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胡立新居士谈佛法——“一切皆空”是即空即有

(2008-08-04 15:40:45)
标签:

宗教哲学

佛教

国学

北京杂谈

胡立新居士

胡冠吾

胡书源

白云山人

不君

胡立新居士谈佛法——“一切皆空”是即空即有

 

有很多佛教徒对佛说一切皆空的思想不明了,误解甚深,以为空就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是空的,人生没有意义,这种误解必须纠正,什么叫“空”呢?

“空”之义是说,因缘和合而成没有实在的不变体,叫“空”。“空”是不的转化体。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先解读《心经》里面讲到的“五蕴皆空”之义:蕴是集聚、类别之意,五蕴就是对宇宙万有(包括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五种分类,它的这种分类是以人的心里感知为依据的。它分为色、受、想、行、识,故称五蕴。色蕴,指显现于外界的事物,相当于物质现象;受蕴,即人的感受或感觉,如苦、乐等;想蕴,相当于知觉,思辨等;行蕴,相当于意念活动和行为;识蕴,指意识或认识作用。这五蕴,以心和物为纲,可以分为两类;色是心理活动的对象,属于物;受、想、行、识是人的心理活动,属于心。实际上,这就是物质世界(色)与精神世界(受、想、行、识)的总和,它可以说是佛教全部教义分析研究的基本对象。五蕴皆空,即指无论是物质世界还是精神世界,都是因缘组合而成,都是空有,没有固定,没有常有,没有彻底。正如《心经》所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它的积极意义在于,只有认识到“一切皆空”,人才会不被“我执”所困,“我执”所苦,“我执”所烦。“一切皆空”、“万事皆空”、并不是“空无”而是“空有”。这个“空有”就是一切因缘皆有,我们不但要体悟一切皆空,还要知道有因有果,有善有恶。从离恶善行,转述启悟的学程中去证得空性,即空即有。譬如一个人对着一面镜子,就会有一个影子在镜子里,怎么会有那个影子呢?有镜有人还要借太阳或灯光才能看出影子,缺少一样也不成,所以影子是在种种条件的组合下产生的,但这种组合不会永久。你想,这枚镜子能永久存在吗?这个人会永久存在吗?它是根据以上的条件,依因缘的关系才有的。因为是从因缘而产生,故也会依因缘的转化而转化,没有永恒实体这就是空有。邪正善恶人生,这一切都不是一成不变实在的东西,皆是依因缘的关系才有的。因为是从因缘而产生,故也会依因缘的转化而转化,这就是即空即有的真义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