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为公》教学反思 郭漫辰
(2014-05-29 10:22:51)
标签:
杂谈 |
分类: 艺术组 |
《天下为公》教学反思
《天下为公》是《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主题二《觉醒的中国人民》中的第一课时。通过主题一“勿忘国耻”的学习,学生知道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列强的欺凌压迫,我国正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学生初步激发了爱国主义情感,振奋了民族意识。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到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豪迈气概;知道许多仁人志士苦苦追寻救国之路,进行着不懈的探索。
这部分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这一历史时期的国情也比较复杂。因此,我特地通过让学生对老一辈的人进行调查、阅读大量的书籍、搜集有关内容、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活,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探究兴趣。
课前,我让学生以前后六人小组为单位查阅书籍、网站,收集有关背景史料和当时社会境况的文字、图片等,这样就使教学空间得以拓展,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自然地加深了对中国近代历史的了解,也为课堂的学习作好了准备,同时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另外,以合作学习、讨论探究的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能力。
课堂上,我先以中山路、中山公园、中山大学等图片导入,让学生意识到这些建筑物都是为纪念孙中山而命名的,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人们为何如此景仰孙中山先生呢?接着以资料的方式呈现《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介绍了孙中山生平、走上革命道路的过程以及所做出的贡献。并让学生对我所出示的资料进行补充,通过自己所查询到的内容来帮助老师更完善的对孙中山进行了解,也加深了印象。
接着由武昌起义浮雕说起,通过视频向学生再现了辛亥革命的重要历史功绩,让学生感受当时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的社会境况,充分地认识革命党人的斗争精神和孙中山先生的高贵品质;再通过图片的对比,向学生展现了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旧的封建传统被废除了,取而代之的是新的风气,展现了更加文明、更加平等的社会风貌。
但纵观整节课,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本课的教学中,多采用调查、讨论等方式,除外更多的是以故事、讨论的形式开展活动,形式还较单一,不够丰富,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相互交流自己的资料,另外在时间把握上还有待改进,希望能够讲的知识更多更细,但却拖堂了。应在平时就形成小组合作的方式,提高其自学及合作意识,力求对这些涉及历史事件,离学生比较远的课题,要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在合作交流中轻松愉快地学习。
对于我这样的新进教师,对历史的了解也是不够充分的,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够学的进去,还对历史感兴趣,首先我自己需要大量的充电,才能够使一堂枯燥无味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像听故事一样,不仅能在轻松愉悦的时间里结束,还能够学到历史知识,增强爱国意识。