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宗派
道教之分宗派,实始于宋元间。或有推之过早者。战国时有方仙道,乃是从事方技,追求长生成仙的一种
"学术"流派,是道教的教义与方术的来源之一,并非道教本身,故不属道教之宗派。继之而起的是黄老道,
是方仙信仰融合黄老之学的产物,虽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但毕竟尚未形成为道教,故只能说是是道教的前身。只有东汉末的天师道(五斗米道)
,才是后世流传的正统道教。在宋元之前,天师道虽有金丹飞符箓、经法以及茅山、龙虎山、阁皂山三山符箓等派系之分,但这只是从事的道术有所差别,还不是道教教团组织的裂变,故也算不上道教从教义到组织之分宗立派。道教之分立宗派,是在宋元之间。
道教可分为符箓派和丹鼎派,丹鼎派也称金丹派,其中又分内丹派和外丹派。按照道经学派来划分,则有自家道、楼观派、上清派、灵宝派、北天师道、南天师道等。
北宋灭亡以后,针对符箓派道士堕落的情况,在三教融合思想影响下,北方金朝统治区出现了太一道、真大道教和全真道等"新道教"。在南统治区,符箓派也作了一些改革,其仪式更加世俗化了。
道教史上因"道法承受"来源不同而分衍的宗派, 最大的有四派:
(一)正一道:正一天师者,始自汉张道陵,其后四代张盛,移居江西龙虎山。到元初己传至三十六代张宗演。元世祖命其主领江南道教。成宗大德八年(公元
1304年)授张宗演次子张与材(三十八代天师)为"正一"
教主,主领三山符箓",从此"天师道"又名正一教, 正一道。
(二)全真道创始人为王吉(重阳祖师) ,金代道士。
传说于甘河镇遇仙人吕洞宾度化,遂通仙术。金世宗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
,往山东传教,题其所居庵曰"全
真",主张道、儒、释三教合一,提倡全神炼气,出家修真,不炼外丹,并制定出家制度。
立教大旨是:
1、出家须先投师住庵;
2、云游求道,不厌险阻;
3、学书,以心解为主;
4、研究药物;
5、庵须有屋顶,以避日月之光,但不能作高楼大厦而绝地脉;
6、应有道伴以交流修道心得;
7、静坐;
8、求定心;
9、调和五行精气于一身,以正配五气;
10、紧肃理性于宽慢之中以炼性;
11、修性命;
12、积功德;
13、超出欲界、色界、无色界;
14、养身;
15、脱落心地,真离凡世。
在教规上与正一道不同的是:不娶妻室,不茹荤腥,为出家道士。其教义主要以"三教圆融"、"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故名其教为"全真"。重阳祖师殁於金世宗大定十年(公元1170年)。由弟子马钰(丹阳,创遇仙派)、谭处端(长真,创南无派)、王处一
(玉阳,创嵛山派)、刘处玄(长生,创随山派)、郝广宇
(大通,创华山派)、邱长春(处机,创龙门派)、孙不二 (创清静派)
,为北七真,继承其教业。
(三)太一道创始人为萧抱珍,是金熙宗天眷年间
(公元1138-1140年)。相传得道之初",即以仙圣所授秘录济人",法大行。其法为太一三元法录之术,或称
"取元气浑沦,太极剖判,至理纯一之义",故称其教为
"太一"。金熙宗皇统八年,遣使召萧抱珍赴阙,额加礼敬,放所居观额以"太一万寿"四字。元世祖时,太一道进入全盛时期。七传之后渐衰。
(四)真大道教原名大道教,创始人为沧州刘德仁,
在金熙宗皇统年间(公元1141-1148年)。立教的宗旨共九条:"一日视物犹己,勿萌戕害凶之心;二日忠于君,孝于亲,诚于人,辞无绮语,口无恶声;三日除邪淫,守清静;四日远势力,安贫贱,力耕而食,量入为用;五日毋事博奕,毋习盗窃,衣食取足,毋为骄盈;
七日虚心而弱志,和光而同尘;八日毋恃强梁,谦尊而光;九日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其教以无为清静为宗,苦节危行为要,真常慈俭为宝,其戒则不色、不欲、不杀、不饮酒、不茹荤,以仁为心,恤困苦,去纷争,无私邪,守本分,不务化缘,日用衣食,自力耕桑瞻足
之。不言飞升化炼、长生久视之事。该教五祖郦希诚见知于元宪宗,赐其教名"真大道",授太玄真人号,领教事。其后该教教徒遍及黄河流域与江南一带,经十余传而衰。
北京白云观藏有(诸真宗派)
,载有道教大小八十六个道派。现在道教主要是正一、全真两大派,其他一切支派皆归纳于这两派之中。全真派支派较多,其主要的是:
(一)五祖派:即道教之东华帝君王玄辅,号少阳,传少阳派;钟离帝君钟离权,号正阳,传正阳派;纯阳帝君吕岩,号纯阳,传纯阳派;重阳祖师王吉,号重阳,传重阳派;海蟾祖师刘操,传海蟾刘祖派。
(二)全真道北七真派(即重阳祖师七位弟子所传之教派)。
(三)南五祖紫阳派:即张紫阳传紫阳派;石杏林(第二代) 薛退光(第三代)
;陈泥丸(第四代) ;白玉蟾 (第五代)。
道教传授经录科仪的,旧分三宗,又名三山,即江西贵溪之龙虎山;清江县之阁皂山;江苏句容之茅山。这三山经录总归为正一派。正一派支派也很多,主要有茅君派,净明派,清微派,武当派等。
第七节
修炼方法
道教修炼,古代有许多名称,如修道、修真、修仙、修为、修养、修丹、修持、内丹、内养、内炼、内修、摄养、炼养、丹鼎、炉鼎、炼丹、丹道、仙道、摄生、养生、卫生、长生术、神仙学、金丹大道等等,现在一般称为"修炼"、"修持"或养生。
道教内丹学就是道教在修炼方术上追求天人合一返朴归真,人与道的一体化。修炼方术,渊源甚古。据道书记载,早在轩辕黄帝时期,就有隐居深山的修炼之人,一直发展到后来的方仙道和黄老道。他们从事的神仙方术,为正统道教直接吸收和继承。道教提倡炼养内丹,大概在隋唐以后。在宋金时,兴起了以炼养内丹为主的道教南宗和北宗。其口诀旨圭,不外《参同契》与《悟真篇》。道藏中收有论内丹的书一百二、三十种。著名的有《入药境》、《灵宝毕法》、《钟吕传道集》、《大丹直指》等。这方面主要有心斋、坐忘、缘督、导引、吐纳、听气、踵息、守静、存想、守一、辟谷、服食、房中、行气、胎息、外丹、内丹等等,下面简明介绍:
心斋,"斋"即洁净之义,心斋即内心清静。《庄子》:
"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坐忘,即静坐忘身。《庄子》: "隳肢体,黜聪明,
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缘督,指遵循中道,或云运行督脉。《庄子》:
"缘督以为径,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导引,指导行肢体,引气通身。《庄子》:
"熊经鸟伸,为寿而己矣,此导引之法。"三国时华佗所传五禽戏,即属此类。
吐纳,指吸入清气,呼出浊气。《庄子》:"吹嘘呼吸,吐故纳新。"
听气,指静听内气。《庄子》 :
"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踵息,指内呼吸深达于踵。《庄子》: "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守静,即收心求静。《太平经》:"求道之法静为根。"
存想,又称存思、存神,即聚集身神不使外游。《天隐子》:
"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
守一,即守心于一。《庄子》 : "我守其一,以处其和。"
辟谷,亦称断谷、休粮、绝粒等。辟谷约分五种:
(一)不食五谷,即不吃米面之类。
(二)不食人间烟火,即不吃熟食。
(三)不吃油盐。
(囚)不吃食物,专门服气。
(五)服用药物代替食物。
服食,又称服饵。指服食药物或外丹。《服气精义论》:诸药以代于谷,使气味兼致脏腑而全也。"
房中,又称御女、黄赤之道等。源于古代的生殖崇拜。房中术原是讲房事禁忌及却病益寿之卫生术。《汉书·艺文志》说"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
《抱朴子》言:"其大要在于还精补脑之一事耳。"后因易遭毁谤,道教不传。
行气,亦称引气、运气。指调动体内真气运行,以通经脉。《抱朴子内篇》 :
"初学行气,鼻中引气而闭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闻其出入之声,常令入多出少。"
胎息,即如胎儿般以肚脐呼吸。高层次丹道的胎息
指全身呼吸。《云笈七签》:
"人能依婴儿在母腹中,自服内气,握固守一,是名胎息。"
外丹,又称炼丹术、金丹术、烧炼术等。指用炉鼎烧炼金石草木炼成神丹,配合修炼服用。
《抱朴子内篇》:
"夫金丹之药物,炼之愈久,变化愈妙,……服此二药,炼人身体。"
修炼的含义,就是修性炼命。性指精神,命指肉体。修炼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精神和肉体进行自我控制,达到"我命在我不由天"的崇高目的。道教内丹修炼术是隋唐以来集道教服气、存思、辟谷、静功等诸种养生术以及中医藏腑经络学说而形成的重要功法,它直接影响了后世道教理论和修养方法的发展。道教内丹功称为性命双修。即:性功炼心,命功运
丹法,两者并修,始达境界。
道教内丹术把人身体比作"炉鼎"把人体内循环运行的经络比作内丹修炼的通道在人为的精神意识的严格控制下,利用体内元气的推动力,把人体分泌的精液(女子指卵分泌的精液、男子指生殖精液)经过周身循环的修炼,使精、气、神凝为"圣胎"或称"丹药",
这种功法,就称为内丹术。修炼此项功法的派别,在道教内被称为内丹派或丹鼎派。
内丹术基本分为四个步骤完成,首先是筑基,即保养身体,打好丹鼎的基础。道教内丹以身体为基本,所以炼功之前要去除一切病症,补足亏损,男性要断绝房事,女性要回绝月事。然后要改变日常呼吸,道教认为呼吸"顺行成人",
"逆行成仙",所以炼功时呼吸必须是吸时收腹,呼时鼓腹,呼吸细长均匀而深厚。《天仙正理直论》曰"修仙而始曰筑基,基者,修炼阳神之本根,安神定息之处所也。精气旺,则神亦旺,而法力大。精气耗,则神亦耗而弱。……是以必用精、气、神三宝合炼,精补其精,气补其气,神补其神,筑而成基,唯能合一,则成基,不能合一,则精、气、神不能长旺,而基即不可成。及基筑成。精则固矣。气则还矣。永为坚固不坏之基。而长生不死"。
第二是炼精化气,又名"初关"、"小周天"、"百日关"等。精指人体内具有生殖力的精液,具体过程分四个层次,即:第一:采药,当精液发生时,及时锁住;第二:封固,勿外泄;第二:烹炼,转动河车,行小周天,神气凝结;第四:止火,指内药己生成,当为第三步炼气化神做准备。
第三阶段是炼气化神,又名"中关"、"十月关"、
"十周天功"。这一阶段修炼的目的是指精、气、神疑结为一,结成圣胎,在体内循行。内丹功关键在于运转大小周天,就是指在精神意志的导引下,运丹药沿任督二脉循环。先从背后面经过督脉上升,称为通三关,即通过尾间、夹脊、玉枕三个部位。然后沿着前面三丹田下降,三丹田指脑部泥丸、胸部黄庭和腹部脐内。通三关内丹术语称为"进火",降三田内丹术语称为"退符"。
道教认为人身系一小天地,天行一周三百六十度,所以称作用在功法。
最后阶段是炼神还虚,又名"上关"、"九年关"。
为内丹修炼的高级阶段,也是一种出神入化的理想境界。道教认为丹药练成后,可以从脑户出入,化为身外之身,永世长存。
静功炼养方法和要求三个层次:
一、身静。身体不动,谓之身静。静之时,不要穿过紧的衣服,更不要存在紧张的情绪,身心放松,自然利于入静。做得恰到好处之时,炼功时间虽然长久,自己心中并不厌烦,身上也没有难以忍受的情况。只要能够坐得住,做得轻松,甚至不愿再动,这样就是身体已经得到安静了。身静为静功之初层功夫。
二、心静。念头不动,谓之心静。做到身静之后,
心地中的念想尚未完全清除。这时要用上述听息的方法,做到以心听气,心气合一。此时心无杂念,万缘放下,己往事情不回忆,眼前事情不记挂,未来事情不打算,大脑神经完全进入空洞状态,这样就是内心世界得到安静了。神经完全进入空洞状态,这样就是内心世界得到安静了。心中不起念,即是心静。此为静功之中成。
三、意静。不知有我,谓之意静。心中无念之后,
还有一个"我"存在,尚未彻底干净。更进一步,由心气合一,做到忘记自我,进入混混沌沌境界。空而不空,故日混沌。一直做到忘我一层,才是真正的入静。做到意静,即为静功之高层。丹书云"身不动曰炼精,心不动曰炼气,意不动日炼神"。炼精就是补精,
炼气就是补气,炼神就是补神。于是通过静功筑基,
以补足精气神三宝之亏损,直至"精满不思欲,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的境界,这也正是丹道筑基的真正
目的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