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延年集邮
延年集邮
博客十周年地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2662积分
  • 博客访问:79,407
  • 关注人气:238
  • 获赠金笔:118
  • 赠出金笔:0
  • 荣誉徽章:点亮荣誉勋章图片博主兑换私密博文兑换金笔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石窟艺术邮票

(2014-11-06 15:48:44)
标签:

中国、古代、石窟、艺

     石窟艺术是一种宗教艺术。石窟,即在河畔山崖开凿的佛教寺庙。最初,佛教把崇拜的偶像绘画、雕塑在石窟内,只是弘扬教义的一种长久而通俗化的方式,并无单纯的艺术观赏价值。但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逐渐融进了具有时代特点的艺术技巧和美学观念,形成一种石窟艺术。因此,石窟艺术事实上是一部综合的、形象的艺术史和宗教史。

   和佛教的缘起一样。石窟艺术也渊源于古印度。佛教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沿着丝之路传入中国,印度的佛教石窟艺术也相继传入。南北朝时期(公元5世纪~6世纪),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隋、唐时代达到极盛。产生出中国化的禅宗教派。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相一致,石窟艺术也由模仿、杂糅,逐步发展到完全中国化、世俗化的艺术风格。早期的石窟多集中在中国西北地区(今新疆、甘肃一带),如克孜尔、库木土拉等石窟。随着佛教的东传,逐渐形成了在全国范围内多达数百处的石窟寺纲。据统计,中国现存石窟遗迹122处,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古代石窟艺术大多由壁画和雕塑两部分组成。

   一般的石窟艺术以雕塑为主,壁画则进一步渲染、烘托雕塑所表现的主题。早期的石窟壁画,多描绘一些惊心动魄的“割肉贸鸽”、“舍身饲虎”等悲惨情景,借以烘托出佛的平静和超然。到隋、唐时期,因净土宗的广泛流行和社会相对稳定和平,佛教石窟壁画逐渐舍弃那种惨烈画面,代之以描绘佛国极乐净土的各种“净土变”。所谓“变”。即“变相”,是根据一种通俗的宣讲佛经的说唱形式“变文”而创作出的佛教故事画或雕塑。在雕塑方面,也由比较单调的三佛或一佛二菩萨,发展为分工更确定、地位更明确的一铺佛像或一组菩萨,各自展示拙与其职责相适应的神情面貌和体态姿势,如佛陀的严肃祥和,阿难的朴实温顺,伽叶的沉稳认真,菩萨的文静矜持,天王的威武强壮,力士的凶猛暴烈,各具特征,形象生动,更趋世俗化,不再是令人高不可攀的虚幻神灵了。在对石窟雕像的艺术处理上,常辅以绘画方法,以表现圆雕或浮雕形象的细部特征。如采用中国传统的绘画工具毛笔绘描人物的眉毛或衣物纹饰等,这种绘塑结合的方法及艺术特点,是中国古代艺术家的一种创造。

     石窟艺术是一种宗教文化,取材于佛教故事,兴于魏晋,盛于隋唐。它吸收了印度健陀罗艺术精华,融汇了中国绘画和雕塑的传统技法和审美情趣,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汉化过程,是研究中国社会史、佛教史、艺术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我国现存的主要石窟群均为魏唐之间或宋前期作品,其中以石刻负盛名的是大同云冈、洛阳龙门、天水麦积山和重庆大足四大石窟。1988年8月10日起,我国陆续发行《中国石窟艺术》普通邮票,全套4枚,选取云冈、龙门、麦积山和大足四大石窟的代表性石雕造像绘入邮票。图案为“云冈石窟·北魏·大佛”、“龙门石窟·唐代·力士”、“麦积山石窟·西魏·菩萨”和“大足石刻·宋代·养鸡女”。这套邮票拉开了我国石窟艺术邮票发行的序幕。后来,我国又分别于1993年9月、1997年6月和2002年6月发行了《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和《大足石刻》特种邮票。

我国的4套石窟艺术邮票图案都采用照片形式设计,或单尊或群体,或局部或全身,或平视或仰视,来表现各石窟中典型的艺术形象,其中龙门、大足和云冈石窟的造像背景灰暗,透出了历史的厚重感。

中国邮政发行中国著名石窟系列邮票,我们在欣赏古老石窟艺术的同时,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精粹。

 

1.1993—13  龙门石窟  1993.9.5

 

    国家邮政局1993年9月5日发行《龙门石窟》特种邮票1套4枚,小型张1枚。

   (4-1)T     唐·奉先寺卢舍那大佛   20
   (4-2)T
     北魏·宾阳中洞释迦牟尼   30
   (4-3)T
     唐·奉先寺天王足踏药叉   50
   (4-4)T
     北魏·古阳洞左胁侍菩萨   100

    1993-13·(4-1)T图案选用了唐代营造的奉先寺主像卢舍那大佛头部特写像。奉先寺开凿于公元672年,南北宽约36米,东西进深约40米,既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的石龛,也是唐代雕塑艺术的代表作品

   1993-13·(4-2)T图案选用了北魏时期营造的宾阳中洞正面主像释迦牟尼头像。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做功德所营造的洞窟之一,开凿于公元500年,窟深9.8米,宽11. 1米, 高9.3米,呈马蹄形平面,穹窿形顶

   1993-13·(4-3)T图案选用了唐代营造的奉天寺天王全身立像。天王侍立释迦牟尼造像一侧,高10.5米

    1993-13·(4-4)T图案选用了北魏时期营造的古阳洞中左胁侍菩萨全身立像。古阳洞多为北魏王室、贵族发愿开凿之龛,是龙门石窟历史最久、保存造像最多的一个洞窟,高约11米,宽约6.9米,进深约13. 5米。 1993年9月5日,为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

   中国石窟艺术邮票

中国石窟艺术邮票

     1993-13
《龙门石窟(T)》特种邮票同时,又发行了这枚小型张。1993-13M·(小型张)图案选用了龙门石窟唐代营造的奉先寺雕像群体全景。

    小型张  唐·奉先寺

    龙门石窟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洛阳市南郊12.5公里处,龙门峡谷东西两崖的峭壁间。因为这里东、西两山对峙,伊水从中流过,看上去宛若门厥,所以又被称为“伊厥”,唐代以后,多称其为“龙门”。这里地处交通要冲,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文人墨客的观游胜地。又因为龙门石窟所在的岩体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所以古人选择此处开凿石窟。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是国家AAAAA级景区。200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洛阳市南郊12.5公里处,龙门峡谷东西两崖的峭壁间。因为这里东、西两山对峙,伊水从中流过,看上去宛若门厥,所以又被称为“伊厥”,唐代以后,多称其为“龙门”。这里地处交通要冲,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文人墨客的观游胜地。又因为龙门石窟所在的岩体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所以古人选择此处开凿石窟。

     龙门石窟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

     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时(公元471~477年),历经400余年才建成,迄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龙门石窟南北长约1公里,现存石窟1300多个,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佛像97000余尊。其中以宾阳中洞、奉先寺和古阳洞最具有代表性。

    龙门石窟与甘肃敦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位于河南洛阳市南13公里的伊河东西两岸。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其后继续营造长达一千多年。龙门石窟最具代表性的造像,分布于北魏凿刻的古阳洞、宾阳中洞和唐代建刻的奉先寺。这部分造像雕刻精细,气势宏伟,既是中国美术史上的奇观,也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和创造灵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1997--9麦积山石窟  1997.6.13

中国石窟艺术邮票

    国家邮政局1997年6月13日发行《麦积山石窟》特种邮票1套4枚。邮票图案:(6-1)T北魏佛与胁侍菩萨(6-2)T北魏胁侍菩萨与弟(6-3)T西魏女侍童(6-4)T西魏佛(6-5)T北周胁侍菩萨(6-6)T宋供养人 

古丝绸路上的麦积山石窟,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创始于东晋十六国的后秦时期距今已有1600年历史,石窟凿山而修,千崖万像,转崖为阁。自北魏时期就开凿达100多所,造像达万记。自后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都在麦积山有所建造。麦积山建窟后,经历了 12个朝代,遭受过八次大地震,六次水灾,到今还留存近200洞窟和八座北朝崖阁,大小造像7000多尊,石刻造像47尊,壁画1300余平方米,被中外学者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天水东南,因山高虽然只142米,但山的形状奇特,孤峰崛起,犹如麦垛,人们便称之为麦积山。据记载始凿于16国晚期的公元384年,石窟就开凿在麦积山的悬崖峭壁上,这在我国的石窟中是罕见的。

麦积山石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洞窟194个,其中有从4世纪到19世纪以来的历代泥塑、石雕7200余件,壁画1300多平方米。石质结构松散,不易精雕细镂,故以精美的泥塑著称于世,绝大部分是泥塑彩妆。麦积山石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

麦积山石窟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雕像大的高达15米多,小的仅20多厘米,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系统地反映了我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这里的泥塑大致可以分为突出墙面的高浮塑,完全离开墙面的圆塑,粘贴在墙面上的模制影塑和壁塑四类。其中数以千计的与真人大小相仿的圆塑,风格清新秀丽,极富生活情趣,被视为珍品。

     麦积山的塑像有两大明显的特点: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俗化的趋向。从塑像的体形和服饰看,也逐渐在摆脱外来艺术的影响,体现出汉民族的特点来。
     邮电部于1988年发行了《中国石窟艺术》普通邮票一套四枚,面值共37元,编号为普24组。

 

3.2002--13大足石刻  2002.6.18

中国石窟艺术邮票

     国家邮政局2002年6月18日发行《大足石刻》特种邮票1套4枚。邮票图案:4-1北山·日月观音(宋)、4-2北山·普贤菩萨(宋)、4-3宝顶山·华严三圣(宋)、4-4石门山·三皇洞造像(宋)。

这套邮票图案均选取宋代石刻造像,人物神情慈婉,风度优雅,为大足石刻的代表之作。

     第1图[日月观音]选自大足北山佛湾136号“转轮经藏窟”内右壁正中。经作者精心雕琢,人物造型严谨,嘴色、唇边、眉宇的神情刻画入微。观音通高2.37米,坐身高1.54米,宽0.5米.面庞丰腴适度,挺鼻小口,秀眉凤目,造像慈祥端庄.衣褶的疏密,繁简变化丰富。观音身有六臂,其上两臂分托日、月;后两臂各握斧、剑;下两臂分别作捧钵、持柳状。其左右两侧立有侍者,皆高1.33米,从雕塑中使人感受到优美的旋律和鲜明的节奏,以及尽善尽美的追求,它反映了宋代石窟造像的水平。

    第2图[普贤菩萨]选自大足北山佛湾136号“转轮经藏窟”内右壁自内向外第一组。坐身高1.10米,宽0.36米,底座高0.33米。头戴宝冠,缀饰璎珞,手执如意,端庄稳坐于大象背负的莲座之上。表情隽逸超尘,清秀文静,那俯视的目光,轻合的双唇,微收的嘴角,呈现出一种欲笑又忍、慈祥和蔼、感情内含的神志,显得温柔亲切又不失尊贵。与身前那尊怒目环视,强悍威武的象奴形成对比,静穆中显豪放之度。

    第3图[华严三圣]选自宝顶山大佛湾第5号龛内,是大佛湾唯一的一龛站像。居中的密宗始祖毗卢遮那佛螺髻褊衣,头顶上两道毫光绕龛顶,左手横于胸前,右手平伸;左为文殊,其左手掌中托七重宝塔,右手扶塔身;右为普贤,手捧金刚台。文殊、普贤均头戴天冠,上有卷草花饰。三像身高7米,身体微向前倾,眼向下凝望,满含着无限悲悯的眷情。塑像镂空到近似圆雕,立体感极强。在16米宽的龛背壁上又配刻千佛,即庄严肃穆,又把主像衬托得高大奇特。特别是普贤手托石塔近千斤,只靠袈裟支撑负重,历经千年而不坠,是雕刻家利用力学原理的成功杰作。

    第4图[三皇洞造像]选自大足石门山第10号三皇洞内。该洞高3.01米,宽3.9米,深7.8米。主像天皇居中,左为地皇,右为人皇,但邮票图案不是该洞的主像。洞内右壁已毁,左壁上刻28位天人,下层刻7尊立像,由里至外第一像为三头六臂神王;第二、三、四像皆头戴进贤冠,身着礼服,足蹬云头靴;第五像戴双翅折上幞头,双手捧圭;第六像足踏龟蛇者是真武大帝;第七像头戴展脚幞头,为天曹判官。据此可知,邮票图案人物应为第三像。

 

大足石刻(小型张)宝顶山·千手观音(宋)

中国石窟艺术邮票

    小型张[千手观音]选自宝顶山大佛湾南岩第8号龛,是我国石窟寺中最大的名副其实的千手观音摩崖造像。观音坐像高不足3米,但宽却达12.50米,其身后像孔雀开屏似的伸出1007只手,每只手的掌心中还有一只眼睛,分布在88平方米的石崖上。千手各执器物,或托宝塔,或握工具,或持乐器,或拿文房四宝,或捧瓜果禾黍等。其姿势或伸或屈,或正或侧,千变万化,瑰丽多姿,无一雷同。法相庄严,金壁辉煌,光彩照人,悦若天生,令人肃然起敬。此造像世所罕见,被誉为“手雕之绝”。

    大足石刻分布在距重庆市以西约120公里处的大足县境内,约有近80处5万余尊宗教石刻造像。是中国石窟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与云岗、龙门三足鼎立,齐名敦煌。

    大足石刻始创于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历经晚唐、五代,盛于两宋,绵延明清。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5处即北山(包括北塔)、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石刻也即“五山石刻”(世界遗产部分),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有4处即尖山子、舒成岩、妙高山石刻、千佛岩石刻,大足县文物保护单位有66处如西山、圣水寺、三教寺、青山院、老君庙、半边庙、七拱桥、普和寺、陈家岩石刻等。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是大足石刻中最具规模、最有价值、艺术最精美的石刻造像代表。

  大足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与云岗、龙门鼎足而三,齐名敦煌,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优秀代表。她集中国石窟艺术之大成,把中国石窟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她是一件伟大的艺术杰作,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发展有重要贡献,是石窟艺术生活化的典范,为中国佛教密宗史增添了新的一页,并且生动地反映了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正因如此,1999年12月1日大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4.2003--7  乐山大佛  2003.4.28

中国石窟艺术邮票

   
中国国家邮政局定于2003年4月28日发行《乐山大佛》特种邮票1套1枚(小型张),面值8元。

    乐山大佛位于四川凌云山西壁栖鸾峰之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高71米,建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

    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城东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之处的凌云山栖鸾峰西壁,依山临江开凿而成,一直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说法。大佛坐东向西,螺状发纹,面相端庄,通高71米,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石佛像。

    乐山大佛开凿于唐元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完工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佛像凿成之初建有13层的楼阁,四周峭壁上佛龛经变故事画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在没有现代科技手段和建筑设施的情况下,先人们仅靠简单工具就雕凿出如此巨大完美的石刻艺术品着实令人难以想象。大佛几经沧桑,在历朝历代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1956年,乐山大佛被列为首批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逐年培修,已基本恢复原貌。1996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5. 2006—8  云冈石窟  2006.4.13

  中国石窟艺术邮票

中国石窟艺术邮票

     国家邮政局于2006年4月13日发行《云冈石窟》特种邮票1套4枚,小型张1枚。详情如下:

   (4-1)T释迦牟尼佛(北魏)/(4-2)T供养菩萨(北魏)/

   (4-3)T供养菩萨(北魏)/(4-4)T胁侍菩萨(北魏)80分.

    小型张释迦牟尼佛(北魏)6元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云冈石窟佛教艺术按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

    早期石窟:即今第16~20窟,亦称为昙曜五窟。根据《魏书·释老志》(卷114)记载:“和平初,师贤卒。昙曜代之,更名沙门统。初,昙曜于复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值帝出,见于路,御马前衔曜衣,时人以为马识善人,帝后奉以师礼。昙曜白帝,於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文中记述的开窟五所,就是当时著名的高僧昙曜就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开凿了雄伟壮观的昙曜五窟,揭开了云冈石窟开凿的序幕。第16~20窟即帝王象征的昙曜五窟。平面为马蹄形,穹隆顶,外壁满雕千佛。主要造像为三世佛,佛像高大,面相丰圆,高鼻深目,双肩齐挺,显示出一种劲健、浑厚、质朴的造像作风。其雕刻技艺继承并发展了汉代的优秀传统,吸收并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罗、秣菟罗艺术的精华,创造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3] 

    中期石窟: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第11、12、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这一时期(471-494年),是北魏迁洛以前的孝文时期,是北魏最稳定、最兴盛的时期,云冈石窟是集中了全国的优秀人才,以其国力为保证,进而雕凿出更为繁华精美的云冈石窟大窟大像。到孝文帝迁都前,皇家经营的所有大窟大像均已完成,历时40余年。中期洞窟平面多呈方形或长方形,有的洞窟雕中心塔柱,或具前后室,壁面布局上下重层,左右分段,窟顶多有平棊藻井。造像题材内容多样化,突出了释迦、弥勒佛的地位,流行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出现了护法天神、伎乐天、供养人行列以及佛本行、本生、因缘和维摩诘故事等。佛像面相丰圆适中,特别是褒衣博带式的佛像盛行,出现了许多新的题材和造像组合,侧重于护法形象和各种装饰。中期石窟也是积极于改革创新的时期,掀起了佛教石窟艺术中国化的过程。这多种因素的综合,也就产生了所谓富丽堂皇的太和风格,主要特点是汉化趋势发展迅速,石窟艺术中国化在这一时期起步并完成,这个时期即云冈中期石窟,它所呈现的内容繁复、雕饰精美的雕刻艺术特点大异于早期石窟,雕刻造型追求工整华丽,从洞窟形制到雕刻内容和风格均有明显的汉化特征。

   晚期石窟:北魏迁都洛阳后(494年),云冈石窟大规模的开凿活动虽然停止了,但凿窟造像之风在中下层阶层蔓延起来,亲贵、中下层官吏以及邑人信众充分利用平城旧有的技艺在云冈开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这种小窟小龛的镌建一直延续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平城作为北都仍是北魏佛教要地。这时大窟减少,中、小型窟龛从东往西布满崖面。主要分布在第20窟以西,还包括第4窟、14窟、15窟和11窟以西崖面上的小龛,约有200余座中小型洞窟。洞窟大多以单窟形式出现,不再成组。造像题材多为释迦多宝或上为弥勒,下为释迦。佛像和菩萨面形消瘦、长颈、肩窄且下削,这种造像为北魏晚期推行“汉化”改革,出现的一种清新典雅“秀骨清像”的艺术形象,成为北魏后期佛教造像显著特点。这一特征和风格在龙门石窟北魏窟亦有表现,对中国石窟寺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3]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1988年8月10日至11月20日,我国曾发行一套4枚的《中国石窟艺术》普通邮票,其中第一枚“云冈石窟·北魏·大佛”就是“星曜五窟”的最末一洞、编号为第20窟的释迦牟尼坐像,高13.7米,因窟前立壁在辽代已塌毁,遂成露天大佛。大佛身着法衣,右袒通肩,深目高鼻,两耳垂肩,面容丰润,神情肃穆,是云冈石窟的代表作。

    云冈石窟是我国最负盛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位于山西大同西郊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东西长约1公里,以造像气魄雄伟、内容丰富多彩见长。其雕刻技艺继承并发展了秦汉时代的艺术传统,还深受印度犍陀罗佛教艺术的熏陶,雕工细腻,主题突出,对隋唐石窟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云冈石窟分东、中、西3部分,现存主要洞窟53个,造像5.1万余尊。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6. 普24《中国石窟艺术》普通邮票

中国石窟艺术邮票

中国石窟艺术邮票

   1988年8月10日起,我国陆续发行《中国石窟艺术》普通邮票,全套4枚,选取云冈、龙门、麦积山和大足四大石窟的代表性石雕造像绘入邮票。图案为“云冈石窟·北魏·大佛”、“龙门石窟·唐代·力士”、“麦积山石窟·西魏·菩萨”和“大足石刻·宋代·养鸡女”。这套邮票拉开了我国石窟艺术邮票发行的序幕。 

 

 

 

 

 

 

阅读(463) 收藏(0)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