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讨论:李宁、美邦、上海莱士、苏宁
(2009-05-14 09:24:45)
标签:
股票 |
分类: 精彩跟贴精华 |
终于等到李宁啦!这里讨论和回帖大多都是关注A股的,对于我这种关注B股和港股的人来说,总是很遗憾,没有志同道合的人。所以今天也是我第一次回帖,超级支持Laoba1。不过一直有个问题想问问Laoba1,相对于b股和港股来说,A股的估值仍然不可理解,对于一个价值投资者来说,b股和港股无疑是一个更加吸引,更加肥沃的土壤。与其在a股找到一个好品种,但要被迫在30x的市盈率买,为什么不在港股以10x的市盈率买呢?
李宁是我在港股长期追踪的股票之一,其资产回报率高于国内竞争者,负债比率很低,所以股东回报率自然也相当吸引,这当然是归功于其较高的毛利。当然市场也充分反映了其品牌价值和行业壁垒,李宁的估值对于安踏来说一直高出许多。长远来看,如果在体育用品方面,能有在大陆市场战胜国外知名品牌的本土公司,李宁必定是少数的候选者之一。但能否做到这一点,就见仁见智。我经常会去体育专柜转转,发现李宁和nike,adidas的产品差距仍然是巨大的,对于年轻人来说,吸引力不大。所以说“随着人民收入的增加和高度城镇化的到来,体育用品行业的需求空间巨大,李宁是服装类企业不可多得的优良品种”,我要打上半个问号。也许有些人会从安踏转到李宁,但肯定也有人会从李宁转到Nike。在香港这种国际都市,我也观察过,发现年轻人的口味和国内略有不同,国内的年轻人可能会穿NBA式的专业波鞋,而香港的年轻人更加倾向于休闲,轻巧,舒适的波鞋。从这点看,李宁和Nike的差距更加巨大。所以随着国内的发展,本土品牌在体育用品上能否战胜国际品牌,而享受楼主所说的发展成果,需要密切关注。个人觉得包括百丽,汇源,还有已经战胜国外品牌的阿里巴巴,伊利,蒙牛(如果能熬过信心危机),这些公司的确定性会更好。
还有一点就是,体育品牌和其他消费品牌不一样的是,当大家消费力降低的时候,譬如现在,盈利受到的打击会更大。这个常识大家都懂,你没钱的时候,鞋子可以多穿2年,因为耐用,质量越好越耐用。
1
2
3
4
荒唐梦:
关注这个博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在各位面前感觉自己要学的还很多。
这篇博谈的话题我比较了解,这里我说一下负面的东西,李宁的销售模式应该有点问题,重视一级代理商,基本忽略二三级经销商,二三级经销商由一级代理商去管理,这里面就出现对二三级经销商的盘剥,二三级代理的利润就很少了。产品的定位问题,价格介于世界知名品牌和国内其它品牌之间,这也是把双刃剑,成了夹心饼干,面对两者的压力恐怕市场会被逐步挤压。做运动品牌的基本都知道做李宁的利润还不如做国内的二线品牌,这对于李宁的成长恐怕是个大问题。
美邦的营销模式确实不错,也就是轻资产型企业,但它没有任何让企业可以保持优势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模式有两个方面需要不出问题,最重要的当然是设计,其次是对产品质量的把关,这两个方面不搞好,恐怕一夜之间就会从天上掉到地上。如果加盟商订的货无法卖出去,下次订货自然就少了,就算已经收了货款,也只是当时风光,潜在的危机随时会出现。成长性方面也是一个问题,新出的都市系列销售并不理想,这方面恐怕不能抱太大希望。而休闲系列要想在现在的基础上有大的发展也很困难,这个发展一方面是增加门店,但以美邦现在拥有的店铺数再发展全国已经没有那么多的地方了。另一方面是扩大单店面积,这方面在前几年已经做了,而且单店面积也不可能无限地扩大,这也受当地人口、消费水平的制约,一旦不顾当地实际情况盲目扩张,使加盟商无利可图,必然带来严重后果。
总之,服装行业是一个竞争太激烈的行业,从中我看不到任何国内品牌的护城河。
对上海莱士的几点看法:
1
2
3
4
5
一句话:享受高价格,但原料太有限,关注莱士,就要关注其浆站采浆增幅,能否有突破性的措施迅速提升。
如是:
医保,价格,人性化服务,技术是医院经营的基本,虽然专业化,差异化战略是私营医院经营的老路。但与国有综合医院的竞争中没什么优势可言,若综合医院解决不了的疾病估计去那里也没戏。若再没有医保,还要交税,医院经营会很吃力。如果定位中高层消费者则注定是下策。至于技术,最重要也是最不重要的,因为病人根本不懂,许多病从科学的角度治疗会增加病人的心理负担,病人只要治表就好,要立杆见影的效果。私营医院人才流动性大没别的是效益和发展空间问题。再说玩技术私营也玩不起,口腔疾病还谈不上什么技术。国营医院垄断了人力物力政策资源,私营的搞个边角料还行。
步步高就是你家门前的小超市,谈发展是扯淡。
渔夫:
苏宁的困惑与瓶颈:它的开店成本与开店速度的矛盾;开店数量与管理能力的矛盾;电器产品的低毛利与资金成本的矛盾;苏宁能否获得新的增长点,不是看它开拓农村市场能否成功,而是看它能否将消费类电子产品做大做强。苏宁最大的问题是创新性不够,缺乏创新的零售业必然会被市场淘汰,世界零售业的发展史就是新业态淘汰旧业态的历史,连锁电器零售专业店在国外这几年面临极大的生存挑战,对未来的发展方向面临困惑,大型连锁超市正在抢夺它的市场份额,80后与90后是完全不同的消费群,他们决定了零售业的未来。10年后电器主要在专业店卖还是在大卖场卖?缺乏创新就会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