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的三个阶段 刘良华
(2008-07-13 07:14:10)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人文 |
现象学的三个阶段
刘良华
1.以“胡塞尔现象学”为代表的现象学是现象学的第一个阶段
胡塞尔现象学是现象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元现象学。
人类以两种方式认识世界,一个是理性的、科学的、实证的。另一个是直觉的、直观的、美学的。传统认识论的主流是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实证主义。胡塞尔重新发现了直觉的、直观的、美学的方法。胡塞尔将非主流的、边缘化的美学方法提升为主流方法,将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实证主义加上括号,让直觉的、直观的、美学的方法在括号的外面流行、壮大。
胡塞尔并不否认传统的理性、科学、实证等方法的价值,胡塞尔只是认为,除了理性的、科学的、实证的方法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法,即艺术(直觉的、直观的、美学的)的方法。所谓现象学悬隔(悬置)、加括号,就是“除某某之外”的意思。“除某某之外”不是对某某的完全否定,而是让某某继续存在,同时在某某的外面,另辟新路。
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确实显示出另辟新路的激情,但实际上,胡塞尔也只是将艺术的、美学的方法从非主流的边缘状态解放出来,抬高艺术的、美学的地位,甚至将科学的、理性的、实证的方法挤出中心,让艺术的、美学的方法成为新的主流。
如果接受胡塞尔的思路,即抬高艺术的、美学的方法,让艺术的、美学的方法成为认识世界的主流方法,那么,传统的教育学将发生一次重要的转向。蔡元培曾经提出“以美育代宗教”,新的教育学即教育现象学将提出新的口号:“以美育代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这个口号意味着:美育就是教育本身。
2.以“海德格尔现象学”为代表的现象学是现象学的第二个阶段
如果说胡塞尔现象学是方法论、认识论意义上的现象学,是元现象学,那么,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是解释学现象学。
传统的解释学是解释所有的历史经典,解释学现象学只解释经典中的艺术作品。如,海德格尔写“艺术作品的起源”、凡高的“农鞋”、荷尔德林的诗、“诗意地栖居于大地”、“语言是存在的家”。
胡塞尔现象学只谈论艺术的直观何以可能,海德格尔不再关注胡塞尔的认识论、方法论问题,但海德格尔承接了胡塞尔的艺术、美学的主题,直接对艺术作品进行解释。
艺术作品原本就是以艺术的方式表达对世界的理解,艺术作品总是让事物显现自身。何谓“自身显现”、“显现自身”?就是说,事物不再是孤立的、与人无关的,它自身作为人的世界的一个部分,它是人的生活的一个部分,它是人的某种“用具”。科学中的事物可以与人无关,现象学视野中的事物必须向人敞开,向人发出邀请。科学中的事物只是景物,现象学的事物必须是情景(情境)。
海德格尔解释的重点是:某个具体的艺术作品是如何让事物显现自身的,这些具体的艺术作品究竟是如何表达对世界的理解的。
3.以“萨特现象学”为代表的现象学是现象学的第三个阶段
胡塞尔的贡献是重新发现了艺术的价值,但胡塞尔的遗憾是,他没有直接关注艺术作品本身。
海德格尔的贡献是直接关注了艺术作品本身,并对具体的艺术作品做了个案研究,并由此提高了语言(艺术的语言)的地位。但海德格尔的遗憾是,他本人并不具备艺术创作的才气,缺乏艺术家的直观能力。
海德格尔的遗憾在萨特那里获得轻度的弥补。萨特本人既像胡塞尔那样分析艺术直观(本质直观)何以可能,又像海德格尔那样对具体的艺术作品做个案研究。萨特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不同的地方在于:他直接创作艺术作品(并由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现象学发展到萨特这个地方才完整地实现现象学的梦想和初衷:现象学家亲自操刀,成为艺术家本身。
附记:以舍勒现象学(情感现象学)、梅洛庞蒂现象学为代表的身体现象学依然是海德格尔式的解释学现象学。在舍勒和梅洛庞蒂那里,情感、身体成为关注的主题。与情感、身体相关的身体现象学可以视为艺术创作的一个预备或补充说明。
教育现象学的新贡献:
1.用艺术的方式认识世界。
2.把艺术教育(美育)作为教育的核心。
3.以艺术的方式存在,过艺术化的生活,艺术地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