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质:在逆光中行走(七)
(2008-07-02 16:06:50)
标签:
杂谈 |
134.我要说的是,这些石头大部分都是投向无辜者、无助者的,似乎只有这些不幸的人适合再一次承受屈辱和打击。
135.我还要说的是,有时光是生存就很困难,我们却免不了陷入更深的绝望。
136.有一天我们也终将能够理解,这个时代最大的不幸,并不是社会或经济问题,而是爱被放逐、被扭曲、被摒弃了,这是一个没有爱的空心时代。
137.里尔克曾立下过这样的誓言:不和任何人见面,除了对自己内心说话以外,绝不开口。
这是极端的方式,不过他又说:“在变成蝴蝶之前,请等待破蛹而出,千万请你等待!”
138.“死是从生命中所诞生的。”生命是死亡到来前培育死亡的火焰。
生和死,属于同一个核心,生与死一路相伴,直到死亡吐出最后一口生的气息。
139.卡夫卡说:摧毁这个世界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是我们的任务:一、如果它是邪恶的,也就是说是为我们所厌恶的;二、如果我们有能力摧毁它。第一情况在我们看起来已经具备,第二点我们没有能力。我们摧毁不了这个世界,因为我们不是把它作为独立的东西建造起来,而是我们误入其中,说得更明确些,这世界是我们的迷误。但作为这样的世界它本身是一种不可摧毁的东西,或者不如说,这是个只能通过导致终结而不能通过放弃来摧毁的东西。当然,导致终结也只能是摧毁的结果,但只是在世界内部。
140.被虚假或虚幻的感情所淹没的表情后面是冷酷,或者看上去麻木其实仍是一种冷酷。
141.这些从五月开始的日子,无论做什么,都无力,陷入沮丧,沮丧还放大了对“不可改变的愚蠢”的厌恶,什么能力都没有,有的只是对疼痛感受的能力。
142.有的只是一声叹息。
143.如果一个人既不勇敢,也不胆小,既不轻率,也不迟疑,既向往自由,也满不在乎现在的生活,同时他不沉重也不轻浮,可能只是更需要每天比较安静的工作和睡眠,他对我说:“我常常想到的是夜里一张床已经为我铺好,而且只属于我,我就知道这样的夜晚是我喜爱和可以接纳的。”
当然我也并没有为这个人担忧过。
144.我愿意记录的倒是卡夫卡式的句子:
我爱她,但不能跟她说话,我窥伺着她,以便不与她相遇。
145.我们倾听着自己的声音,经常发现对自己也无法单刀直入。
146.不断地想象着自己生命坍塌的那一瞬间,好多年了,对未知状态的想象并不能增加被想象物的任何质感。
147.我敬佩那些真正的勇敢。勇敢也是沉溺在一种忘我的境界之中。
而我总是不断地怀疑、忧虑,有时是用自怜自艾的目光打量自己。我活过一天,想着的是第二天。
148.生命中那些永恒的重力。
这些“重力”也是我们一生中所需要的“沉重地接受”。
149.“最崇高的安慰,一定包含在人类本身之中”(里尔克)。
150.“我是塔米娜,因为我也相信,记住他们是自己的责任,对于死亡之后还被强行销声匿迹的人来说,我们的记忆是他们唯一的栖身之所,如果我不再回忆,开始遗忘,他们和这个世界的联系就又少了一点,朝最终的湮灭又近的一点。”
(塔米娜是昆德拉小说《笑忘录》中的女主角)
151.作为小学教师首先需要的是那些心地很好的人,他对孩子的疼爱、善意、怜惜,需要的并不是职业“规范”的制约和提醒,他对孩子的“好”是从他内在质地中自然流出来的,一点都不勉强、不做作、不为其他“疼孩子”之外的目的。这样的质地可以帮助教师顺着去做,也可以帮助教师有更多对违反自己天性行为的敏感和警惕,即使他免不了为这样纷扰的冲突而痛苦,但是,显而易见,人性的力量一定能使所谓的“好心人”更多的走在教育的正道上。
152.教育中的耐心不仅是一种教育当有的“做事”的方式,“耐心”更是一种精神的润泽,不是“我做给你看”,也不单是“这样做效果更好”而是,我相信更重要的是,“耐心”就是教育最应该有的“正面示范”,既是做事方式的示范,更是“做人道理的示范”,孩子们还可以从中获得“你对我真好”的直接感受和体验,这样的感受和体验对任何一个孩子而言却最重要了。
153.在教育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一方面我在“帮助你”,在“教育你”,另一方面这种“帮助与教育”是相当缺乏耐心、粗暴、甚至使人感到屈辱的,因此我们需要反省的不仅是做事的方式,更要反省自己做事的态度与理念。或者还可以说,有时我们甚至也不急着反省自己的理念有什么问题,说到“理念”自然会更远一些,很多人轻易就认为“理念”与自己的生活无关,理念似乎也无助于现实生活。即使这样,我们仍要提醒自己一下,在所有粗糙、粗暴背后,首先是我们的教养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