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铁芳:何谓教育的现代化:从华德福教育模式谈起
(2008-10-24 09:42:1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随笔 |
何谓教育的现代化:从华德福教育模式谈起
刘铁芳
读到《读写月报·新教育》2008年第8期上介绍华德福学校的文章《面向创造性和人性的教育》,其中有几句让我特别心动:“在华德福的幼儿园里,孩子们好象是生活在19世纪。但当他走进华德福高中,看到的又是另一番景象——科学实验室、电脑室、学生制作的精美图书。”这里透露出来的信息是,华德福教育真正把个体发展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特色正在于教育的契合个体生命发展的真正的阶段性。低龄阶段的教育尽可能地接近于原始、朴素的教育形式,把种房子弄成古堡式的,保持一点自然的泥土芳香。小孩子的成长其实是离不开在泥土的,因为惟有在这里,小孩子才真实地接触到初始自然与古朴。而在高中阶段,由于个体心智渐趋成熟,需要让他们直接面对时代和社会,面对现代化,这个阶段的教育才真正需要浓郁的现代品质。华德福乃是一种迥然不同于我们的教育设计的教育模式,华德福教育让我们思考,我们对教育现代化的认识可能存在根本性的误区。
教育对于个体生命发展而言,乃是一个整体,正如人类自身的发展一样。个体的发展实际上就是种族发展的复演,良好的教育正在于逐渐地呈现、引领种族发展史在个体发展中的复演。正是种族发展史在个体发展中缓慢的呈现,使个体的精神发展呈现出逐渐生成的过程。人的精神世界的复杂性和细微性,是不可能按照现代化的模式一蹴而就的。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心灵是需要缓慢发展的,惟其如此,个体生命的根基才会厚实。所以,在现代化的背景中,我们需要尽可能地延续现代化进入个体精神生长的时间,保持个体在复演人类精神发展史过程中获得生命精神细微而充分的发展。
在这种意义上,其实任何急就天才的教育模式都是单面的。在个体精神发展的层面上,任何缩短个体发展历程的教育模式,都不过是拔苗助长,尽管可能促进个体某方面特殊才能的发展,但就个体精神世界的整体完善,则显然是“欲速”而“不达”。当然,世界上的大多数天才都是畸形的,或许我们就是用他们的畸形发展来满足大家对天才的需求。人类历史上,那些早发的天才往往都是光芒短暂的,他们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给人类留下夺目的光辉,他们实际上是用自己并不健全的发展而成就了他们对于人类的贡献。
我们今天对于教育现代化的追求,无非是两个方面,其一是物质手段的现代化,其二是实施过程的现代化。综合起来,现代化不过就是明确的目标和有效的技术手段。由此,教育变成了一个技术化的、准确而高效的流程。这样,我们对教育现代化的追求主要就集中在三个要素或者环节:物质手段的现代化、教育目标的明晰化、教育手段技术的效率化。我们欲求达到的教育目标就是怎样越早、越多、越快地让个体获得我们期待之中的有效发展。这样,实际上就导致了儿童在教育中的物化,教育本身成了训练的机器,儿童不过是这架巨大的训练机器之下的被动容器,这样的结果就直接忽视了个体精神发展的复杂性与细微性,以及建立在这种复杂细微性之上的个体精神发展的非控制性与不可预期性。现代教育的追求建立在人与心理学化之上,而直接表现出对人的发展的一种预期性与控制性,以可见的、一时的、当下社会期待性目标,替代了人类在长久演进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精神发展的各种细微性目标,这样的结果就是大大缩减个体生活的丰富性。
正因如此,我们必须超越单向度教育现代化的追求。教育作为人类生活最复杂的一种细致入微的活动,它不仅仅应该是面向当下,面向未来,面向社会的预期性目标,同时还要面向过去,面向初始的人类生活,面向非预期的教育目标,面向个体精神发展的幽暗之所在。教育的现代化追求同时又蕴含着两个过程,即对未来的“前瞻性”与对过去的“后顾性”。向前的现代化追求引领着个体对当下和未来社会生活的适应性,而向后的现代化追求则意味着给个体提供潜移默化的、细致入微的、缓慢生成的、全面而深入的精神滋养。一个人愈深入的扎根于种族发展的历史之中,这个人的精神发展就愈宽厚而充分。相反,如果我们的精神根基直接地扎在当下现代化单向的层面,我们就预先斩断了个体精神向深度发展的根基。
当然,教育的现代化与去现代化的内在张力的展开,既是同时性的,也是历时性的。一方面,教育在任何时候对现代化的追求都有一个去现代化的维度,从而让我们在现代化的繁华视野中去见证古朴的教育精神世界,例如大学,大学之所以大师重于现代化的大楼,正是因为大师的存在乃是人类历史文化之丰富性的见证者。另一方面,教育以去现代化来抗衡现代化,也可以是历时性的,比如,前面提到的华德福的教育实践,在低龄阶段尽可能施行一种质朴无华的去现代的教育形式,让孩子们在自然与古朴之中获得精神的自由而充分的发展,而在学生中后期,逐渐开始现代化的渗透,让孩子们在足够的古典精神准备的基础上获得现代智识的充分展开。
在这个意义上,教育真的就是等待的艺术,成人世界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来等待儿童生命世界的慢慢生长生成。此刻,沉迷于效率与功利之中的现代国人,真的还有这样一份耐心吗?
(刘铁芳,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41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