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自治旗和嘎仙洞
2023-08-26 19:33:28
标签: 鄂伦春自治旗 嘎仙洞 拓跋鲜卑 北魏
鄂伦春自治旗和嘎仙洞
时间:2023年7月31日
地点: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嘎仙洞
昨晚住在了加格达奇火车站附近。早上,夫人建议到三十公里外的阿里河镇,即鄂伦春自治旗所在地,去参观鄂伦春民族博物馆和嘎仙洞。看来她是提前做了不少功课,早已胸有成竹。
鄂伦春自治旗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阿里河镇建设在平原上,西北侧有小山围绕,城镇面积不大。
可惜的是,赶上了周一,鄂伦春民族博物馆闭馆,我们只好悻悻的离开。城镇西北有一处鄂伦春乌力嫩度假村,民族特色的客房很有特点,我们都可惜昨天没有住在这里。
闭馆中的鄂伦春民族博物馆
鄂伦春度假村招牌
特色客房
鄂伦春自治旗城市面貌
鄂伦春猎神
去参观拓跋鲜卑历史文化园,其中的嘎仙洞真是让我出乎意料,即震撼又长知识,觉得不虚此行。
嘎仙洞在城镇西北七公里
仿嘎仙洞的景区大门
游客中心
木屋墙壁
文化园区很大,去嘎仙洞,先要坐一段电瓶车,之后需要走过几百米长的石板路,才能到达。石板路古色古香,两侧石质旳栏板上雕刻着蛇、兽、飞天、人物等浮雕,精美且古朴。我本以为这些都是古迹,后来才知道,这都是1988年以后修建的,是现代工匠根据历史学家提供的素材,结合北魏的壁画进行创作的。但我觉得还是很成功的,它生动地反映了拓跋鲜卑在此生产、生活,之后,从大兴安岭祖庭走出,发展壮大的历程,使观感更加生动、鲜活了。
一条如长蛇般的山岭,嘎仙洞在西北头。
1988年修建的数百米石板路,颇具古色。
路边壁画
嘎仙洞位于一座形似长蛇的山岭的北段,坐落在高达百米的花岗岩峭壁上,洞口略呈三角形,高近15米,宽约二、三十米,洞深一百多米。洞内宽敞宏伟,阔如大厅,总面积2000多平方米,可容纳数千人,是一处天然洞穴。
北魏祭祀祝文(复制件)
没明白这些雕像的出处,我觉得有点类似新疆的草原石人,不知它们有没有渊源;或者就是草原民族的共同特色?
嘎仙洞所以出名,是源于1980年7月30日米文平先生在嘎仙洞发现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公元443年派遣大臣李敞祭祀祖先时刊刻于石壁上的祝文,从而证实了嘎仙洞遗址是拓跋鲜卑民族的发祥地,国务院于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嘎仙洞面向西南,居高下望,眼前一带平川,草木丰盛,溪水潺潺,是居住和生活的理想场所。
嘎仙洞下的湿地景象
可惜的是,因为是周一,文化园内的拓跋鲜卑历史博物馆也在闭馆中,不能进一步的了解拓跋鲜卑的历史。
后记:
摘录一:
公元4世纪,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三月,乌洛侯国遣使朝贡,由大兴安岭以东嫩江之畔来到代京大同,“称其国西北有国家先帝旧墟,石室南北九十步,东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室有神灵,民多祈请”(见《魏书·乌洛侯传》)。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闻之甚喜,即派遣谒者仆射库六官,中书侍郎李敞等人跋山涉水来到先祖石室旧墟—嘎仙洞,于当年七月廿五日,以最高祭祀礼仪置马牛羊三牲为供,举行祭天祭祖典礼。然后,刊刻祝文于洞内石壁之上并于洞外立桦木返京。
摘录二
《融合之路——拓跋鲜卑迁徙与发展历程》
拓跋鲜卑为鲜卑中的一支,属东胡族系。约公元前1世纪时拓跋鲜卑先民从茫茫大兴安岭走出,向水草肥美、地域辽阔的大泽(今呼伦湖)进发。之后继续向西南迁徙,居阴山地区,肇建代魏于盛乐,播下心向华夏、渴望交融的种子。
此后鲜卑人更以前所未有的豪气,建都平城,成为被纳入正史序列、第一个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迁都洛阳后,根植于邙山洛水间的拓跋鲜卑,通过易汉服、讲汉语、胡汉通婚等诸多举措,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融汇起来,为隋唐的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基础。他们所遗留下的诸多文物典章,至今为世人所瞩目;他们维护的丝绸之路,使东西方文化汇聚交融于此,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贡献了力量。
附录两张图片,去年在大同博物馆拍摄的,北魏车马图和出行仪仗图
鄂伦春自治旗和嘎仙洞
鄂伦春自治旗和嘎仙洞
时间:2023年7月31日
地点: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嘎仙洞
昨晚住在了加格达奇火车站附近。早上,夫人建议到三十公里外的阿里河镇,即鄂伦春自治旗所在地,去参观鄂伦春民族博物馆和嘎仙洞。看来她是提前做了不少功课,早已胸有成竹。
鄂伦春自治旗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阿里河镇建设在平原上,西北侧有小山围绕,城镇面积不大。
可惜的是,赶上了周一,鄂伦春民族博物馆闭馆,我们只好悻悻的离开。城镇西北有一处鄂伦春乌力嫩度假村,民族特色的客房很有特点,我们都可惜昨天没有住在这里。
去参观拓跋鲜卑历史文化园,其中的嘎仙洞真是让我出乎意料,即震撼又长知识,觉得不虚此行。
文化园区很大,去嘎仙洞,先要坐一段电瓶车,之后需要走过几百米长的石板路,才能到达。石板路古色古香,两侧石质旳栏板上雕刻着蛇、兽、飞天、人物等浮雕,精美且古朴。我本以为这些都是古迹,后来才知道,这都是1988年以后修建的,是现代工匠根据历史学家提供的素材,结合北魏的壁画进行创作的。但我觉得还是很成功的,它生动地反映了拓跋鲜卑在此生产、生活,之后,从大兴安岭祖庭走出,发展壮大的历程,使观感更加生动、鲜活了。
嘎仙洞位于一座形似长蛇的山岭的北段,坐落在高达百米的花岗岩峭壁上,洞口略呈三角形,高近15米,宽约二、三十米,洞深一百多米。洞内宽敞宏伟,阔如大厅,总面积2000多平方米,可容纳数千人,是一处天然洞穴。
嘎仙洞所以出名,是源于1980年7月30日米文平先生在嘎仙洞发现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公元443年派遣大臣李敞祭祀祖先时刊刻于石壁上的祝文,从而证实了嘎仙洞遗址是拓跋鲜卑民族的发祥地,国务院于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嘎仙洞面向西南,居高下望,眼前一带平川,草木丰盛,溪水潺潺,是居住和生活的理想场所。
可惜的是,因为是周一,文化园内的拓跋鲜卑历史博物馆也在闭馆中,不能进一步的了解拓跋鲜卑的历史。
后记:
摘录一:
公元4世纪,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三月,乌洛侯国遣使朝贡,由大兴安岭以东嫩江之畔来到代京大同,“称其国西北有国家先帝旧墟,石室南北九十步,东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室有神灵,民多祈请”(见《魏书·乌洛侯传》)。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闻之甚喜,即派遣谒者仆射库六官,中书侍郎李敞等人跋山涉水来到先祖石室旧墟—嘎仙洞,于当年七月廿五日,以最高祭祀礼仪置马牛羊三牲为供,举行祭天祭祖典礼。然后,刊刻祝文于洞内石壁之上并于洞外立桦木返京。
摘录二
《融合之路——拓跋鲜卑迁徙与发展历程》
拓跋鲜卑为鲜卑中的一支,属东胡族系。约公元前1世纪时拓跋鲜卑先民从茫茫大兴安岭走出,向水草肥美、地域辽阔的大泽(今呼伦湖)进发。之后继续向西南迁徙,居阴山地区,肇建代魏于盛乐,播下心向华夏、渴望交融的种子。
此后鲜卑人更以前所未有的豪气,建都平城,成为被纳入正史序列、第一个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迁都洛阳后,根植于邙山洛水间的拓跋鲜卑,通过易汉服、讲汉语、胡汉通婚等诸多举措,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融汇起来,为隋唐的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基础。他们所遗留下的诸多文物典章,至今为世人所瞩目;他们维护的丝绸之路,使东西方文化汇聚交融于此,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贡献了力量。
附录两张图片,去年在大同博物馆拍摄的,北魏车马图和出行仪仗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