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铁哥
铁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276
  • 关注人气:1,32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触摸儿童隐秘的心灵世界(二)

(2008-06-18 18:40:17)
标签:

杂谈

分类: 麓山之友

触摸儿童隐秘的心灵世界

——麓山之友教师合作沙龙湘潭市特殊学校读书交流会(二)

 

2) 陈文芳:《显露与秘密:浅谈秘密的教育意义》

     很高兴在这里来与在座的各位朋友分享一点我个人的阅读体会。

     首先先说一句致谢,感谢范梅南教授和莱维林教授!因为以下我要汇报的这些内容,大部分是受他们所著的《儿童的秘密》一书的启发而生成的。在该书第七章的题记里,作者说:秘密是显露与隐藏的游戏。在尚未拾得这句话之前,我曾用一句话概括了我的阅读感受,这句话是这样的:秘密的张力便是在暴露与保密之间不断回返往复中得以显现。在我看来,这两句话表达着共通的意思。

    我此次的汇报内容,便将围绕这两句话进行展开,讲述一些个人的理解。

    先从一个小故事说起吧!两年前的那个暑假,我回到家里,那个时候我正读大三。我的家在江西一个偏僻的乡村,村子里有一百多户人家。我们村也和隔壁许多村子一样,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甚至许多四五十岁的中年人,都外出打工了,留下老人在家里带孩子。有的时候,一到暑假,孩子的在外的爸爸妈妈就会自己或者托人把孩子带到他们打工的地方去住上一个暑假,这种行为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风气,孩子被带到他们爸爸妈妈打工的地方去住的消息已经成为许多老人茶余饭后的谈资,老人们也或多或少有一点以此为荣的心理。村子里这种长时间的年龄结构失衡,让我心生了一种失落与孤独,最健壮的生命体的远走,构成了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早熟的孩子,在感受过这种不安全感之后,便不自觉地有了担当这种角色的意识,他们想统领所有的孩子。当然,有人会说,孩子王这个角色古今中外都有,并不成为一个问题,马克吐温还专门为此写过著名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但是,当这些身体早熟心理却并未见得成熟的孩子企图来替代原有的成人角色时,便可能出现这样的问题:孩子王还无法控制自己内心的欲望,他成了凌驾于其他孩子之上的暴君,他以暴力要求其他的孩子服从,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一部分孩子王施暴的工具,另一部分则成了这些暴力工具的对象。在我个人看来,这是一种畸形的群体,是不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

    我家前面有个院子,早上和傍晚都会有些孩子跑这儿来玩,他们之中便有一个孩子王,基本如前面所述,是一个凌驾于其他孩子之上的暴君。有一天,我冒出了一个念头,因为我想起我小的时候,比我年长一些的大孩子给我讲故事的情形,我现在还能回味出那个时候紧张的思绪和入迷的神情,所以我也想跟眼前的这些孩子讲讲故事看,看看他们是否也能如过去的我一样被故事迷住。因为个人肚子里的故事实在不多,便干脆把家里那本载有《搜神记》的书拿出来,对着书本用家乡话给他们讲,然后根据故事穿插着给他们谈一点很浅显的道理。结果是,孩子们兴致比我想象中要高很多。第一次我好像给他们讲了两三个故事,他们还觉得意犹未尽,催着我继续讲。在得知我的决定之后,孩子王的居然主动约我明天再讲,我也答应了他。后面的几次都和第一次一样,五六个孩子或站着,或坐着,都很安静地听着。

    在我看来,这个小故事中便有几个秘密的隐喻。首先,我拿着那本书,延边出版社出的,块头很大,比一个普通的笔记本电脑还大,《搜神记》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孩子们一开始从未见过那么大一本书,所以这本书里面的样子就成了一个秘密,他们都很好奇地凑过来,想看个究竟,里面到底是什么样子。是不是会有很多的图画?是彩色的还是黑白的?是不是会有孙猴子?或者还有猪八戒?我装作很郑重的样子,徐徐打开书。他们的眼睛都大瞪着,哦,终于明白了,原来是大大的白纸上摆放着密密麻麻的黑字。再仔细往下看,尽是些之乎者也看不明白的东西,于是兴趣顿时消减。这种表面的东西,一看就知道,一看就全部暴露了出来。这种秘密,在尚未暴露时,还有其神秘的吸引力,但是,一旦暴露得毫无遮拦,便意味索然了。但是,就在他们兴趣消减的时候,我猛地又抛出了一个秘密,我说:这里面都是很好玩的故事呢!

    几个小一点的孩子,他们甚至还无法充分理解这句话,于是赶紧又再次探头过来,使出他们所有的气力寻觅里面认识的字符,最终还是一片茫然。他们的眼神似乎在说:你骗人,这看都看不懂,怎么会有好玩的故事呢?而就在这个时候,我的讲述开始了。这个时候我充当的是眼前这个枯燥形式的解释者,是重新发掘秘密内容的引导者,当我装模作样地对着书给他们讲出第一条故事线索时,孩子们渐渐相信了我的话,他们又再一次地希望能从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里找到我口里正说的内容,当然他们又是再一次的无功而返。大家可以看到,当秘密只被看做是一种表面形式时,秘密的内容被隐藏了(如同那本书,只被看做是白纸上有密密麻麻的黑字这么一种形状,则其文字中的内容是隐藏着的),而这个时候,我对秘密内容的显露(即告诉他们文字里有故事)开始引发了孩子的兴趣,这是第一次的张力显现。而当我开始对着书讲故事时,内容的显露与隐藏开始回返往复地运动了,因为我所提供的每一个线索,都打开了故事的一扇窗口,但在同时,孩子们却又越发感受到这些不认得的文字背后所隐藏的神秘世界,或者说,他们被吸引住了。正是在这种显露与隐藏并行的过程中,孩子自己也参与到故事当中来了,他们通过我的语言在自己的脑海中建构着故事的场景。这个时候,他们自己的内心又有了一个秘密的世界,我觉得,孩子的这个世界,是我们无需过多地去干涉的。

    由此可见,表面形式所构成的秘密是缺少张力的,一旦露出一点缝隙,秘密便现出真身,毫无遮拦的形体不再成为秘密。但是,当秘密是由一个接一个的故事内容构成时,每一次故事的显露都成了下一个故事的线索,甚至更为复杂,各种故事交代的线索错综交替,这样的秘密是极具张力的,这样的秘密是迷人的。我觉得,教育便是这么一种迷人的事业,教师引导着学生,并和学生一起到一个秘密花园中探索,他们在同一条路上可以发见不同的惊奇,然后彼此分享,而每一个新的惊奇又将引导学生步入下一个神秘的空间。这也算是我个人对教育的一种美好想往和期望吧!

    另外我们也可以稍稍解读一下孩子王的暴力统治。这种暴力统治,实际上便意味着他剥夺了其他孩子的秘密,因为他是以他的意志来控制孩子们的,以个人意志来控制他人,个体没有了秘密,也可以说没有了生命张力。因为在这个时候,孩子的角色更多的是他人的工具。我相信,许多家长还是真心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很好的生活,而不是成为他人的工具的。

    接下来的这个故事,就与上面的那群孩子中最小的那个有关。这个孩子叫文文,4岁,文文上头还有个哥哥,9岁,他们爸妈都在外面打工。文文的爷爷奶奶年纪很大而且经常生病,所以爸妈就把他们兄弟放到外公外婆家里养,也就是在我们村子。文文有点自闭,许多游戏都不参与,一个人躲在一边,闷着头,总是让人看上去觉得表情很哀伤的样子。他很粘哥哥,很多动作,说话都要学着哥哥。但是哥哥有的时候又不喜欢这个跟屁虫,毕竟文文还小,跑起来没哥哥快,而且很多事情都不懂,哥哥在游戏的时候,文文总是拖后退的。当时有个这样的情况:家里许多老人家都与文文交流不通,旁人对他表示友善,想跟他搭话,他都表现的有些木讷,完全不搭理对方。

    因为我们家离文文外婆家只隔着一栋房子,且加上个人所学专业的原因(我本科的时候学的是心理学),我尝试以自己的方式主动地去亲近他,比如微笑、温和的问候和轻微的抚摸。因此,他哥哥对我的印象非常好,因为我替他省下了好多负担(他不用老带着这个跟屁虫玩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和他们两兄弟一起呆在他们外婆屋子里,这个时候做哥哥的便说来玩捉迷藏,文文也同意参与进来。他们俩躲,我来找。当时文文便跑到东边的房间,躲在一个大缸后面,头深深地埋在黑暗处,留着半个身子在外面,他肯定以为这样别人就看不到他了。很显然,我一进房间就发现他了,但是,为了这个游戏能够是他真正参与了的,所以我也装作没有看见他。而是在旁边慢吞吞地找,嘴里还轻声地嘀咕着:“在哪儿呢?文文在哪儿呢?”我的逐渐向文文那个方向靠近,也越来越清晰地听见他的呼吸声响,还伴有断断续续无法自控的窃笑。文文肯定高兴坏了,因为我一直没有发现他,他为自己找到这么一个好的藏身之地感到兴奋不已。后来,他终于忍不住笑出声来,蹦起来大声喊道:“我在这儿!我在这儿!”我的感觉是,文文当时内心的秘密一下子爆炸开了。而我也很配合地高兴地跑过去说:“啊,终于找到了!”孩子虽然最终被我发现了,他看得出来,他玩得很开心。

    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个游戏中所隐含着的秘密的张力吧!如果我一发现文文,就喊出来的话,那么,很显然,他会觉得很失望,他甚至会很疑惑——为什么我躲得这么隐秘,他却一进来就发现了我?(这应该是个儿童心理学的问题,涉及到认知水平的发展问题,此处不详述。)在我看来,如果这样做的话,我是进不了他的秘密领地的,或者说,文文心中的那个秘密一下子失去了张力。我的轻声嘀咕,是为了让他觉得自己的秘密既没有被发现,但是却又有人在寻找这个秘密,而且我的声音越来越接近,则说明我发现这个秘密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这种“周旋”有着很明显的显露与隐藏的隐义——我与他距离的拉近是一种显露,但是依旧未能发现他的藏身之处则说明秘密依旧被隐藏着,文文所体验到的是一种显露与隐藏的不断变化所带来的刺激。这个时候他感受到自己正被关注着,而这种感觉也表明他在充分享受这个游戏过程,整个游戏过程,是我们共同的参与。

    后面文文情不自禁地自曝身份,在于自我控制的不成熟,但即便这样,他参与游戏的快感已经充分体验了。

    之后的日子似乎渐渐表明,这个游戏对于我进入文文的心灵世界是一个大的转折点。文文依然显得比较闭塞,但他愿意接受我跟他的交流了,他甚至会主动跟我打招呼——以那种特殊的捉迷藏的方式。

    通过以上几个小故事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合理发掘与运用秘密的张力,在于理解和接触儿童的内心世界还是很有意义的。虽然如何提供创造这种体验秘密的机会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命题,但是,我们可以从生活的每个点滴着手,从最细微的小事入手,运用好更多的生活情境,去理解孩子,爱孩子,与他们对话,与他们一起成长。

    我的读书体会就谈到这里,谢谢大家!

    3.自由交流

   李立杰(自由学者):这不是福利机构,能够做好就是最大的福利。把聋哑学校,统合起来碰个头,通过媒体或各种机构,把我们这个机构做好!当作好的时候,应该不用为钱担忧呢!

    彭晓菊:两位领导赢得我一种感情,两个字:尊重。蒋老师的数学课,自始至终都在贯穿着道德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典范,这是其他的普通学校值得学习的地方。

    一个思考,这里的聋哑学生都无忧无虑,而其他的孩子却都显得老气横秋,是不是由于这里的孩子远离了竞争等?

    老师要孩子站讲台,问妈妈“数学老师怎么样?”只是作业被人拿了没有交,而不是我不想交。用心对待孩子的秘密,许多孩子内隐的秘密便会变成了外显的秘密,打开孩子内隐秘密的门。

    湘潭教育局教师科的刘君科长:感谢特殊学校的领导和老师,看到上课的老师的爱与责任。取消暑假业务考试(其他的老师都无比高兴),下次给大家集体买书。

     衡阳师范学院教务处的尹月老师:意外闯进刘老师的博客,得知这个活动,觉得很有兴趣。听了两堂课,很感动。感觉上课的那两个老师,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他们可以把一个个儿童,从无知和懵懂走向文明。为自己能成为教育界的一分子,很荣幸。

     周凯兴:两个感受:感动,为孩子们感动;钦佩,钦佩学生们顽强的表现,钦佩教师们,正是你们不懈的努力,他们才能更好地成长。通过了解孩子们守护秘密的方式,了解孩子。感受孩子们心的跳动,获得教师的个人成就感。

    个人想法:特殊学校的出路在哪里?校长带我们去收藏室,让我想到一个辩证法的事情,有得有失。在信息爆炸的世界,能够保持与常人更远的距离。阿柄,贝多芬……残疾人有些艺术创作才能,怎么发掘他们,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提议:艺术创作的课程。美的感受是一样的。

    李丹:07级湖南师大的在职研究生。震撼,辛酸,担忧。

    奇怪的声音,不明白,原来是孩子们在齐读课文的声音。震撼。

    有些孩子看上去很聪明,但是他们不能听,不能说。辛酸。

    看到一楼孩子们在汗流浃背地工作,他们的钳工证考试8月就要开始了,所以他们要更加的努力工作。但是,他们真的有能获取社会生存资料的能力么?担忧。

    这个学校毕业的学生,有没有做过调查,多少毕业生能够自食其力?有没有一些点对点的机构,提供岗位?

     付校长:孩子走入社会,在父母的一点资助的情况下,能够自食其力的,结婚,生孩子,也在过日子,我教的孩子,基本上都能达到。广州的一百多个孩子,因为智障问题是建议不要结婚的,所以结婚的很少。

     李立杰:弱智的孩子,可以多提供一些形体课,舞蹈课。莫扎特音乐的影响,据说有一点效果。

     陈艳萍:校长们的爱不是宏大叙事,而是实实在在的爱。

     湘潭16中校长:如果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把爱和责任内化为教育行为与习惯,那么我们的校园就能成为孩子们的乐园。

     三、刘铁芳教授发言并总结

    感谢特殊学校的两位校长,感谢你们,是你们为我们提供了一次难能可贵的机会,让我们学习了很多。也感谢各位朋友的光临,是大家的到来,让我们营造了一个场。让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间里,建构出了在当下社会空间下的一个理想的教育空间。

    不在乎人家的评论,而在乎我们自己。我们大家因为机缘,而在一起,是多少年的缘分,才修得这么一种在一起的团体。

    下面仅仅是发表一些个人到这里来的感想。

    首先谈谈前面听课的基本感想,如前面那位所说的,是一种震撼,在听课的时候,几次都忍不住流泪了。他们的课跟普通的学校有一种本质的启发的,但普通的一些高级学校的生命意识的激发是一种个体主动的激发,而不像特殊学校一样,是自发的。普通的学校,他只是一种功利性的教育。教育与生活的疏离。

    实实在在的一种真实的生命状态,顽强地发出自己内心的声音。相反,在正常的学校里,有没有老师发出孩子们真正的声音呢?我想没有。

    这个老师在上课时有三个方面做的比较好:抓住孩子的特点,尽可能抓住孩子现有特点引导;二,以引导作为根本出发点;三,情境性,正常的学校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出的情境,而不是真正的情境。在我看来,情境性可能是特殊教育的主要特性。有一点可以发展的:情境可以有所提高。把每个孩子设想为:把他们设想为他们能成长好的孩子。教育就是拓展孩子们的精神空间,生命空间。

    这是听课的感受,这种课堂与一般的评价的课是不同的。特殊课堂更主要的是情境性,更多的艺术性,带有生命状态;而普通的学校更多的是技术性,更多的功利性。

    更多的是让孩子们融入到这种情境中,充分展开孩子们的生命世界。

    下面再讲讲,由此而思考的特殊教育的三大问题:

    杨校长说过,即使我们思考特殊教育,我们也应该跳出特殊教育来谈。史铁生说过,残疾这个名称就是不完善的,每个孩子都是不完善的。

    一)、充分地把握特殊儿童的特点

    只有从他们的特点出发的,教育才可能是生成的,否则,他只可能是凌驾于孩子生命之上。

    1、特殊的个性。像那种聋孩子,对特殊群体有种特殊的认同感,在相同的群体中找到一种认同的可能性。

    2、把握发展的特点。该显现的时候就显现,该不见的时候就不见

    3、把握他们自我成长的特殊路径。别的孩子,享受的社会资源就很多,但特殊儿童就不同。弱势的孩子,怎么样避免社会的歧视对他们的伤害。让孩子们养成特殊的安全意识。及早给他们可能出现的问题打上预防针。

    二)、怎样找到特殊孩子教育的根本着力点

    很多事情,学校是无能为力的。一方面,给予他们适应社会职业所有的更大可能性;但另一方面,这却是很难的。我们解决的根本问题在哪里?职业准备是辅助性的。我们要抓住我们的教育目标。特殊学校的三重任务:1、身体的看护。身体是教育的起点,但在普通学校,这点可以不被特别关注。2、心灵的呵护。呵护他们的心灵世界,内心世界,心灵的启迪才是特殊教育的根本着眼点。3、以必要的职业准备作为保障条件。

    在课堂可以进一步强化的事情是什么呢?

    开启他们人性化的空间。由一种动物性的生存转化为人性化的生存。三个主题目标:1、人性的温润。之所以要用爱,就是为了敞开人性的可能性。让他们在自然万物之间,有一个自我的世界,感受一种人性的温润。人都有两个方面的存在:物的存在和心灵的存在。残疾的存在是无法改变的,只能启迪人性的光芒。2、自我世界的敞开。爱很重要,但仅仅有爱还不行。还要意识到他们的世界是怎么开启的?基本的知识(智慧)的开启(基础性);想象的开启(可能更是一个着力点);情感的温润作为补充。他们的世界是在他们的想象之中展开的,这就成为教育在技术上的着力点。3、教育即生活。孩子在那个时刻所学的东西,并不是为了什么,而只是一种自我沉浸,是一种表演给自己看的表演。而普通的孩子,是一种表演给别人看的表演。我们的教育便是要促进孩子的生活。从儿童的秘密中,说明教育不是速度,师生共同走,欣赏孩子们的心理发展,共同成长。

    三)、促进教师生命价值的实现

    目前这种情况下,社会没有给予我们充分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何获得价值。往内转,获得自我认同价值。

    对职业对象的认同,教育价值体现的根本着力点就是学生。

    想方设法促进孩子的成长,立足于自身谈特殊教育的根本目标。自己赚钱;减轻家里负担;在学校里过的快乐,这难道不是一种收获么?

    生命的成全是当下的一种生命发现。教育好一个孩子,是成全一个生命,这才能获得教育根本性的转向。只要我们有了这个根本,就是在成全一个生命。

    这三点也是其他教师的根本职责。

     给我们内心留一点空间,才能在这个浮华的世界当中找到一个清净而理想的世界。

     教师是一个美好的事业,是一个沉重的事业,是一个迷人的事业。

     老师们可以写一点故事,尽可能发出特殊学校的声音,才能促进社会对这个话语空间的关注。为星星之火,可以绵延提供一个机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