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英抱着一岁大的儿子李子修坐在汉口某菜场附近的花坛里躲避着武汉夏天的烈日。那辆挂着安徽牌照的农用车就停在不远处,蓝色农用车的货仓里堆满了锅碗瓢盆,炉子、小煤气瓶等生活用品,它们被向英整齐地码放在车里;车顶上撑着一块“专修楼房漏水”的广告牌,有些刺眼却很醒目。这辆农用车是她的“家”,也是她维系生活的工具。
向英和身边纳凉的老汉唠着家常,长期在外漂泊早已使她的心智变得坚韧起来,这已经是她第八天没有找到活干了。下午5时,从街的另一头又开来一辆顶着“专修楼房漏水”的安徽牌照农用车,向英充满期待地望着,开车的人是她老公。老公带回来了新消息:第一、他没有找到活。第二、今天新到二辆车要加入他们的队伍。一个多小时后,向英夫妻俩开车带着刚加入的亲戚驶向他们的宿营地——市区立交桥下。
立交桥下已经停了9辆“专修楼房漏水”的农用车,加上向英他们的一共是13辆。每辆车都载着一个家庭,这个群落里的人们几乎全是亲戚关系,他们来自皖北阜阳农村,从家乡带来一种橡胶,特殊的PVC防水材料。当地大部分中青年人都像他们一样,到全国各地去补漏挣钱。
“武汉好久没有下雨了”,“只有下雨,人家才知道自己房子漏没漏啊”,“咳,我有7天没有找到活了。”“小李,你这算什么,我是第10天了。”男人们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
向英和姐妹们开始在马路上洗菜做饭了。她们动作麻利,生火、烧水、做饭就像在自家厨房一样,马路上疾驶而过的车流似乎对她们产生不了影响。饭桌由一块石头和一张木板组成,家人们围在锅前席地而坐,菜的吱吱油香里混合着车辆路过的烟尘和尾气味。车队里两个小孩和大人们一样,早已习惯了马路生活。他们在武汉这个大都市中如此生活了一年多,每台车加人的开销一天在50元左右。除了向英他们,在武汉还有300多辆这样的“帐篷”,晚上,他们会在市区里寻找长期的安全的宿营地集结。
当天边开始发白的时候,车队会迅速分散开来,去城市的某个角落里等着活干。前几天车队里有人打破了十几天没有接到活的僵局,30平方米的阳台挣了1000元,4个人分。炉火煮沸PVC防水材料的刺鼻气味和白烟对他们起不了多大作用了,他们只想多接几单活把生活成本补回来,好在年前带钱回家。
向英带着孩子和往常一样守在菜场附近,她不知道来年还会不会来武汉,也不知道她的农用三轮车还能不能开进城来。她听人说云南生意不错,想着是不是该把她的三轮车从安徽开到云南去。
“修房补漏人”就像一个游牧部落,总是在不同的城市间转换位置,不断的变化使他们的生活不断被颠覆,漂泊不定的苦旅,没有确定答案。他们的足迹几乎遍布全国各省,在城市里放牧,寻找自己的生活。
【文/扎西◎图/村民】





















谢谢扎西,让我与你一起记录这些生活于都市的“游牧人”和他们部落的故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