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人家的房子-豫园

标签:
上海豫园城隍庙上海老街 |
因嗓子疼的很,一早就导航了一上医院,看了一下。看医生总是没法看钱大小的。还特别查了一下是不是甲流。虽然觉得应不会是,医生也不用经验判段,检查判段

这一条条是上海老街,估计也是跟豫园一样要保存。
我到达时,他们在一个旗袍店热水朝天的试衣服,老少的都要买一件。
城隍庙:城隍神,是城市的保护神,"城",就是城池;"隍"是干涸的护城河,"城"和"隍"都是保护城市安全的军事设施,为"长江三大庙"之一,城隍庙传说系三国时吴主孙皓所建,明永乐年间,改建为城隍庙。前殿祭祀金山神汉大将军博陆侯霍光神主,正殿供诰封四品显佑伯城隍神明待制秦裕伯御史,后殿乃寝宫。现门前存有1535年所建的牌坊,戏台为1865年建。古代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只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城隍庙就向叔和YEYE 进去看了一下。
豫园是江南古典园林,始建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占地三十余亩。
园内有江南三大名石之称的玉玲珑、1853年小刀会起义的指挥所点春堂,园侧有城隍庙及商店街等游客景点。
豫园在1961年开始对公众开放,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进门很简单 ,没有乌镇的那个气派。
进门进去不感觉是个大宅园,进去就是一个走廊式的,进进去才能看这个照片背景,就让人感叹了,不是简单 的花园。
查了一下这个走廊
银杏
银杏树高达21米,枝叶茂密,相传为建园时园主人手植,已四百多年
银杏树高达21米,枝叶茂密,相传为建园时园主人手植,已四百多年
银杏应在进门处,当时没太注意。

鱼乐榭
鱼乐榭周围古木参天,凭栏可观池中游鱼。榭前小溪上的隔水花墙体现了江南园林小中见大的特点。小溪长仅数丈,花墙把小溪隔而为二,墙上开设漏窗和半圆洞门。从鱼乐榭旁有一株已度过三百多个春秋的紫藤,每年初春时节,枝条上绽满白色的小花

豫园原是明代的一座私人园林,始建于明代,截止2015年已有四百余年历史。
园主人四川布政使潘允端从1559年(明嘉靖己未年)起,在潘家住宅世春堂西面的几畦菜田上建造园林。经过二十余年的苦心经营,建成了豫园。"豫"有"平安"、"安泰"之意,取名"豫园",有"豫悦老亲"的意思。
豫园当时占地七十余亩,由明代造园名家张南阳设计,并亲自参与施工。古人称赞豫园"奇秀甲于东南","东南名园冠"。
潘允端晚年家道中落。1601年(明万历二十九年)潘允端去世,潘氏家庭日趋衰微,无力承担园林修缮和管理所需的巨大开支。明朝末年,豫园为张肇林所得。其后至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为不使这一名胜湮没,当地的一些富商士绅聚款购下豫园,并花了二十多年时间,重建楼台,增筑山石。因当时城隍庙东已有东园,即今内园,豫园地稍偏西,遂改名为西园。
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外国侵略者入侵上海,英国军队强占豫园,大肆蹂躏。
清咸丰三年(1853年),上海小刀会响应太平天国革命,在上海发动起义。起义失败后,清兵在城内烧杀抢掠,豫园被严重破坏,点春堂、香雪堂、桂花厅、得月楼等建筑都被付之一炬。
豫园(2018)1860年(清咸丰十年),太平军进军上海,满清政府勾结英法侵略军,把城隍庙和豫园作为驻扎外兵场所,在园中掘石填池,造起西式兵房,园景面目全非。
清光绪初年(1875年)后,整个园林被上海豆米业、糖业、布业等二十余个工商行业所划分,建为公所。至解放前夕,豫园亭台破旧,假山倾坍,池水干涸,树木枯萎,旧有园景日见湮灭。
1956年起,豫园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历时五年,于1961年9月对外开放。[1]
1959年,豫园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豫园开始对公众开放。
1982年2月,豫园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个历害了,没有半导体这些电子产品,利用声波原理
我们应没有绕完,并且没有地图讲解,其实没看出来名堂,要找个导游讲一下。
假山应是古时候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利用石头各种堆,各种造型。


豫园园内有穗堂、铁狮子、快楼、得月楼、玉玲珑、积玉水廊、听涛阁、涵碧楼、内园静观大厅、古戏台等亭台楼阁以及假山、池塘等四十余处古代建筑。三穗堂位于豫园正门处,清乾隆二十五年建。原为乐寿堂,清初曾被征为上海县衙办公之地,改建西园时重筑为三穗堂

这个后面这些石头生的好
查了下,我们只看了一半的内容。里面分好几个园区景区。



景区出来的街面也全都这种老房子装饰


积玉水廊
玉水廊南连会景楼,北达涵碧楼,因廊旁一石"积玉峰"而得名。廊长达百米,是江南古典园林中最长的一条水廊,漫步廊中古树苍翠欲滴,池中红鱼游动,亭榭流光溢彩

景区出来的街面也全都这种老房子装饰
吃的就超有贵了。
在街上找了台街,填了个肚子
买了粉和面什么的,还只是填了个底。花了好几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