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立德树人 |
十年老赋君山顶,
又有新歌赞理工。
大明鼎元巧合璧,
满园桃李笑春风。
程门再问拱手礼,
天佑中华古文明。
儒释道法同根系,
一枝独秀新赋成。
延伸拜吟:
洛阳理工学院赋(初稿)
谭 杰
鼎座煌煌之古都兮,安居幽幽之洛滨。北望滔滔之黄河兮,南依悠悠之龙门。西眺巍巍之灵山兮,东邻威威之关林。夜忆太学之暮赋兮,朝聆白园之晨吟。冬仰程门之立雪兮,春梦子建之洛神。史溯河洛之宗源兮,脉系文明之祖根。佼佼乎!荣列华夏之高校,誉耸中州之不群!
美哉,洛阳理工!春回“王城”,燕归“开元”。风拂绿柳,鱼游香泉。鸟语桃林,蜂聚樱园。群花绕蝶,列桐鸣蝉。晨廊浴晖,晚亭笼岚。“镜月湖”漾,映星辉天。“鹤鸣桥”荫,游鸭兴澜。荷绽“大明”,枫隐幽兰。碑刻“文萃”,儒著连篇。“鼎元广场”,国歌响传。艺院“琴楼”,响乐缠绵。轻歌漫荡,舞步蹁跹。书声贯耳,诗吟动天。熙熙融融,阔阔朗朗,一派古城书苑之景象也!
壮哉,洛阳理工!校史悠久,步履峥嵘。乘风借势,聚师兴黉。携手创业,立校正名。历经坎坷,起滞回生。曲折发展,迁校扩容。开拓进取,创新竞争。荣晋本科,笑展鲲鹏。规模宏大,目标高擎。广厦华堂,阔窗幽灯。招贤纳士,卧虎藏龙。拨云仰宇,精思笃行。启智解惑,引凤育英。技施南北,学联西东。中外协合,古今贯通。专业广置,文理兼融。质量是求,实践亲躬。设备俱全,科研率行。服务社会,助力中兴。名师列列,海阔天空乐论道;学子芸芸,博古察今叩洞明。幽厅实验,自创操控机器人;书馆研读,追梦腾跃翱天鹰。傍花晨读,研史思哲怀旷远;挑灯夜演,比武论艺展玲珑。牢记传统,立志修德成伟业;不忘初心,磨精砺锐展大鹏。恪守校风:求实、唯实、开放、包容铭箴语;遵奉校训:致知、致善、致能、致新唱雅声。明德博学,正身敬业立师表;穷理叩道,求精溯源正教风。炜炜乎,一派时代黉园之气象也!
骄哉,洛阳理工!天赐赫赫之灵域,地处皇皇之王城。妙构豪豪之书院,精修堂堂之校容。不负六域之厚望,广得九州之好评。肩负育才之重任,舵系兴邦之前程。展望前途之无量,骄冠鼎鼎之大名!
嗟乎!昔有老聃,始有孔子“入周问礼”以成“文圣”之名焉;古有太学,始有张衡广学精思而造“地动”之仪焉。天下无无师而自通之天才,世间无不学而明道之圣贤。抚今追昔,益感洛阳之史悠位要;继往开来,尤觉吾辈之任重道远。强国之梦,无鸿鹄之才不可得焉;鸿鹄之才,无庠序之教不可得焉;庠序之教,无卓拔之师不可得焉。唏矣!无门户之见也,雄才蝉联。勿固步自封也,携手闯关。不随波逐流也,持恒守坚。弗骄躁虚浮也,厚积扬帆。歌曰:挺胸阔步笑春风,桃李盈园气自雄。羽化鸿鹄堪鼎世,厉兵秣马竞峥嵘。
注释:
洛阳理工学院,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2007年3月由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与洛阳大学合并组建。现为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试点院校、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本科院校、河南省首批五所转型发展试点院校、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河南省文明校园标兵。学院由王城、开元、九都三个校区组成,占地面积2229亩,建筑面积93.35万平方米,内设有14个学院、2个基础教学部和5个专门教育学院,开设53个本科专业。现有正高级职称103人,副高级职称431人,博士学位教师221人,硕士学位教师805人,“双师型”教师71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河南省特殊津贴专家2人,河南省优秀专家2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5人,有硕、博研究生导师40人,聘有包括两院院士、中原学者、博士生导师在内的200余名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348人。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共计391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5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404项。在“十一五”期间,洛阳理工学院共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近百项,主办学术期刊《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和《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现有教职工1747人,有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2.96万人。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起始于西周。在夏、商、周,不同时期,太学的称谓各有不同,五帝时期的太学名为“成均”, 夏为“东序”,商为“右学”,周代为“上庠”(位于洛邑王城西郊 )。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后,戎马未歇,即先兴文教创建东汉太学(建武五年即公元29年)。其走访雅儒,采求经典阙文,四方学士云集京师洛阳,以致太学生人数多达3万余人。
白园,是为了纪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而修建的大型园林。此园依山而建,峰翠水碧,秀丽古雅。其坐落于洛阳市城南13公里处的龙门东山琵琶峰上,占地44亩。这里东西两山对峙,伊河由南向北穿山而过,一桥飞架宛若一道彩虹。1988年,日本中国文化显彰会为白园捐立石碑,以纪念白居易,碑文用中、日两种文字书写。
程门立雪,乃宋朝杨时和游酢于雪天拜见程颐之典故。据《宋史》《杨时传》载,杨时和游酢“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其时,杨时和游酢前往拜见程颐,在窗户外看见程颐先生在椅上睡着了,二人不忍打扰老师,就站在门外等候。此时,天下起了大雪,而且越下越大,杨时在雪中站立着,等老师醒来,他才走进了屋内,程颐说那个时候他看见了一个雪人。后来杨时成为天下著名的大学者,这件事因此作为尊重老师的典范成为学界佳话。
洛神,《洛神赋》中人物。其作者曹植,字子建,曹操的第三子,三国时期曹魏的著名诗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
王城、开元,此指学院的王城校区和开元校区。
镜月湖、鹤鸣桥、大明湖、文萃、元广场、琴楼,皆为学院内之景观和建筑设施。
洛阳理工学院之前身由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和洛阳大学组成,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原为三门峡水力发电学校,创建于1956年,其后历经洛阳地质勘探学校、洛阳建筑材料工业学校等发展阶段,1993年6月,学校更名为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1961年学校停课保点,1963年学校复校,并降格为中等专业学校。1965年学校实行两种教育制度,建材部决定以该校为试点单位,并更名为洛阳玻璃厂半工半读中等技术学校。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再次停办,1975年学校复校,并定名为河南建筑材料工业学校,1984年升格为洛阳建筑材料工业专科学校,1993年6月更名为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洛阳大学原为洛阳市大专走读班,成立于1980年,1981年4月为洛阳市走读大学,1982年11月为洛阳市职业大学,1985年正式更名为洛阳大学。2003年洛阳市第一师范学校并入洛阳大学,洛阳市第一师范学校原为“洛阳县立师范学堂”,成立于1924年2月。
洛阳理工学院校风:求实、唯实、开放、包容。
洛阳理工学院校训:致知,致善,致能,致新。
入周问礼,即孔子前往周朝都城(今洛阳)拜访老聃(老子)的故事。孔子,世称“文圣”,为中国儒学创始人。孔子非常向往周文化,他对鲁国人南宫敬叔说:“吾闻老聃(老子)博古知今,通礼乐之源,以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南宫敬叔将孔子的想法告诉了鲁国国君昭公。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鲁昭公送孔子一车两马,并随行小童,孔子千里迢迢来到东周都城请教学习礼乐。 其时老聃任周王室“守藏室之史”,是一位大思想家、大学者,熟知周礼。孔子问礼于老子,并且从老聃那里得到教示,以使一生得以集大成而被尊为“圣人”。
地动仪,是乃观测地震之仪器,为中国东汉科学家张衡创造的惊世之作。张衡曾就读于东都太学,受过良好的教育,东汉时期,地震频繁,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动仪,为人类社会做出了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