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再认识(一)》课后总结与反思 赵阳
(2014-11-27 11:33:31)
标签:
股票 |
分类: 高年级组 |
周一上午,在6楼多功能厅上了《分数的再认识(一)》一课,下午,和国培班的老师们一起议课,研讨,他们的谦虚,务实,求真的态度和关于课内容的研讨都让自己受益匪浅。
首先,自己关于本节课做了如下三方面的阐述:
一、关于课标
本节课的内容,课标上的相关论述是这样的: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
二、关于教材
本节内容是节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版的第五单元的起始课,也就是今年9月份刚刚修改过的教材,并且这节课是改动非常大的一节课,与原来教材内容几乎没有相同的地方,但相对原教材来说,本次新编排脉络更为清晰,更有层次,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这三个层次分别是:从整体求部分;从部分到整体;了解部分和整体的相对关系;但不管是哪个环节,最终都指向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三、关于本节课堂
1、设计理念:在深入读懂学生,专业读懂教材和智慧读懂课堂的引领下,基于自己对教育教学的感悟和能力局限,我在读懂学生和读懂教材方面下了较大的功夫,整个课堂设计遵从了“读懂学生基础上的课堂决策”,比如课始并没有用花哨的猜谜语方式引入分数,而是针对学生已有的认知和五年级学生的特点采取了谈话引入,我想这是对学生的尊重。再比如新知部分起始我采用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完成看图填分数,既能很快让生回忆起之前学习分数中的关键点:平均分,又能与将要研究的新内容联系起来。
2、本节课概念的处理:这是一节概念课,自始至终,我没有告诉孩子们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到底表示什么,而是通过说一说,拿一拿,摆一摆,画一画这样的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自己去总结,事实表明,学生们学的比较轻松,愉快,最后总结的也不错。
3、关于小组合作:曾经和很多老师探讨过这个问题,也曾经参加过一些大型的研讨会,聆听过各种各样的意见,最终自己认同的是:在有价值的问题上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小组合作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思维的合作,尤其对数学课。我们都知道并且在日常教学中经常性会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但现状是更多的停留在形式上,而非实质。所以,本节课,虽然学生有可以合作学习的很多点,但我舍弃了一些,只在两处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并且其中一次是学生们真的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时求助我时,我才采取,并顺势告诉学生,合作很重要!其次,对一些可合作可不合作的内容,提倡独立思考,我想,安排才是对学生的生命的影响与尊重。
4、不足之处:想上好一节课很不容易,需要顾及很多方面,但现在的自己认为,抓住关键,不必在意太多的细枝末节,或许才能上出效果,上出味道。本节课超时了几分钟;评价语言不够丰富;交流合作的还不够充分,应适时让孩子们提问或老师追问,或许学习会更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