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智慧构成历史

(2010-05-27 13:33:32)
标签:

评论

文学/原创

文化

分类: 评论

智慧构成历史

——读王开林《小智慧 大历史》

 

 

    孔子有言,“温故而知新”,这句话放在今天的出版界来看,也是恰如其分的一个现象。关乎历史出版物在今天占据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但我们稍稍注意一下,就会发现在这些出版物中,很大一部分集中在唐宋元明清这几个朝代,其中明清尤甚。但实际上,一部横贯数千年的中国历史,无论哪个时代,都生发着后人取之不竭的思想渊源。今天的中国历史作家往往忽略一位西方人的至理名言,“回头看得越久,就能向前看得越远。”

    王开林新出版的《小智慧 大历史》就是回头看得很远的一部著作。

    在这本书中,王开林把笔墨集中在春秋至秦朝崩溃的那个时代。在中国漫长的古代社会中,那个时代是充满开拓与创造的激剧变革期,百家峰起、诸子争鸣、人才流动、霸主争雄。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春秋时代是这条长河中激起的第一轮多姿多彩的浪花。按李泽厚的说法,正是那个时代,承前启后地奠定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换言之,中国的民族性格在那个时代得到了最初的历史性塑造。王开林把目光锁定在那个时期,充分显示了他个人对历史的理解和解剖抱负。

    关注历史的人,大凡都知道19世纪著名史学家卡莱尔的断然声称,世界历史是个人的历史。这句话我很是认同。设想一下,如果春秋历史中没有秦孝公、没有商鞅、没有苏秦、没有张仪、没有吕不韦、没有韩非、没有荆轲、没有后来的李斯、赵高、项羽、刘邦等等这些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恐怕就得重写。在《小智慧大历史》这部书中,王开林没有学究似地把一段历史拔到形而上学的高度,也没有人云亦云地把历史当作一本正经的教材来解读,他的笔尖始终集中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身上。不论百里奚的仁厚、延陵季子的信义,还是商鞅的决断、荆轲的慷慨等等,王开林力图还原的,便是这些曾在中国大地上纵横驰骋的历史创造者们的本来面目。而王开林还原的他们的手段,是拨开缠绕在历史身上的复杂线团,抽出最有说服力、也是最具核心力的个人智慧。因此,读王开林这部书,我们会很惊讶地看到,在春秋时代,改变历史的往往不是战争——不是战争,又是什么?写到张仪时,王开林意味深长地进行了回答,“大凡能白手起家的人自有独到之处”。这个独到之处,就是王开林在整部书中要和盘托给读者的人物智慧。正是这些智慧,被打磨成一个个历史关节,理性地扭转着历史方向。

    通过那些人物,王开林为我们重现了历史的千姿百态和它的紧要之处。我们今天阅读那段史实,简直觉得那是一段段编织的故事,其戏剧性冲突之剧烈,都高于今天任何一个电视连续剧编剧的向壁虚构。譬如商鞅的故事、苏秦的故事、春申君的故事、不计其数的各个帝王的故事等等,都令人难以置信地觉得那是真实的历史发生。在展开那段历史的过程中,王开林以其灵光四射的生花之笔,大胆采用散文与小说的结合手法,把烂熟于胸的史料层层叠叠地打开在读者面前,其不无幽默的文风使我们读来意趣盎然。这个时候,历史不再沉重,古人不再遥远。秦孝公、齐宣王、鲁仲连、樊於期等等,他们的事件和语言,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发生在我们昨天。我们知道,历史永远等同于远逝、等同于无法在今天看清的迷雾烟尘。即使我们能打开一本本资料丰富的正史和私家史乘,但我们读到的往往不过是史实史见,王开林以其轻松锋利的笔触所拂开的,却是那些活生生的往事。他把往事拉到我们身边,不是要臧否人物,而是以大量小说化的细节,使我们真实地靠近古人。王开林之所以敢于“小说化”,是因为他面对个人与历史形成的关键处,有了思索后的深入把握。在王开林独到的史观中,个人智慧超越了时代,也塑造了时代。也许,王开林通过这部著作要告诉我们的,也就是在天地之间,在历史之中,真正被大写的,始终就是最庄严的“人”字。抓住个人,也就是抓住了历史的脉络。通过这部著作,王开林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历史其实是由智慧构成。智慧构成韬略,韬略构成事件,事件成为历史之发生。

    毋庸讳言,写作历史,重要的是去伪存真和溯源补阙。历史因其远逝性原则而真伪难辨,以致庸俗化和娱乐化成为今天很多历史作家的致命伤。王开林以个人智慧入手,反而更真实地贴近历史深处。这部书笔调轻松,但事件沉重;语言幽默,却令人信服。在今天,谁也不能把历史精确到毫厘不爽,但关键是,写作历史的人是否能给读者进行有说服力的还原,使我们在看清楚昨天之后,还能够带着思索走向明天。王开林这部著作,在给人欲罢不能的阅读享受之余,提供给我们的,正是这样一种思索上的价值。合上书时,我脑中不觉涌上两个成语,一个是白云苍狗,一个是沧海桑田。

 

 

2010年5月21日凌晨

2010年5月27日修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购书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