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网友跟帖精华(二十二)
(2008-08-22 09:39:58)
标签:
股票 |
分类: 精彩跟贴精华 |
日前与零售行业研究员谈论零售行业,争论中发现几个担忧:一,随着房产市场的降温,苏宁电器的快速扩张的“红旗还能打多久?”;二,看到一个报告说淘宝网的“3C”产品今年以来的销售量竟然已经达到了180多亿,不知这个数据准确与否,如果是真的,那么十分“可怕”——苏宁07年的销售量也只有400亿。三,从购物体验上看,彩电、冰箱之类的“大件”的确是苏宁国美之类的大卖场有优势,但对于手机、MP3、MP4之类的“3C”产品而言,网上购物似乎更有优势——年轻人早已离不开网络,逛商场的快乐恐怕已经让位于浏览网页。更何况,淘宝网(以及其他购物网)已经建立与银行的联系(“支付宝”),解决了支付安全这个核心问题,而且,网上购物的“3C”产品,其单位价值远远高于普通的家用电器!
思行
同意LAOBA1兄的分析,如果客观的理性的去看,的确现阶段许多个股仍处高估状态,PE的确不是最好的衡量指标,但又有谁能告诉我,什么才是判断市场高估和合理的最好指标呢?恐怕没人能回答,即使巴菲特也不能。
陶博士于2008-05-12
在均值附近的PE,如果处于牛市中,则属于低估状态。
在均值附近的PE,如果处于熊市中,则属于高估状态。”
陶兄得出的这个市盈率变化规律,是在总结市场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基于对人性的深刻把握而得出的市场真谛!值得认真学习!但对文中的”牛市和熊市“之说愚以为不如改为”上升单鞭市和下跌单鞭市”来得更为直观和贴切些。
laoba1兄,历来看空都是会遭到人们反对的,因为大家心中都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期待,尤其是目前重仓位者。我对目前的股市估值也有强烈的同感,无论从PE还是PB都比05年998点时高出不少,尤其中国目前面临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许多企业的盈利能力已到了历史拐点,未来的几年,可能会出现股价越低,PE反而逐渐升高的态势,真正的价值投资者是应该具备良好的耐心,等待最好的投资时机。当然,如果手中持有的是优质企业的股票,也可以用时间来抚平短期的波动。
新浪网友
一味看PE有何用?
一个好企业,暂时出现困境,但其核心竞争力不变的情况下,其PE是狂高的,这时可能是极佳的投资机会.
1932年如果你用PE来看美国股市,那么绝对仍是“高估”的,因为当时的PE相比崩盘前的1929年差不多(原因是大萧条期公司业绩都很差),但是你不投资,你可能就要错过历史性的大底机会.
如果相信中国的经济以后是GOOD的话,分仓买,是不是更好的选择.
出现2005年那样的情况是极端情况,那么该追加买入.
2005年和现在经济基本面根本不同.
2005年经济很好,现在经济暂时出现困难.其PE更本不具可比性.2个东西的前提都不一样,有可比性
吗?我很怀疑!
Laoba1
美国当时绝对股价很低,但业绩很糟,因此出现高PE的情况。只要企业盈利从底部快速上升,PE很快就能降下来。中国现在正好相反,绝对股价很高,业绩也还处于高峰期,未来盈利往下走,PE会快速上升。
秋天童话
老巴,我一直有一个问题困扰想跟你讨论,是关于我们普通证卷投资者考察上市公司财务状况中,关于净利润增长率和ROE我们最看重哪条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对于财富放大接近30倍的二级市场投资者来说,净利润增长率往往更加代表了在同价股权的情况下每股收益的提高,从而降低该股的PE,而PE的降低是股价上升的主要动力,例如净利润增长了100%,则PE自然降低了一半,由原来的30倍自然变成了15倍,15倍的PE会被市场挖掘从而推动股价上升。
而ROE则代表企业的盈利能力而非增长扩张能力,假如我们投资的是价值一块钱的原始股,那么无疑ROE是唯一最重要的考察数据,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投资的是二级市场,二级市场ROE虽然很高,但未必代表PE会随之降低,那么股价上升的动力来自哪里??ROE的增加和PE的降低没有净利润增长率和PE降低有那么必然的因果关系!~
也许我的看法不太成熟,但二级市场长期持有和一级市场长期持有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不错,巴非特也是最看重ROE这个指标的,但问题是,巴非特很多的企业拿了很多年,他的每股成本甚至已经减低至原始股或者之下,那么高ROE他每年的现金分红都足以战胜指数的上涨,而我们在二级市场购买的PE高达30的股权可以同样用巴非特的思想去指导操作吗??
Laoba1
无论是二级市场还是一级市场,ROE表达的都是企业利用同样的资本盈利的能力。股东同样的投入赚取更多的钱,当然会选择这样的企业。另一角度看,对于不是持续高分红的企业,只要ROE保持较高一个的不变数值(并不需要持续提高),事实上已经意味着净利润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其中的数学逻辑很简单,就不解释了)。
ROE更好地综合反映了企业的营运绩效。
净利润增长仅仅体现了利润增减的绝对量,并不能体现企业的经营质量。增长率高有可能是基数低,有可能是融资再投入或其他非营运原因造成。
从投资实践的角度看,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市场长期运行形成的价值中枢(市盈率区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从A股市场近二十年的历史看,其平均静态市盈率主要运行在20-40倍之间。市盈率回落至20倍以下,往往意味着底部的到来和新行情的孕育。市盈率上升到40倍以上则进入高估区域,市盈率上升到60倍左右则意味着市场已近疯狂、头部的到来和熊市的孕育。
经过近半年的下跌,A股的市盈率再次回落到20倍左右,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底部的到来和大行情的孕育呢?未必。因为,全流通、国际化和市场化这三个因素将把A股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1.全流通。A股市场是计划经济时代“大胆尝试”的产物,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大部分股票是不流通的。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安排,影响了市场的供求关系,人为地抬高了市场的整体估值。2005年的千点大底实际上隐含了股改对价的预期,现在股改盛宴吃完了,单还是要埋的。随着限售股的解禁,A股即将进入全流通时代。尽管全流通并不影响单个企业的经营和内在价值,但却改变了市场整体的供求状况和博弈主体,从而也将改变市场运行的轨迹。至于会怎么改,或许只有走出来了才知道。
2.国际化。这几年,QFII请进来、QDII走出去、A+H发行,国际化的脚步声渐行渐近。接下去的几年,人民币资本项下的可自由兑换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中国资本市场封闭的闸门即将打开,A股市场的估值也必将与国际接轨。国际市场(包括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的市盈率一般在10-20倍之间,A股恐怕也不能例外。
3.市场化。以前,我们用行政的手段调控IPO和再融资,人为地抬高市场的整体估值,片面地强调了市场的融资功能,却忽视了市场的投资功能,是以牺牲投资者的长远利益为代价的,也是不利于市场的成熟和发展的。所幸的是,我们渐渐地看到了监管层的市场化倾向,尽管有阻力,相信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而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将日趋完善,市场的估值也必将更加接近真实。
不经意又翻到LAOBA1的博客。
看了上面的这个回帖“从纯投资的角度看。。。。。。”,感觉忍不住又想讨论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1、存在就是合理的吗?我觉得这个命题是一个伪命题,存在常常是不合理的,甚至从发展过程的角度看,任何存在都只是一个过程。说回投资,市场的对错常常不在价值投资者考虑的范围内,以什么为导向恰是两类投资者的根本区别。再说细一点,市场上PE在20-60倍都出现过,但是这不说明20-60倍都是合理的。比如,我举我本职行业的一个例子,我用常规的方法设计了一栋6级设防的房子并居住在里面,如果预报要发生7级地震,我肯定要跑出来避难,即使这栋房子经历8级也没有损伤。至于房子为什么不倒塌,可能是地基原因,也可能是当时安全系数取值过大,还有可能一些科学上还未发现的道理,但这些都不重要,至少人(比如本金)是安全的。
2、所谓的“估值与国际接轨”更是一个伪命题,这是一个不存在、进而无需考虑的命题。一个企业价值只有一个,中外人等如果都用一些恰当的方法估值,结果都是比较接近的(至少分布范围是比较狭窄的),从以内在价值为导向的价值投资者角度说,估值早就国际接轨了(巴菲特方法就是引进来的)。市盈率是一种过于粗糙、甚至经常发生错误的简易估值方法,如果由内在价值换算到PE,由于中国优质企业预计还有一段较长时间的快速发展历程,PE应该高于国外成熟市场。
1.2005年1000点时还有股改含权的因素,实际估值更低。
2.PB不适于评估个股,但用于评估市场的整体估值还是有参考价值的,目前的PB仍远高于2005年。
3.从6000点到3000点是理性回归,不是非理性下跌。我不知道市场短期会涨还是会跌,我只知道现在的市场并不便宜。
4.仅仅从现象上看,看看认股权证、看看奥运概念、看看垃圾股、看看測市博客的人气、看看IPO的市盈率和首日涨幅,你甚至怀疑这是不是熊市?!
05年的时候,不曾见到有这么的“价值投资者”在网上露面。为什么三年后会忽然间多了这么多价值投资者呢?第一个可能是,05年之前A股的价值投资者还在孤独地摸索,而未有在网上公开交流之外;第二个可能(亦是最可能原因)是,这些价值投资者都是在这三年间成长起来的。在牛市中成长的价值投资者,以及在牛市中形成的价值投资策略,可能是有缺陷的。漫无边际的企盼和乐观态度,过度地谈十年成长、长期成长……。当我们更了解历史,更了解人性,更了解市场的非理性之后,我们才能间接在补上这一课。所以对于经历过完整牛熊周期的价值投资者,例如laoba1,我们应给予十分的尊重。从博主这里学到知识就拿走,意见不合就贬人、讥笑人,这不是价值投资人应有的品质啊。
laoba1该文的发布引起非常多朋友的反对意见,可能就是“优质公司”PE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吧。“仍有那么多投资朋友坚决看多,真让人怀疑现在是不是熊市”:)
我目前的总体看法是:要持,肯定没问题。要买,想清楚了再买。想清楚了,逐步介入。别一下全砸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