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实习医生崇洋媚外查房病房故事杂谈 |
分类: 医院故事和健康演义 |
下午有一个和睦家的老外来我们科查房,领导要求主管大夫用英文汇报病历。虽然偶也很想趁这次机会好好练一练、show一show英文,可惜没有查我的病人——真是遗憾。
查房时病房里人山人海,留领导说:“估计大家都是冲着老外去的吧!”事实也是如此。多多少少,国人还是比较有点崇洋的意味——就一个老外,所有的病例摘要和PPT都写成了英文,其余40个中国大夫不知道能听懂多少。虽说协和自诩自己英文水准较高,但是许多低年资大夫、进修大夫,英文估计还是听得云里雾里的。讨论的时候,因为语言的限制,大部分大夫也都没怎么参与讨论。
看病人的时候,我站在这个老外的旁边。他戴上听诊器,轻轻弯下腰,将听诊头贴在病人胸壁上,然后附在病人耳边,轻轻说道:“深呼吸……”检查完后,他轻轻得对病人说:“谢谢。”听到老外那标准的普通话,我在刹那间十分震撼——震撼我的,不是他说得非常地道普通话,而是他入乡随俗透露出的对病人的尊重。
的确如此,我们去了美国,我们得讲英语;为什么老美来到中国就不能讲中文呢?中国多多少少还是有些缺乏实力和自信,而中国人大部分还是有些崇洋——有一个老外,就能够转变所有人的注意力,改变所有人的说话方式。当然,说英语可能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希望自己练练口语,其最终目的还不是说明对于英语的崇拜?
其实,我也是有这种心理的——要不,我怎么会在文初想着趁这次机会好好练一练、show一show英文?
想起上次犹豫要不要去哈佛做毕设课题的事情——许多人建议我去,他们觉得国人多多少少都是有些崇洋媚外的,去哈佛转一圈回来,即使没有学到任何东西,即使不如在国内,但是这种履历本身就是一种资本。
我不得不同意他们的观点。因为事实如此。虽然认同,可是我觉得国外并不是什么都比国内强——例如临产医疗的水平,国外就不一定比得上国内。我还是想当一个医生。
经过今天的事情,我觉得我一直犹豫不决,不知道要不要去哈佛,就是我自己的心里还是一样有些崇洋。于是,我回来后给哈佛的教授写了一封信,正式拒绝了他的offer——我告诉他,我有自己的职业规划(career
planning),我希望当一个好医生,所以我决定留在国内。
邮件发送出去,心里松了一口气。
前一篇:我在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