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铁芳:必须从根本上扭转当下浮躁的学风
(2008-10-28 19:47:04)
标签:
杂谈 |
分类: 似水流年 |
必须从根本上扭转当下浮躁的学风
——我对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几点看法
刘铁芳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事关大学存在,甚至更远一点说,事关国民精神的根本问题:一是作为高校学术水平的标志;二是作为高校课程教学与学生培养的直接基础;三是为高校通识性教育提供重要的资源。正确看待当前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成绩与问题。
主要成绩:学科体系相对完善、研究与教学繁荣、思想比较活跃、关注社会。
突出问题:核心问题是学风浮躁;研究层面:急功近利的研究风气,直接导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整体上质量不高,平庸化研究居多,缺少思想文化领域的真正具有原创性的标志性成果,缺少真正的学术大师。教学层面:狭窄的专业教育乃是当前我国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的突出问题,缺少学术大师的引领同样导致教学的浮躁,教科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难以真正引领年轻人的心智世界。
主要原因:急功近利的学术评价机制与学者自身的短期性研究姿态,特别是对年轻人的短期性学术评价标准,大大降低了年轻人的学术品位,包括学术行为中的不道德问题,都跟这个机制有关;学科版块分割,研究视野过于狭窄,不利于大学问的产生;计划经济式的课题资助与奖励制度的引导性,媚时成为研究的取向,缺少学术研究的真正的独立性。大学缺少大师,乃是因为大学学术研究机制并没有引向大师的方向。这种浮躁的学术风气直接成为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的基础,严重制约着大学文科教学水平的提高。
发展的方向的调整与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必须明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合理定位,明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高校不同于一般性的研究所,必须以育人为根本任务,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必须突出育人为本的目标。在这个基础上,树立健康的学风和研究风气,长期性研究与短期性研究的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改善学术评价机制,提升学术质量;重视学术研究与大学教育的沟通,全面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水平。
2020年战略性发展目标:必须从整个教育体制着手,提高年轻一代的创造品质和宽广的素养,从小就培养他们思维开阔、大胆创新、而又脚踏实地的人格品质,这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支持,离开了具有良好潜质的年轻人的支持,所有的努力都是空谈;强化大学通识教育,为学术人才的培养提供学术通识素养的支持,在此基础上逐步破除学科界限,扩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内涵;从民族精神发展的高度,重视长远性研究、基础性研究、经典解释性研究;改变计划经济式的学术安排体制,鼓励学术创新,特别是学术原创,建立自由自主的学术研究体制。
2012年的短期发展目标:注重专业性与通识性相结合的高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才的培养,以及在这个基础上鼓励开放性的学术研究,拓展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基础与视野;扶持、鼓励塌实、专注的学风,引导年轻人注重经典阅读与解释,重视田野研究和以一手材料为基础的研究,提高学术涵养,鼓励年轻人慢出成果、出好成果,逐步端正学风;加大对基础性研究、经典问题研究、长远性问题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励团队合作性研究,鼓励原创性研究成果,促进大学整体研究风气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