上流。
锦渡浮来香片片,令人遥想武陵游。
http://s.sinaimg.cn/middle/4c5e76cd440e776ed47e7&000
2、千乘桥:
千乘桥位于棠口乡棠口村,200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始建于南宋理宗年间(1225—1264年),明末清初毁于火患,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重建,雍正十年(1729年)建成。嘉庆十四年(1809年)被洪水冲毁,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棠口村秀才周大权等人再次募建,并召集能工巧匠勘察设计。把桥梁建成形似一只昂首展翅的公鸡形象,桥长62.7米,宽4.9米,离水高度9.7米,一墩二孔,单孔跨度27米,桥台和桥墩以块石砌筑,桥墩为船形,墩尖雕成鸡喙形状。桥屋22开间99柱,九檩穿斗式构架,悬山飞檐翘角顶,桥面以厚木板铺设。廊桥正中设神龛,祀五显灵大帝。建桥董事为周大权、周大楷、周大齐、周大铺、周大柚、周廷瓒、周尚纶、周尚凤。协缘为九洋村周泰榕、谢有余、忠洋村韦作笃、溪里村沈大缓、岭里村陈俊香、陈俊绿等;主绳宁邑张成德、张成来,副绳宁邑何开发、何奶兴;石匠宁邑张成送;锯匠北山村彭兴赛、彭其孝,副绳宁邑张茂江、东盘村黄荣成;择日为宁邑陈春兰、溪里村僧长明。
桥梁造形别致典雅、雄伟壮观,两岸风景秀丽,前人有“曲岸斜阳双羽泛.平桥流水数有分”,“十里烟霞迷处士,一潭素影斗婵娟”的题咏,正是该桥的最好写照。桥东端有石阶20级,桥南端有四通碑记,三通记载着捐款人姓名和金额,一通为周大权撰的建桥记。
http://s.sinaimg.cn/middle/4c5e76cd440e7772a4554&000
3、金造桥:
金造桥位于沶头村金造自然村水尾,2001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清嘉庆十三年(1
808)十月由贡生张永衢等人募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孟夏重建。重建委员会职员有:张汉霖、宋焕枢、张应清、韦顺沈、陈其炽、张荣题、沈庭凤、林枝柏、张广鸿、张奉宣、林枝模,张荣项、张奉篆、张位渠、林钟命,另有各乡镇委员27人,主绳为忠洋乡中洋村韦万会、黄玉云、韦学星、韦春霜,副绳为韦忠承、韦万健、韦孝颖、韦托择衍、叶荣仁、余养和、余朝泰、何信宁;石匠为忠熙乡玉洋村邱大店、邱允请,锯匠为张广波、韦顺口;放运木料为中洋村韦万炊、韦作弟、沶下仔张观秋、黄云前。桥台以块石砌筑,桥面以杉木为梁,上铺厚木板。桥长41.7米,宽4.8米,单孔跨度32.5米,离水高度12米。桥屋15开间,64柱。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上覆悬山翘角顶。桥中设神龛,祀观音。桥两岸古树参天,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清代沶头进士张正元诗云:
廿丈桥横两岸边,眼看鱼戏浪三千。
前村犬吠花间客,隔水牛耕屋上田。
烈涧波光摇远树,四山峰影倒长川。
彩虹斜波浮云去,风约潮平镜里天。
(该桥因建设金造桥电站于2003年被迁移到沶头村东南宁屏公路旁,原始的建筑风味及景致荡然无存)
http://s.sinaimg.cn/middle/4c5e76cd440e77785df29&000
4、百祥桥:
百祥桥又名白洋桥,位于棠口、寿山两乡交界处白洋村附近的屏宁交通要道上,2001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由高朝阳创建于宋代,后为张禄相、林其灿重建,张旭传、张世灿再次重建,清嘉庆年间(1796—1820)毁于水患、道光初年(约1821年),邻近十八个村庄公推沶头村张永嵩为首募建,张氏不幸病故,其妻黄氏与儿子张钦奇毅然广募巨资,重建百祥桥。光绪年间该桥毁于火患。光绪二十年(1894年)沶头村痒生张传陛为首募捐重建,总理为张传陛,里汾溪村贡生徐居盛,棠口村监生周林耀,降龙村附贡韩启登;主绳为宁邑秀坑村张茂钰、张茂秀、张茂春;石匠为棠口村周奕谷、周奕长;瓦匠为汾溪村徐居宝。桥梁凌架于两岸的悬崖峭壁之上,其险峻不亚于龙井桥。桥长38米,宽4.5米,单孔跨度35米,离水高度22米。桥屋15开间共68柱,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上覆悬山顶,桥中设神龛,祀真武大帝。桥台以块石砌筑,桥面以杉木为梁,上铺厚木板。桥形状似虾姑,飞架峡谷,仰望如长虹凌空,异常壮观。
http://s.sinaimg.cn/middle/4c5e76cd440e7eac8feef&000
(该桥于2006年6月27日毁于火患)
http://s.sinaimg.cn/middle/4c5e76cd440e777e1714e&000
5、龙井桥:
龙井桥位于寿山乡白玉村至黛溪镇康里村的古道中,199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可能始建于南宋初年,清乾隆年间毁于火患,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十一月由董事彭尔培、韩圣据、郑锡官等34人募捐重建,耗银一千三百一十九两,足见工程浩大。
清光绪十四年(1884年)蒲月重修。该桥建筑在金造溪下游的峡口处,地势险峻,溪流湍急,是东南地区的交通要道。桥长27.5米,宽4.9米,单孔跨径22.2米,离水高度19.5米(2000年因下游园坪电站建水库,水面升高,目前桥离水高度仅为6.2米)。桥屋13开间52柱,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悬山顶。桥面以木板铺设,上盖以特制小块厚砖。东西走向,两岸均为悬崖峭壁,东端桥台仅由两根插入石壁的石柱支撑,桥下波涛汹涌,如龙喷雾,人称“龙井”,桥以此得名。
传说当年建桥时,木工在桥屋顶上视,桥下惊险万状不敢立足锯檐板。后在观音菩萨的启发下,用雨伞倒挂在两边以挡视线,才得以完工,故桥中神龛祀奉观音。桥上有一张解放初期抗美援朝的标语,上书“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保卫世界和平,为巩固我们伟大祖国的国防,我们要开展增产捐献运动”。龙井桥作为我国东南险桥之一被载入1986年版的《中国古桥梁技术史》,桥梁专家以升和省内外桥梁专家都提到它。
http://s.sinaimg.cn/middle/4c5e76cd440e7784c4039&000
6、广福桥:
广福桥又名溪源桥、开源长桥,位于岭下村北,东南西北走向,横跨岭下溪,2001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始建于元代元统元年(1333年),清嘉庆十二年(1806年)重修,桥长32米.宽5米.单孔跨度26米,桥面距水面10.5米。桥屋12开间隙8柱,九檩穿斗式构架,双坡顶。桥中设神龛,祀观音、五显灵官大帝。桥面以木板横铺,再以卵石铺砌。两端桥台为毛石砌筑。桥两岸竹木葱笼,桥下碧波荡漾,风景秀丽。桥东端有碑记一通,记载捐款人姓名与金额。桥两端各有两条十多级的石阶。
http://s.sinaimg.cn/middle/4c5e76cd440e7781e6c00&000
7、广利桥:
广利桥又名花桥,位于岭下村南,2001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宋朝,明正统年间重建,清乾隆三十九年(1775)重修,1993年再次重修。桥长30.
5米,宽4.
5米.单孔跨度20.6米,桥面距水面7.3米,桥屋子1开间,48柱,四柱九檩斗式构架,双坡顶,桥面以木板横铺,上以卵石铺砌。桥中设神龛,祀真武帝。桥西北端有石阶十级。桥两岸有红豆杉、南洋铁杉、柳杉、水松等古树名木和一座千年古寺,环境清幽雅致。
广利桥与广福桥均横跨于岭下溪上,两桥相距仅200多米,是闽东北和浙西南为数不多的姐妹桥之一。
http://s.sinaimg.cn/middle/4c5e76cd440e77879fd11&000
8、龙津桥:
龙津桥又名玉锁桥、溪尾桥。位于后垅村水尾,始建于清初,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由董事张芬等募建。廊桥全长33.5米,宽4.
5米,单孔跨度23米,桥面距离水面12米。东西走向,桥台以块石砌筑,桥面以木板横铺,上以卵石铺砌。桥屋13开间,56柱。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悬山顶。桥东南有碑记和夫人庙,神龛座南,祀五显大帝。建桥主绳为吴高禄,副绳为吴日长;书梁为庠生张辉光,信士张朝辉、张邦昌;克择阴阳师为张国柜、僧上章。桥头两岸树木成荫,环境幽静,两端各有一株高大的油杉。
拔贡张宗铭撰后垅八景诗之《桥锁龙津》小序云:吾乡四面皆山,而玉屏与文笔两山连接。龙紧履是地者,几不知水从何处出池。道光丁未建一桥于岸口,名日龙津。而九曲水即由是盘旋而出,几有欲往而返之形。桥下潭水悠悠,游鱼出没,即作濠上观可尔。
又诗云:
绿树阴浓锁断虹,川流九曲不通风。
满梁乐趣人知否,尽在游鱼出没中。
虹锁龙津绕彩云,神庥万载护斯文。
纳凉时向桥头坐.募建而今可勒勋。
山环水转疑无路,隐隐虹桥跨水滨。
两岸绿阴村树合,行人到此尚谜津。
http://s.sinaimg.cn/middle/4c5e76cd440e77921d0a9&000
9、迎风桥:
迎风桥位于陆地村水尾,建造年代不详。桥长28米,宽3米,单孔跨度13米,离水高8米,桥屋8开间,20柱,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双坡顶,因年久失修,该桥已破败不堪,亟待修复。
http://s.sinaimg.cn/middle/4c5e76cd440e779c9bc69&000
10、惠风桥:
惠风桥又名黄宅桥、泮地桥,位于泮地村至康里村的古道中,廊桥为东南至西北走向,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由僧熙舂、郑茂老倡建。民国三十年(1941年)重建,1998年6月重修。桥长32.
2米.宽4. 5米,单孔跨度23.
5米,桥面至水面12米。桥台以块石砌筑,桥面以木板横铺,桥屋11开间48柱,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双坡顶。桥叶设神龛,祀观音。重建时木匠为陈昌排、张鹤昶,石匠为郑邦意,择日为郑瑞气。桥两岸地势陡峭,河中急流险滩,把桥衬托得更加雄伟壮观。
http://s.sinaimg.cn/middle/4c5e76cd440e7798ca3fc&000
11、樟口桥:
樟口桥又名樟源下桥,位于樟源村水尾,始建年代不详,清咸丰五年(1855年)重修,后毁于水患,1955年桐月重建。桥长宽单孔跨度185米,离水高5.5米。桥面铺设木板,板上铺块石。桥屋9开间40柱,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双坡顶。桥中设神龛,祀真武帝。重建木匠为忠洋乡韦万会。
http://s.sinaimg.cn/middle/4c5e76cd440e7794f9088&000
12、溪里桥:
溪里桥位于溪里村水尾。始建年代不详,清初重建,1969年因村民为建小学砍伐桥边大树。原本破败不堪的桥被倒下的大树压断。1970年1月重修,桥长37.
8米,宽4. 3米,单孔跨度20米,离水高7.
8米。桥屋11开间,48柱,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双坡顶。桥中设神龛,祀观音。重建拱桥主绳、副绳为忠洋村韦万分、韦忠拓,石匠为本村沈永撮、沈永和。重修时,从村财中付造桥款6985元,国家补助390元。桥两岸古树参天,桥下碧水长流,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桥两端各有一株红豆杉,大的一株胸径达一米多,树龄在百年以上。
http://s.sinaimg.cn/middle/4c5e76cd440e778e4ca2a&000
13、清晏桥:
清晏桥位于屏南县熙岭乡前塘村至沶头村的古道中,因地处深山峡谷而名。清咸丰二年(1852年)
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九月重建。桥为东西走向,桥台以块石砌筑,桥面以杉木为粱,上铺厚木板,是我县目前维护尚好的一座折线型木拱廊桥。
溪里桥长26.
4米.宽4. 5米,单孔跨径 21.8米,桥面距水面高13.
5米。桥屋11开间,48柱。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悬山顶。桥中设神龛,祀观音。
建桥总理董事为副举人张运泰、监生林桂薰;董事为监生林春芳、张禄充,耆宾林春钟、黄彤财,贡生韦子温、韦肇河;协缘为长土分村陆维扬、后井村郑顺泰、官寿兜村苏品璋、甘棠村张维琛、棠口村周盛岐、康里村郑标诚等50人;总绳为南湾村吴观赠、宁邑何邦艳、沶头村张世倬;桥下主绳为德邑梅渡村何常山同孙何邦艳,副绳为何开灏、何常献、何开城、何常荣;桥上主绳为本邑南湾村吴观赠,副绳为沶头村张世倬、德邑洋坪何常益、前塘林振回、厦地郑传春、吴家洋吴大夺;石匠为黄坑村张孔桥、张孔金;锯匠为前塘村林振钺、林双图;书梁为监生林桂薰、童生张鸿藻、副举人张运泰、庠生张应清;择日为庠生黄廷琳、耆宾林方儒、岁贡常肇河、童生张鸿藻、拔贡张宗铭。该桥两岸地势险峻,木桥凌谷飞架,为屏南三大险桥之一。
桥梁上清晰撰写着七幅楹联,联句云:
金柱启康衢无事达摩折苇,玉栏为巨楫免劳子路问津。
断岸驾鼋鼍忽展空中添绣,沿崖盘螮蝀 顿开波上琼瑶。
折柳此停鞭满地烟波增古趣,升仙今得路隔林花鸟媚行装。
朱雀跨中流虚幻笑神仙画水,彩虹抵两岸往还任牛女渡河。
咫尺接瀛洲学士诞登欣驻马,逍遥来灞岸骚人吟咏托骑驴。
驾半月衔波敢谓蜀中万里,应七星绕栋愿与镇江千秋。
村是济川豫祝河清海晏,民无病涉直追汉柱秦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