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良华教授讲座:教育叙事与教师成长(一)

标签:
刘良华宋体行动研究记叙文教育学教育 |
分类: 似水流年 |
教育叙事与教师成长
http://www.edu11.net/space.php?uid=78&do=blog&id=443550
参加这样的活动,带来很大挑战,以往培训做完讲座就走人。我们这里培训之前进行讨论、记录、交流,这样的活动,是首次。相信后面会更多,会有更多的人做类似这样的事情,需要这样的人把校长和老师独特的写作方式和研究方式建立起来。现在是到了要形成传播中小学老师独特研究方式的时候了,希望在做的老师自己给自己一个提醒。您的写作方式是有意义的,值得传播的。你想发表,想出书,都能解决。现在需要中小学老师的团队,树立自己的教育研究的协会。这是今天开场的个人感受。
今天重点讲叙事研究是什么,怎么做?
成长的三个要素:
有效教学;教学研究;家校联盟
叙事:教学叙事,教育管理叙事。这两块不要认为哪个重,哪个轻。不要只写教学叙事,不写管理叙事。教学有大量管理的智慧记录。当然如果你只写管理,不写教学,教学智慧出不来,就会有一个缺憾。
叙事教育学——自然教育学
教育叙事的文本聚集起来,来讲教育道理。一种教育学是给研究生、博士生群体看的,还有一种要换成叙事教育学,给中小学、本科学生,家长看的。即便如此,研究生、博士生也要看叙事教育学。用事实说话。不要用逻辑的方式谈教育道理。凡是用逻辑方式谈教育的那是教育哲学。
现在的教育有问题,哪个书店敢卖教育学书肯定倒闭,因为没人愿意看。教育现象学是什么呢?机械的理解,教育道理还原为教育现象,这样理解虽然危险,但有注释就好。现象学跟叙事教育学是一回事。
外婆怎么给孙子讲故事。当你不知道什么是一堂好课的,想想一个有影响的有魅力的母亲是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 怎样用语音语调在怎样的情境给孩子进行交谈,这就是好课。这就是自然教育学。自然教育学,回到自然,不要搞得太专业。有专业成长就有非专业成长。想象外婆讲故事,这就是自然中的教育学。不要以为农民不懂教育。我认为我的父亲、祖母懂教育,我的成长就受惠于农村教育模式。
当和孩子打架,父亲、母亲怎么跟我说话,偷东西,父亲怎么教育我,我写的《教育自传》中有提及,可恨的是出版社删除,说大学教授写偷东西太恶劣,我说我只写偷西瓜了。
前言:为什么无话可说?
1.先有做法,后有说法;(做了班主任,没有想方设法解决教育管理问题,“做”不是“做工作”,是“做研究”,解决问题;如果没有做法,写了很多,那是很可怕的,不是写得越多越好。那么多人写日记,没有成功。有的甚至写得郁闷,郁郁寡欢。要让日记成为解决问题。“做”比“说”更重要。
什么叫现象学。有一种情感一说出来,就会破坏情感。爱孩子,抱住孩子(表演),“宝宝我真的爱你!”就破坏掉了。我们固然要叙事,但是“做”比“说”更重要。有一种沉默本身就是一种叙事。叙事的文章不是写得越长越好,很可能是越短越好;如果您不知道如何节制语言,您叙事就只是给自己带来短暂的发泄,而给别人带来长久的折磨。不断说,不断说就是发泄而已,变得有一点点释放后的快感,但并不能给读者带来开启,带来改变,带来引领,欢乐。
你做了那么多,怎么让别人知道呢,有节制地说出来。第一条学会节制语言
不知道怎么说?
怎样才叫有节制呢。
2.把教育论文还原为教育记叙文。最好的论文其实就是记叙文。论文要有论点、论据、论证。记叙文好的都有主题。麻雀,屠格涅夫。最恨中央电视台XXX,一点不知道节制语言。XXX要在,我要当面告诉他学会节制。我现在看到谁,任何都要发表评论我就叫他“小XXX”。麻雀写得那么好,记叙文,六要素都有。没有教育道理吗?我看麻雀的时候,在广东听课,上得真好,我要不是男人我就流泪了。里面有道理,什么叫论点,就是道理,论据呢,就是事实。和法院里证词一样,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发生什么事,这就是记叙文跟论文交叉的地方。
怎样让教育故事令人感动、震撼?
3.在故事中隐含道理。道理有多大,您的叙事就有多深刻。昨天在岳阳火车站,和李树英博士交流,孩子出生、成长、成熟,成年。李老师说现在的孩子不成熟,25岁后不愿意承担他的责任。要乘火车了不想反驳,要让他愉快走。我前不久阅读一书,《你好,忧郁》,小说里说女孩很忧愁,不愿意承担任何责任,只想疯狂地玩,只要破坏,在想骂的时候骂,一切规则都讨厌。是不是觉得可怕?比李博士的不成熟更可怕、厌恶,但是——我喜欢。当时我对李博士只说了一句话:你现在所担忧的80后90后的孩子们的不成熟,相当于美国的垮掉的一代。美国垮掉的一代,后来长大都是干大事的,垮掉的一代就有长大成克林顿的,小布什的,不论小布什什么样,看上去总像个总统嘛?李树英博士有个道理,把孩子的成长、成年、成熟讲成一个故事,要让人感动,可我讲另外一个孩子,不成熟,难道就不美好?有那么多孩子懒惰,我要讲懒惰的美德。有的人太勤快了,整天忙忙碌碌,魂都跟不上步子。你觉得勤快就好吗?火车上,女人邋里邋遢,吧嗒吧嗒慢慢走,多么美好。
如果你的故事中没有道理,就没有灵魂。怎么把故事讲好。怎样讲道理呢,让故事一路叙述过来,一篇小的叙事让别人感到炫耀一种懒惰的美德,它也是一种好故事。忙碌的人是可耻的人。不要活得人模人样。回去后学会从容地出现在家人面前。尤其是不要很盲目地并且以你老师的长相出现在爱人面前。人家找妻子,结果不小心找个班主任回来了。
1.现有做法,后有说法。先做行动研究,再讲述行动的故事。调查也可以,调查之后还得做行动。调查研究只是做了一半,做调查目的是改变实践。
2.把教育论文还原为教育记叙文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经过、结果:实践的行动研究。
像这样开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老和尚给……
2011年3月15日,……
是不是都要这样,可以有这样的标记,不一定都要这样做,这样的记叙文尤其是日常生活的继续,日常生活的解决,英语国家的叫实践的行动研究。
问题——过程——结果:科学的行动研究
这之间建议各位,先大量做实践行动研究,在某个时候开始跳跃到科学的行动研究。
先大量写实践行动研究,然后写规范的科学的行动研究。一辈子写教育叙事,对你来说成长会受制。
3.怎样在故事中隐含道?怎样说得有文采?
语言是很神奇的东西,要是写了一篇好文章,那人立刻变漂亮。因为人家认为他有神气。曾经很喜欢一个女人:三毛。三毛一定是一个非常长得很豪迈的女人,长得很气派,有某种男子汉的魅力,女人的善良。可是一看,长得那个样子。第一感觉是失望,慢慢说服自己,因为她有神气,我还是喜欢。
建议大家:请善待语言。要学会与语言打交道,会写文章的人一定是只说自己语言的人,语言究竟是私人语言还是公共语言?听我的讲座一定要认真听,边听边揣摩,但不要过度揣摩。凡是一个词语,觉得恐惧,一定拒绝,一旦不小心使用了,赶紧删掉。会写文章的人,一定是词语的收藏者,词语的牧人,词语是他的一群羊,他把羊带到哪里,他就是一个牧羊人。
请您不要这样讲故事(描摹):突然,教师里传来喧闹的声音,我赶紧跑过去,三步并作两步,走过去一看,原来两个学生打架。……
就可以这样:我在办公室,听到隔壁有打架的声音。
不要说兴高采烈地,不要说像热锅上的蚂蚁,(不要觉得蚂蚁那么愚蠢,怎么说这种没脑子的话)。
我这样说是不是伤害老师们写叙事的感情呢?会不会不敢写作了,你要是不敢写了,今天我也成功了。
事情不仅要说清楚,说得美好。对词语敏感,不是让你封闭,整天收藏,收藏是像自己书柜里的书。怎样富有个性词语?进行批判的行动研究。要阅读,偶尔听些讲座,如果觉得好,你就拜师。如果老师们愿意,可以到网上找文章《什么知识最有力量》。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这话我信。但若说所有知识都是有力量的,我不信。我相信丰富的知识比单调的知识更有力量。我相信有用的知识比无用的知识更有力量。丰富的、有用的、有趣的。……
这就是“玩词语”,翻来覆去重复,其实像在写一首诗一样。只要在逗号的地方另起一行,就变成一首诗。这篇文章是我模仿一个人的写作,是我模仿的,王小波的散文。你就发现,他是这样写的。可能我模仿的比他感觉更好一点。但上上下下都是模仿他的。模仿他写一篇教育论文,大概三个小时左右。一旦有一种风度,一排列,很快就出来了。我不是炫耀,是想告诉您,阅读、模仿多么重要。有老师问,不是说别人说的,你就不说吗?我的观点是先模仿再自由创造。
行动研究的三个模式
1.实践的行动研究:课例研究(2003年春节前后)、教学反思、反思性教学、个案研究
要超越一节课的研究。尤其中国小学语文、数学领域,有个别的老师在全国各地上同样一节课,的确上得不错,但专业水平很有限。因为它是研究一个课。
2.科学的行动研究:实验研究。也称为技术的行动研究。
实验意味着超越一节课的教学。如果您是语文老师,在琢磨研究,一个晚上的工作研究《斑羚飞度》,这不叫实验研究,这只叫个案研究。不让语文老师上,让自然老师上语文课,那怎么上呢?您把他叫科学作文课,建议让别的老师让语文课,让语文老师上外语课,这就能上好。为什么别的老师能上好呢?科学老师上,做了实验后学生写下来不就是作文课,小学作文科学实验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课题。这样整个语文教学改革变了,到了这个层次你就是名师了。一辈子个案研究不行。
写一辈子教案成不了名师,坚持写教学反思那么很快成为名师。——叶澜
补充:如果真想成为名师,写一辈子教案固然不行,写一辈子教学反思也不行,还要写实验研究。要超越一节课,才能成为名师。
3.批判的行动研究:阅读、讲座、我的教育信条。
批判是对前面两个的补充。应做批判的科学的行动研究,否则就做不下去。要阅读,听讲座,建立自己的一个很小的文本,像美国杜威那样,每个老师写篇文章。写出:我的教育信条。没做这样的事情,您会做不下去,那么多的教学反思都没有用。
家庭教育管理研究、班级管理研究
家庭教育如果跟不上,学校教育根本改变不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