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糖尿病人越来越多,治疗也五花八门,很可惜,有相当多的人治疗不正规,因此治疗的预后也不好。怎样治疗才算正规呢?
我认为主要能使病人长期受益,也就是预后要好,要能长寿,而且生活质量要高。这一方面要早发现、早治疗,而且治疗方法要正确,要有科学根据,而不是道听途说,
或听信广告,不能着眼于目前不打针、便宜、简单,而是着眼于防止长期的并发症。目前的共识是尽早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及血脂异常,对超重者降轻体重。以下是美国和欧洲对血糖控制的看法,很值得我们参考。
美国及欧洲糖尿病学会(ADA和EASD)根据最新的循证医学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个共识,值得我们重视和参考。
ADA和EASD达成的一致共识
首先是血糖控制的目标。目前主要不着眼于当时血糖水平的血糖检测,而是着眼于反映近二三月血糖水平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此前,ADA将理想控制目标定为糖化血红蛋白(HbA1c)<7%,但对于条件允许的患者,建议在没有明显低血糖的情况下,尽可能使HbA1c接近正常水平(<6%)。EASD和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则定为HbA1c<6.5%。在本次共识中,ADA和EASD达成一致意见,将HbA1c≥7%作为2型糖尿病启动治疗或调整方案的判断标准。只要血糖不达标(即HbA1c
>7%)就应该开始治疗或改进方案,而不能等待或姑息。
现有的2型糖尿病治疗措施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磺脲类、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α糖苷酶抑制剂、格列奈类、肠促胰岛素类和胰淀粉样多肽类似物。然而,在本共识内推荐的措施未包括后4类药物,原因是临床资料少和(或)费用相对高等。
虽然此共识以HbA1c为目标,但开始时每天观察病情还是要靠用袖珍血糖仪自测血糖。用胰岛素者要多测,用易发生低血糖的药物如磺脲类也要多测。
具体治疗三步走
第一步:
改善生活方式及使用二甲双胍。
改善生活方式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也是效价比最好的。它主要是增加体力活动及减少饮食热卡,同时减少饱和脂肪量,使超重或肥胖的体重减下来。如果是明显肥胖患者,减重对降血糖的效果此时最明显。如果改善了生活方式后HbA1c能够<7%,此时就可能不用药。如果血糖不能达标,
则应加用二甲双胍。由于糖尿病病情的逐步发展,到后来绝大多数患者都要用药。共识提出此时用二甲双胍,先用0.5克,一日一次或二次。约一周后如无不良反应,增至每日0.85~1克。如有不良反应则减量或以后再增加。最大量常为0.85克,一日两次。如用长效制剂,也可一日一次。
第二步:
经以上处理HbA1c仍达不到<7%,则应联合用药。此时加药可选胰岛素或磺脲类或格列酮类药物三者之一。如HbA1c>8.5%或有症状,则最好加基础胰岛素,其降血糖效果最好。否则用磺脲类较便宜,但注意易发生低血糖。如果经济条件好,则可加格列酮类药物,格列酮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且很少低血糖,但要小心水潴留及体重增加。
第三步:
进一步调整。如仍不能使HbA1c<7%,则应再加用胰岛素,或已用基础胰岛素者此时改为强化胰岛素(增加剂量及注射次数)。如HbA1c接近目标(如小于8%),则可加另一类口服降糖药。联合用药的原则是应用作用不同的药物以取得最好的协同作用。如胰岛素加二甲双胍、胰岛素加格列酮类药物、格列酮类药加二甲双胍等。当然以上治疗方案,都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
总之,正规治疗三步走主要是强调要使血糖尽快降到接近正常,这样可以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当然,前提是对糖尿病尽早发现,尽早诊断,尽早治疗。如果到晚期才发现,往往很难再改善预后。本文的重点是:①达到并控制在正常血糖目标内;②开始治疗时用改善生活方式及二甲双胍;③如未达标则迅速加药或转用新方案;④未达标者应尽早应用胰岛素。
我国目前情况与本共识稍有不同。对血糖达标还没有如此重视,并未积极根据血糖调整用药,测血糖不太经常,测糖化血红蛋白者更少。而且因为经济关系,应用价廉的磺脲类还为数不少,对胰岛素的应用还有误解,用得还不够普遍。这些都还有待于我们做好宣传教育,
重视血糖要达标,这样才能改善预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