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家规
(2009-10-04 07:34:08)
标签:
杂谈 |
分类: 社会时空 |
曾国藩将祖父的家规、家教精心整理,综合归纳为八个字:书、蔬、鱼、猪、早、扫、考、宝。
即读好书、种好菜、养好鱼、喂好猪、早起床、勤打扫、做祭祀、善待人。八个字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读书、耕作、孝友、睦邻。蔬、鱼、猪、早、扫,属于“耕”的范围,是农家应有之义,它的核心是勤俭。
1.
2.
3.
4.
5.
6.
7.
8.
曾国藩非常看重“书”和“耕”,在教育子弟家人时,他常以“耕读”或“半耕半读”来概括。他在写给夫人的信中说:“夫人率儿辈在家,须事事立一个章程,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能从勤俭耕读上做出好规模,虽一旦罢官,尚不失为兴旺气象。”耕读二字看似平常,实则蕴含深刻的道理:耕,使人足衣食,并养成勤俭习惯,砥砺品行;读,使人长知识,并明白道理,懂得如何做人。两者结合,更能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对于富贵之家来说,这看似简单的两个字要真正做到并不容易。曾国藩熟读历史,对历史上家国的兴衰洞若观火。他认为一个家庭的兴衰,不在于一两个人做了大官,而在于子弟的贤与不肖。而子弟的贤肖六分禀于天性,四分在于家教。他分析认为,天下官宦人家子孙骄奢淫佚的,一代就享用完了,能够延续两代的少,商人的家庭,勤俭的能够延续三四代,耕读的家庭谨慎小心,能够延续五六代,孝友的家庭能够绵延十代、八代。为了促使曾氏子孙贤良,保持家族兴旺,曾国藩不仅总结了祖父的治家方法,而且将其发扬光大。他一生把“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奉为圭臬,自己努力实践,恪守不逾,并且苦心教育曾家子弟恪遵家教,谨守家风,造就了曾家人才辈出的局面。
曾国藩的大营在一个地方驻扎的时间稍长,他都要垦地种菜。他不仅于军务倥偬之余,亲手种植蔬菜,还教导将士种菜。他在任两江总督时,接家眷住到了督署,为了让夫人及其他女眷不疏于纺织,特地买了五架纺车,供她们纺纱织布。督署内整日纺织声不断。
勤与俭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曾国藩十分崇尚节俭。他位极人臣,但饮食却非常简单,每餐荤菜多则一样,少则没有,如果有客人来,则添一样荤菜。时人称其为“一品宰相”。一品者,一样荤菜也。曾国藩只穿粗布衣服,不穿丝绵。三十岁那年,他制了一件青缎马褂,但平时不穿,只在节日和喜庆的时候穿一下,三十年后,犹如新衣。他幽默地说:“古人说:‘衣不如新,人不如故。’依我看,衣也不如故。看看今天的衣服,哪有当年光鲜啊!”曾国藩有两个儿子五个女儿,他规定娶媳妇的用度和嫁女嫁妆不能超过200两白银。当第四个女儿曾纪纯出嫁时,曾国荃正在荷叶老家。他不信大哥只给200两陪嫁银,打开箱奁验看证实以后感叹不已,认为200两实在不敷应用,就送了400两银子给嫂子欧阳夫人用作喜事开销。曾国藩立誓不靠做官发财,他说:“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神明鉴临,予不食言。”他进一步阐述了不留钱财给子孙的道理:“盖儿子若贤,则不靠宦囊,亦能自觅衣饭;儿子若不肖,则多积一钱,渠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且必大玷家声。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
他在家信中说:“家中养鱼、养猪、种竹、种蔬四事,皆不可忽,一则上接祖父以来相承之家风,二则望其外有一种生气,登其庭有一种旺气。”他认为,大户家庭是否勤俭,只要检验妇女勤劳情况就清楚了。因此,他要求妻子“以勤俭自惕”,“以劳苦自乐”,为各房及子孙做出榜样,新媳妇进了门,要督促其入厨房做饭菜,勤于纺织,勤于针线,自做鞋袜,还要告诉他们做腐乳、干笋、火焙鱼等小菜。并在规定的时间里进行检查。曾国藩要求女儿和儿媳每年要做一双布鞋和若干酱菜、烘鱼寄给他,“各表孝敬之情,各事针黹之工,余亦得察闺门之勤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